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3月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分值: 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2.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 )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法老以法治国 D.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3.“(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
物,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床。这表明( )
A.雅典农耕文明发达 B.雅典人实施殖民掠夺
C.雅典实行城邦政治 D.雅典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4..某历史文章中描述某帝国“其版图西起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起埃及和撒哈拉沙漠以北,北至莱茵、多瑙河一一线,统治的人口可能多达6000万,常备军队不过区区25万人左右”。文章中描述的帝国是( )
A. 东罗马帝国 B. 波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5.西欧中世纪庄园设有教堂、法庭等。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6.13世纪,恒河流域曾经出现一个重要的政权一德里苏丹国,对恒河流域影响较大。下列有关德里苏丹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笈多帝国发展而来 B.以印度教为国教
C.苏丹拥有最高统治权 D.行省长官世袭
7.中国南朝时期的沈约写过“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陂”这样的诗句。诗中的“寒瓜”正是西瓜。西瓜的最早培育者最有可能是( )
A.中国人 B.非洲班图人 C. 古罗马人 D、美洲玛雅人
8.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
C.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9.19世纪末,法国考察队队长在参观桑海帝国首府加奥遗址后感叹:“在当时,桑海帝国不仅是非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下 列关于桑海帝国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史实的是()
A.在国王曼萨.穆萨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 B.控制了撒哈拉沙漠主要贸易商道
C.廷巴克图成为基督教文化中心 D.环印度洋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有文字记载:“穆罕默德在世期间,有一个阿拉伯使团来到中国西安拜访了中国朝廷。在结束外交使命以后穿越中亚和波斯回到阿拉伯半岛。”当时使团接治的朝廷最有可能是
A.东汉 B. 宋朝 C.唐朝 D.元朝
11.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对此,恩格斯评价说,“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是十分清楚的。”这说明了,中世纪西欧( )
A.城市自治运动受挫 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C.陷于长期分裂割据 D.庄园经济彻底瓦解
12.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13.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1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这反映出当时( )
A.欧美国家生活的多样化 B.瓷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C.民间制瓷技术日臻完善 D.新航路开辟推动欧美市场个性化需求
15.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薄伽丘说:“自然本性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想要阻止人的本性: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碰得头破血流。”这反映出当时
A.对世俗王权的抨击 B.教会权威完全丧失
C.个人私欲膨胀泛滥 D.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力量
16.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现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到力学现狮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
A.为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B.加速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C.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17.“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造成此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交通工具的变革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列强的殖民扩张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知( )
A.人文主义思想鼓励欧洲人冒险精神 B.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经济发展
19.有观点认为:英国1688年革命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力,但同时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该观点意在强调英国革命的( )
A.保守性 B.主权在民理念 C.进步性 D.三权分立理念
20.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促进了民众精神的自由 B.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形成
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 D.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2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荷兰等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
A.开辟新的远洋航线 B.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C.推动世界市场建立 D.提升本国国际地位
22.美国1787年宪法设置了具有双重目的的两院制代议制度,以众议院为既能代表大州利益又能代表民意的机关;以参议院为既能代表小州利益又能防止民意走向极端的机关。这一设置( )
A.仿照英国的议会制度 B.体现了政治势力的妥协
C.避免了暴力事件发生 D.遏制了政治的腐败问题
23.马克思认为: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以下启蒙思想家们关于“新制度”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德斯鸠提出社会契约论 B.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
C.卢梭反对激进的暴力革命 D.康德主张直接民主
24.在古典时代,人要么匍匐在神的脚下,要么服从自然:“在宇宙万物之中,人并不是最高贵的”;17世纪以后,“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渐成共识,“通过对自然的智力攻克使得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革命的兴起 B.文艺复兴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发生 D.殖民扩张的需要
25.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新教对天主教的抗议和革新,传统上被冠以“反改革”之称的天主教会改革也是“宗教改革”的题中之义,是构成复数形态的“改革”不可缺少的要件。否则,“宗教改革”就不过是基督教历史上又一次大的分离主义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新教削弱了教皇权威性 B.天主教为对抗新教被迫改革
C.基督教会陷入分裂状态 D.宗教改革推动了基督教发展
26.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就总统的任期更改(由“任期七年”改为只要“行为良好,继续任职”)进行投票,华盛顿投了赞成票。有代表提议,将立法机构推翻总统否决的比例由3/4降至2/3,华盛顿投了反对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华盛顿在宪法制度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B.华盛顿主张建立强大的行政部门
C.总统职权问题成为制宪会议争论的焦点 D.美国南方与北方间的矛盾较尖锐
27.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充分 B.农民阶级斗争经验较欠缺
C.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需完善 D.巴黎公社取得胜利的条件尚不充分
28.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规定:“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 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 罪。”上述规定( )
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诉求
C.强化了天主教教会的权威 D.缓和了各个教派间的矛盾
2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法国的人民大众基本上是拥护共和国的。拥护保皇党的只有一些残存的旧政党的职业政客……甚至连真正从事于工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是具有共和主义情绪的。”马克思、恩格斯旨在说明( )
A.君主制依然符合法国现实需要 B.法国共和制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 D.民主、共和成为法国社会的共识
30.当地时间2022年9月10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正式宣誓登基成为英国新君主,他承认自己继承了“巨大的遗产”和通过君主制的“重大责任”,以下属于查尔斯三世“重大责任”的是( )
A.形式上可任命新一任首相 B.在国家财政困难时决定增减税收
C.拥有国家最高的行政大权 D.在议会召开时决定立法是否通过
二、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在宗教改革中,清教伦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科技政策促进英国科研活动和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无疑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19世纪后丰期和20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
(1)依据材料,说明英国蒸汽机发明的有利因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4分)
32、
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38°N-40°N, 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港,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文明,通过和亲等方式与周边政权和平共处,建立友谊。
摘编自刘庆柱《关于“海丝”与“陆丝”对比研究兼谈“丝路”与“大航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丝绸之路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不同特点。(10分)
2023年第二学期高一诊断性测试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C A C B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A D D C B C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B A D B D B B A
材料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 (1)有利因素:宗教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政府科技政策的推动。(6分)
(2)特点:以重工业为主;涌现出一-批新兴工业部门;更加深入广泛;;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形成垄断;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14分)
32、(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需求量大;中国手工业发达。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白银流人中国,加大了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促进美洲的经济作物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10分)
(2)不同特点:时间上,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航线上,前者横贯欧亚大陆,后者连接亚洲和美洲。性质上,前者以政治交往为主,涉及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以经济交往为主。交流方式上,前者主要以和平交往为主,后者以殖民掠夺为主。规模和形式上,前者规模大,以官方为主;后者规模小,以民间交往为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