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东盛集团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东盛集团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1 08: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盛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D.文字的发明
2.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
A.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B.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C.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D.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3.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古巴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这些可用来证明,人类文明
A.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因社会的不同分工而产生
C.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起源于国家和文字的成熟
4.“一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5.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B.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C.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6.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7.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A.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实质解体 B.资本主义势力崛起
C.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D.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8.君士坦丁堡高等学府最初在425年由皇帝塞奥多西二世建立,它设有法律、哲学、医学、音乐、修辞等学科,教授古希腊知识,是古希腊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中心。此后,这座学府多次得到皇帝的扶持。据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传播的原因是
A.拜占庭皇帝的扶持 B.帝国保存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C.希腊文化成就巨大 D.帝国有大量古希腊文化人才
9.下图反映出当时
A.古代印度文明的种姓制度 B.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化特征
C.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10.有学者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在底格里斯河一带预备的,不是在顿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第聂伯河一带预备的。麦蒙、易斯哈格、撒赖姆、花拉子模和其他阿拉伯学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彼特拉克、但丁、伊拉斯谟等,便是沿着这条路径走去的。”该学者意在
A.说明阿拉伯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B.揭示阿拉伯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C.论证近代文艺复兴发生的必然性 D.否定欧洲在文艺复兴中的作用
11.下表所示为602年日本推古天皇颁行的日本《宪法十七条》节选。据此可推知,《宪法十七条》的颁行意在
第一条 以和为贵,无性为宗……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
第三条 承语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摩,故承语必慎,不谨自败
第四条 群臣百察,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
A.推行君主立宪政治 B.打击镰仓幕府势力
C.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D.强化天皇政治权威
12.德里苏丹政权建立后,政府和军队中高级官员皆由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穆斯林贵族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德里苏丹政权向印度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对非穆斯林盘剥尤甚。由此可知,德里苏丹国
A.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多民族国家 B.所有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C.民族、宗教、阶级矛盾相互交织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威胁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 B.岛的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C.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 D.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4.西非人在9世纪左右掌握了铁器和青铜的冶炼技术,能够铸造青铜人像和工具。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部和南部非洲较多保留了黑人传统文化,大津巴布韦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下列选项对材料所述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和非洲交往源远流长 B.古代非洲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C.非洲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 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15.在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还是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文主义的影响
C.争霸战争的需要 D.资产阶级的推动
16.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A 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阿克苏姆王国是埃及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B 1112年,法国琅城居民起义,1128年,法王路六世颁发持许状,同意琅城实行自治 武装暴动是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推动因素之一
C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 日本由此进入幕府政治和闭关锁国时期
D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全国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统治 印加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A.A B.B C.C D.D
17.历史地图往往能提供很多的重要信息。下图的教皇子午线
A.是14世纪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化的表现 B.虚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C.虚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D.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18.新航路开辟以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世界各地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 B.欧洲地中海商业中心繁荣
C.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市场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19.1519年,一位航海家率领五艘海船向西航行,最终只有一艘海船完成航行后返回到欧洲,他本人也在途中因与土著人发生冲突而丧生。该航海家开辟的航海路线为
A.环球航行 B.西欧至亚洲航线 C.西欧至美洲航线 D.西欧至非洲航线
20.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上述看法不同的原因在于
A.依据史实不同 B.价值观念不同 C.逻辑分析错误 D.研究方法错误
21.“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社会生活因新航路开辟发生变化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C.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社会进步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2.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欧洲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D.工业革命的开始
23.1492年,哲学家费奇诺写道:“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材料中“这个世纪”
A.开启了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B.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C.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 D.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
24.马丁·路德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支柱,而且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但是,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并排斥其他教派,这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体现了宗教改革
A.适应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 B.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学统治的权威
C.宣扬了先进的启蒙运动理念 D.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和局限性
2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批判了教会的腐败 B.强调社会公平
C.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促进思想解放
26.14世纪末,德国纽伦堡出现了装有16个计时纽的有的用于冬天长夜计时的闹钟,它使得人们不再根据昼或夜的自然长度来判断时间。16世纪时,英国清教徒不但强调“用好你的时间”,而且更重视“用好每一分钟”;英国公共场合悬挂的钟,常以分针最为醒目。由此可知,近代西欧
A.时间观念的更新促进人类的解放 B.科技发展助推人们观念的革新
C.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D.宗教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27.1861年俄国颁布《农民改革法令》规定农奴通过赎买才能得到份地,份地“不归农民所有,而是永久使用”,农奴获得从事手工业、订立合同和拥有动产与不动产等公民权利,但是未经村社允许,仍旧不得离开村庄。据此可知农奴制改革
A.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使农奴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 D.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8.下图是某国国内局势演变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图中各时间点史实对应准确的是
A.①处,该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B.②处,该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C.③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 D.④处,《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
29.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功能并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在于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移植到新大陆,并把它从一种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材料中的“这场革命”
A.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B.基本承认了黑人公民的政治权利
C.通过自上而下改革得以实现 D.实践了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理念
30.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对各国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革命和改革 影响
A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B 日本明治维新 摆脱民族危机,孕育军国主义
C 意大利统一 结束分裂割据,确立共和政体
D 德意志帝国成立 建立民族国家,实现三权分立
A.A B.B C.C D.D
二、材料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文明的传承与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材料二 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斯帝国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5分)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的社会特征。(3分)
(3)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哪些共同点。(4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说: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 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
材料四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请说明与这一动机相关的背景有哪些?(3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3分)
(3)根据材料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个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宪法的哪些立法原则?(3分)
(3)据材料三,简述法国“巨变”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德三国最终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4分)
东盛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期中联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ADACB 6-10BCABB 11-15DCACA 16-20BDDAB 21-25ABCDC 26-30BBCDB
二、材料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10分)
(1)有利条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3分,任意三点3分)
积极影响: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2分)
(2)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2分)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2分)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1分)
32.(10分)
(1)西欧: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3分)
(2)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重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3分)
(3)分封的条件: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形式上:都是逐级分封,等级森严。(4分,任意两点4分)
33.(10分)
(1) 主要目的:寻找黄金。(1分)
背景: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商业危机;传播宗教。(2分,任意两点2分)
(2) 罪恶:殖民掠夺、种族灭绝、贩卖黑奴。(3分)
(3)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4分)
34.(10分)
(1)“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1分)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2分,任意两点2分)
(2)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主权在民原则。(3分)
(3)巨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分)
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