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 2023.3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第Ⅰ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1.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进行“土圭测景(影)(下图)”。据《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据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测景”活动 A.促使分封诸侯局面出现 B.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 C.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D.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特征
2.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少吏”
项目内容选拔资格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等等升迁制度察廉制度与功次制度;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社会待遇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益傣;休假
A.成为贵族政治的组成部分 B.利于加强封建政治统治
C.极易造成冗官冗吏的局面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南北朝时,南北政权各有国史,南谓北“索虏”、北谓南“岛夷”。这种称谓在唐初所修撰的南北朝正史中发生改变,多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唐初修史方式的调整意在
A.满足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需要 B.革新了传统史书的编写方式
C.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D.承认了南北政权的正统地位
4.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激发社会生产生活的活力 B.说明了民营手工业的衰落
C.映射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 D.反映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5.从1876年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中国铁路总里程数的90%以上。至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铁路只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由此可知,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A.与民主革命进程密切相关 B.反映了列强在华的激烈争夺
C.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D.得益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
6.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刘航琛,自重庆离开大陆时说:“法币是一出折子戏,金圆券像一幕电影,银圆券简直是扯一个‘活闪’。论寿命,倒是一个比一个短;论毒害,却不见得一个比一个轻。”此种现象
A.主要是抗战期间日军侵略所致 B.反映出官僚资产阶级统治腐朽
C.推动了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D.导致重新使用银元为法定货币
7.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
A.映射了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B.地质科学考察取得巨大成就
C.构成一五计划的重要部分 D.扭转了我国资源稀缺的局面
8.下图是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赤脚医生,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A.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B.中医药学的发展壮大
C.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 D.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
9.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10.乔治·威尔斯的《全球通史》记载: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来袭,全希腊人都投入抵抗。以希腊贫穷的公民为主体的陆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胜利。这主要反映了
A.古希腊公民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B.民主制相较君主制更为优越
C.军事扩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作用 D.古希腊尚武风气的重要影响
11.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2.如图的史实变化反映了
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
A.宗教改革与反教会斗争的胜利 B.王权力量与民族意识的加强
C.天主教的分化与新教派的产生 D.市民阶级与理性主义的壮大
13.柯尔培尔在担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1663—1685年),前期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试图阻止来自英国和荷兰的进口。后期鼓励生产,建立了许多皇家手工工场,最终建立了400多种制造业。这些举措
A.导致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的地位 B.导致法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C.体现了典型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推动了法国进入工业化时代
1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A.独立战争改变美国饮食结构 B.黑奴贸易促进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传入影响美洲农业 D.物种引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15.下表是各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百分比%)。下列选项中,各国与其产值增长主要原因相对应正确的是
1750年1800年1860年1900年英国1.94.319.918.5法国4.04.27.96.8德国2.93.54.913.2中国32.833.319.76.2
A.英国——工业革命 B.法国——大陆政策
C.德国——国家统一 D.中国——闭关锁国
16.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作为从事具体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1884年,英国政府再次下令:凡有意参加竞选的文官,必须预先辞去文官职务。这些法令的颁布
A.成为政党分肥制的延续 B.造成了内阁势力的膨胀
C.体现了英国党争的激烈 D.有利于政府运动的稳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计 52 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
(1)依据材料,指出魏晋政权和罗马帝国与内迁民族的关系有何不同。(5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18.(12分)艺术中的历史——敌后根据地的农民形象
图1《村选大会》 图2《减租会》
图3《有力出力》 图4《卫生模范》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觉醒”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商贸的主要载具是船只,一般认为,沉船数的增加是进出口贸易扩大和繁荣的重要表现,而“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沉船数是前两个世纪的三倍”。在此期间罗马商贸繁荣程度可略见一斑,有关资料表明,罗马本土进口货物品种不同,产地各异,一般来讲,罗马从高卢、西班牙得到金属、粗羊毛、兽皮、皮革等;从亚洲的本都、叙利亚输入木材;从巴勒斯坦南部获得阿拉伯运来的香料和没药;从西西里、小亚细亚、埃及买得粮食。富裕的罗马人热衷购买小亚、群尼基、叙利亚及亚历山大里亚制造的精美织物、地毯和玻璃器皿。罗马人也常到希腊购买艺术品,此外,奴隶贸易在罗马进口贸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罗马本土的农牧产品、手工业产品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绝大部分产品被自身城乡之广阔地方市场所吸收和消费掉了。
——摘编自隋竹丽《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城市经济的崛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逐渐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由大口岸城市到乡村集市的进出口商业贸易网。这种贸易网络主要为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和外国工业品输入服务。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是一种不等价交换,因为从贸易类别上看进口机制品和出口农产品在价格上自然存在剪刀差。在这种不等价下掩藏着另一种不等价交换,那就是西方国家操纵中国外贸市场,人为压低中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造成了一种人为的不等价交换。例如中国出口大宗商品丝和茶,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价格尚可由生产成本来预算,中国可自行控制,但19世纪70年代后,丝和茶的出口价格开始逐渐脱离成本价格,受到外商的摆布。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商业发达的原因。(5分)
(2) 指出材料二中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5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
——摘编自唐紫叶《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
——摘编自《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创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7分)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C B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D A D
二、非选择题
17.(13分)
(1)不同:中国: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给予优待;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
罗马: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
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5分)
(2)影响: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
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8分)
18.(12分)
觉醒
《村选大会》《减租会》《卫生模范》和《有力出力》等画作,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1分),积极参与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主选举(1分);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斗争地主,反抗封建剥削(2分);组成卫生队支援前线(1分);追求健康、卫生新生活等(1分)。这些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分),积极参加政治、经济、 军事和社会生活,推动了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1分),是中华民族觉醒表现(1分),也是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2分)。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1分)
19.(14分)
(1)原因:航运业发达;地方商业繁荣;国内市场广阔,需求大;国内外交通便利;
劳动力资源丰富。(5分)
(2)中国:中国近代商业受制于外商和本国封建势力;
以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外国工业品为主;与外国商品不等价交换;
以通商口岸为核心,发展不平衡。(4分)
(3)因素:内外环境;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对外政策;商品竞争力。
(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20.(13分)
(1)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
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
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行自治管理。(6分)
(2)变化:削减福利项目;加强福利服务管理;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
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4分)
积极影响: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