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新高考历史高考真题试卷(江苏卷)
一、单选题
1.(2022·江苏)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2.(2022·江苏)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3.(2022·江苏)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4.(2022·江苏)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5.(2022·江苏)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6.(2022·江苏)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7.(2022·江苏)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8.(2022·江苏)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9.(2022·江苏)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10.(2022·江苏)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11.(2022·江苏)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12.(2022·江苏)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14.(2022·江苏)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15.(2022·江苏)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苏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2·江苏)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三、论述题
18.(2022·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 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
图片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19.(2022·江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022·江苏)【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极力使之“思想整齐”、实用。执政之初,法国缺少人才,公立学校量少质次且不成系统,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控制。为此,他从1802年起进行教育改革,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的机构,规定全国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人员均须事先加入帝国大学,私立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学风评议会,负责学区内的教育行政事务,国立中学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很大提高。1808年后,一个初具规模、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摘编自董小燕《拿破仑的文教政策》
(1)据材料概括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教育改革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
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
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官僚政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3.【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
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
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
4.【答案】B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B项正确;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行御史台……‘ 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 ’……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明朝中后期“耕渔之外,男妇并工”“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和“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可知,此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程度发展,进而在社会风气上产生影响,故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经济社会多元发展,A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明显松弛,排除B项;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与朝廷放松社会控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反而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已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认为“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见李圭认为对外交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国人出外甚少”,可知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不积极,不能体现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
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能证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
根据材料信息,李圭的言行是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不是倡导实业救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意愿逐渐增强,更加重视对外交往。
7.【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合作社”“妇女们变工自纺自织自己穿”“合作社帮助买花买车买机子”并结合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集合民资民力,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支持边区工业的建设,适应了当时民族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是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排除A项;
材料并非是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
家庭妇女并未脱离农业生产束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把握漫画主旨和时代背景。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发生的时间为1951年,题干中“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和“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其中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项正确;
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A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B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和“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
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
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1年联大26届会议中,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11.【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可以看出在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而杂交水稻作为新品种,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
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
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杂交水稻在桂东县的试种和推广,不能得出“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
12.【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1996年浦东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策,对外开放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A项正确;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排除C项;
上海浦东新区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开放浦东,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13.【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财富,他们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相较于之前封建神学认为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人文主义者更加重视现实世界的时间,珍惜时间,把握当下,C正确;
材料主旨是珍惜时间、重视现实,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排除A;
材料明确提到人文主义者“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所以人文主义者并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研究,排除B;
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文艺复兴的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B
【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可知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合法政治权利,B项正确;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已经推翻英国君主专制,排除A项;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
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
15.【答案】C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
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此时并未开始,排除A项;
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指1921年以来的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已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工人义务劳动有利于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得解放。
16.【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可知,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
(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可得出“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根据材料一中的“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可得出“知行合一”;根据材料一中的“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可得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根据材料二中的“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可得出“崇尚气节”;途径:根据材料一中的“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可得出“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根据材料一中的“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可得出“文庙”;根据材料二中的“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可得出“集社”。
(2)动机:根据材料二中的“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以资表扬,而昭激励”可得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民主思想在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
(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示例1】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
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
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示例2】观点: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论据:危机、科学进步、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略)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图片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的四次经济发展高峰可得出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故答案为: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
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
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19.【答案】(1)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地方人才缺乏(少)。
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
(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困难:根据材料“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当时浙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当地民众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当地百姓生活艰难。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可知浙东当地缺乏人才。
措施:根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可知王安石在浙东当地的改革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工程;实行青苗法,以上措施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均有实行。
(2)原则: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王安石考查当地实情,实事求是,发现当地百姓贫穷落后,缺乏人才,缺少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王安石在后期施政时为了改变百姓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民为本,发展基础水利工程,理财为重。为了改变缺乏人才的问题,注重培养人才,教化为先。
故答案为:(1)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地方人才缺乏(少)。
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
(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20.【答案】(1)国家(政府)主导;体系化建设;分区管理;注重激励;加强管控(国立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管控)。
(2)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固帝国统治。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的机构,规定全国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人员均须事先加入帝国大学”反映出拿破仑教育改革是以国家为主导;依据材料信息“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学风评议会,负责学区内的教育行政事务”可知,拿破仑教育改革分区管理;结合材料“国立中学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可知,拿破仑教育改革提升了教师待遇,注重激励,加强对学生的管控;最后,依据材料“一个初具规模、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可知拿破仑教育改革注重教育体系化建设。
(2)根据所学史实,拿破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统一思想,教育应为国家服务,教育应培养精明强干的国家官吏,教育应培养能开拓生产的臣民,旨在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主要目的在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1)国家(政府)主导;体系化建设;分区管理;注重激励;加强管控(国立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管控)。
(2)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固帝国统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涉及特点和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新高考历史高考真题试卷(江苏卷)
一、单选题
1.(2022·江苏)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
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
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2022·江苏)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官僚政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3.(2022·江苏)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
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
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
4.(2022·江苏)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B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B项正确;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行御史台……‘ 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 ’……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5.(2022·江苏)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明朝中后期“耕渔之外,男妇并工”“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和“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可知,此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程度发展,进而在社会风气上产生影响,故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经济社会多元发展,A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明显松弛,排除B项;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与朝廷放松社会控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反而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已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6.(2022·江苏)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认为“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见李圭认为对外交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国人出外甚少”,可知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不积极,不能体现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
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能证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
根据材料信息,李圭的言行是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不是倡导实业救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意愿逐渐增强,更加重视对外交往。
7.(2022·江苏)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
8.(2022·江苏)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合作社”“妇女们变工自纺自织自己穿”“合作社帮助买花买车买机子”并结合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集合民资民力,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支持边区工业的建设,适应了当时民族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是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排除A项;
材料并非是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
家庭妇女并未脱离农业生产束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把握漫画主旨和时代背景。
9.(2022·江苏)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发生的时间为1951年,题干中“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和“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其中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项正确;
开始普选人大代表的时间为1953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A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B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和“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
10.(2022·江苏)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
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
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重返联合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1年联大26届会议中,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
11.(2022·江苏)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可以看出在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而杂交水稻作为新品种,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
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
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杂交水稻在桂东县的试种和推广,不能得出“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
12.(2022·江苏)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1996年浦东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策,对外开放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A项正确;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排除C项;
上海浦东新区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92年,开放浦东,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
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财富,他们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相较于之前封建神学认为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人文主义者更加重视现实世界的时间,珍惜时间,把握当下,C正确;
材料主旨是珍惜时间、重视现实,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排除A;
材料明确提到人文主义者“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所以人文主义者并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研究,排除B;
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文艺复兴的影响进行分析。
14.(2022·江苏)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答案】B
【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可知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合法政治权利,B项正确;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已经推翻英国君主专制,排除A项;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
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
15.(2022·江苏)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苏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答案】C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
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此时并未开始,排除A项;
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指1921年以来的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已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工人义务劳动有利于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得解放。
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可知,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2·江苏)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答案】(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
(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可得出“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根据材料一中的“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可得出“知行合一”;根据材料一中的“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可得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根据材料二中的“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可得出“崇尚气节”;途径:根据材料一中的“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可得出“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根据材料一中的“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可得出“文庙”;根据材料二中的“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可得出“集社”。
(2)动机:根据材料二中的“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以资表扬,而昭激励”可得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民主思想在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
(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三、论述题
18.(2022·江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 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
图片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
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
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示例2】观点: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
论据:危机、科学进步、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略)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图片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的四次经济发展高峰可得出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故答案为: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
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
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四、材料分析题
19.(2022·江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答案】(1)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地方人才缺乏(少)。
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
(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困难:根据材料“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可知当时浙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根据材料“当地民众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可知当地百姓生活艰难。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可知浙东当地缺乏人才。
措施:根据材料“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可知王安石在浙东当地的改革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学校,培养人才;兴修水利工程;实行青苗法,以上措施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均有实行。
(2)原则:根据材料“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王安石考查当地实情,实事求是,发现当地百姓贫穷落后,缺乏人才,缺少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王安石在后期施政时为了改变百姓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民为本,发展基础水利工程,理财为重。为了改变缺乏人才的问题,注重培养人才,教化为先。
故答案为:(1)困难: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差);民众(百姓)生活困难(艰苦、困苦、艰难);地方人才缺乏(少)。
措施:兴修水利(农田水利法);实行青苗法;改革学校,培养人才。
(2)原则: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理财为重;教化为先;注重实际(实事求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20.(2022·江苏)【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极力使之“思想整齐”、实用。执政之初,法国缺少人才,公立学校量少质次且不成系统,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控制。为此,他从1802年起进行教育改革,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的机构,规定全国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人员均须事先加入帝国大学,私立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学风评议会,负责学区内的教育行政事务,国立中学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很大提高。1808年后,一个初具规模、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摘编自董小燕《拿破仑的文教政策》
(1)据材料概括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教育改革的原因。
【答案】(1)国家(政府)主导;体系化建设;分区管理;注重激励;加强管控(国立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管控)。
(2)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固帝国统治。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全面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的机构,规定全国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人员均须事先加入帝国大学”反映出拿破仑教育改革是以国家为主导;依据材料信息“全国划分为27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学风评议会,负责学区内的教育行政事务”可知,拿破仑教育改革分区管理;结合材料“国立中学学生必须身着统一制服,按军队编制进行严格操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可知,拿破仑教育改革提升了教师待遇,注重激励,加强对学生的管控;最后,依据材料“一个初具规模、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可知拿破仑教育改革注重教育体系化建设。
(2)根据所学史实,拿破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统一思想,教育应为国家服务,教育应培养精明强干的国家官吏,教育应培养能开拓生产的臣民,旨在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主要目的在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1)国家(政府)主导;体系化建设;分区管理;注重激励;加强管控(国立学校的军事化管理/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管控)。
(2)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固帝国统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涉及特点和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