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二单元2-1课前预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0分)
1.(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文章通过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时乐观开朗的性格。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二、选择题(共0分)
2.(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3.(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呼喊和喊叫。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建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5.(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6.(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的姐姐和刘董事长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两个人在一起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B.在鄙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C.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
D.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7.(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的语言。
C.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大景与宏伟的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8.(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9.(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10.(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11.(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C.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清新,欢悦的特点。
D.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12.(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13.(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_的联系。
A.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14.(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晴景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律吕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三、选择题组(共0分)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_____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_____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一饮——酒—一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_____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乱七八糟 有条不紊 讳莫如深 意兴阑珊
B.手忙脚乱 慢条斯理 讳莫如深 意兴盎然
C.手忙脚乱 有条不紊 神秘莫测 意兴阑珊
D.乱七八糟 慢条斯理 神秘莫测 意兴盎然
17.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语言表达(共0分)
18.(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面是某校一在校学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秋十月,惊闻母校百年庆典,我夜不成眠!饮水思源,永难忘怀!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这几年,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今年,是您百年诞辰!弦歌百年今又始,桃李不言满庭芳。祝福您,我的母校!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学业有成!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19.(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
绒花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资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成为南京唯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0.(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①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②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③__。
21.(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
22.(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23.(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五、小阅读-课内(共0分)
24.(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玫瑰,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想象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5.(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六、现代诗歌阅读(共0分)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6.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7.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28.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29.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完成问题。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O年一二月间作
30.诗中用“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比喻 ,又用 比喻诗人火热的爱国之情。
31.“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的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的呼应又有何作用?
32.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33.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我们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宇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35.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36.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B.诗歌第一节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写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C.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不同于《雨巷》的创作,《偶成》在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中,更多地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37.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各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38.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沙漠的船”和“有生命的山”写出了骆驼的特点:是沙漠中的运输工具,有高大的、蕴藏生命所需能量的驼峰。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茫然无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一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诗人用托物咏志的手法,是写骆驼,又不是写骆驼,抒发的是从骆驼形象引起的感受,表面咏物,实为言志抒情。
D.诗人暗示读者,过去需要骆驼精神,今天仍然需要骆驼精神,骆驼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动力。
39.虚实结合是第一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颂(节选)
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致云雀(节选)
雪莱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是赞婚的合唱也罢,
是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到,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任何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40.简述雪莱的《致云雀》和《西风颂》中“云雀”和“西风”的象征意义。
41.诗史上一个传统观念是“最伤悲的歌是最美妙的歌”,而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雪莱观点的看法。
42.郭沫若说雪莱是“自然的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请在《致云雀》和《西风颂》(节选)中任选一首,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谈谈雪莱在诗歌中所透露的“革命思想”。
(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
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
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43.虚实结合是第一节诗的突出特点,请分别找出实写和虚写的诗句。
44.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七、微写作(共0分)
45.(2021秋·高一课前预习)微写作
请结合《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内容,借助丰富的想象,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一句进行扩展,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峨日朵之雪的特点,不少于150字。
试卷第16页,共16页
试卷第15页,共16页
参考答案:
1.(1)AE
(2)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苦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3)从修辞手法而言,标题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蜡烛”象征着“祖母”,把“磨难”比喻为“黑暗”,这样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倾听黑暗”属于通感,视觉与听觉沟通,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从全文内容而言,标题统帅全文,暗含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对祖母的赞美。
(4)“祖母的哲学”是“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
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我们要学习“祖母”对待磨难的坚强不屈和乐观坚韧精神。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时乐观开朗的性格”错误,对人物特点分析不全,除了表现乐观开朗,还有“坚韧顽强”。
C.“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错误,应该是“祖母为一生的尊严和坚守被毁掉而悲伤”。
D.“拟人”错误,应为“比喻”,将“苦难”比作“烈马”。
故选AE。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要立足文本,把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两个角度,一是从文本中寻找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点评“祖母”性格的词语,以此作为答案点;二是抓住主人公“祖母”的言行,从中提炼概括出人物性格。
如:“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这表现祖母的执着;
如“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表现她的坚韧;
如“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表现她充满母爱;
如“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表明她自尊心强;
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明她勤劳能干。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首先理解其意思,“倾听黑暗”,“倾听”意为“认真地听取”,“黑暗”喻指人生中的种种苦难,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做深入的分析,如“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祖母面对多灾多难的人生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为家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面对生命的苦难,以正确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倾听”不等于“屈从”,而是在黑暗中持有一种坚韧乐观的精神,永远不丢失对光明的追求。“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以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
“倾听”属于听觉,而“黑暗”属于视觉,“倾听黑暗”使用通感;祖母就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命题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
从情节角度来看,就全文内容而言,文章讲述了祖母如何在艰难生活中为家人奉献一生,所以标题统帅全文,暗含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对祖母的赞美,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文中,“祖母的哲学”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的主旨思想。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
根据“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等语句可知,“祖母的哲学”是其实就是祖母在饱受人生磨难时体现出的并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是敢于和磨难搏斗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的精神。
在谈谈自己的思考时,可从“要学习‘祖母’这种坚毅顽强、乐观、自尊自爱的人生态度”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脂膏”的“膏”应读gāo;
B.“怒涌”的“怒”应读nù;
D.“情景”的“景”应读jǐng。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但不是绝对地不讲究格律,并且新诗也讲求押韵,只是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末押韵,也可以隔行押韵和段末押韵。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综合鉴赏能力。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选C。
5.B
【详解】试题分析: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尽管”等词语。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C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内人”只能自己称自己的妻子,称呼董事长的妻子应改为“夫人”。
B项,“大作”是称呼别人的作品,称呼自己的作品应改为“拙作”。
C项,“老朽”是自谦之词,“感谢诸位的厚爱”用语礼貌谦虚,语言表达得体。
D项,“留步”为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对主人说的话,请主人不要送出去。本句是主人对客人李老师说“留步”,用反了,应删除。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把握意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意象”的概念有所了解,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辨明正误。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C项,“或非独创意象”错误,选项前面已经明确说明“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后面又说“多用……非独创意象”,二者矛盾。
故选C。
8.D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A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
B项, 《致云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
故选D。
【点睛】文学常识类题目考查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做到仔细甄别。
9.D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D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10.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
①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此处形容郭沫若在历史剧创造上独创的一种方法。使用恰当。
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能修饰“联想”,搭配不到。
③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句中指受伤的鸟类。属于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句中用来形容王立群教授的学术水平,使用恰当。
⑤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该词并非指“容易实现”,句中用来形容“人机对话”的实现,使用不当。
⑥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中用来形容父亲的人品,是恰当的。
分析可知,②③⑤成语使用不当。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1.D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错误;作者在诗歌的最后是直接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故选D。
【点睛】读懂一首诗歌,一般先从诗歌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使用的典故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2.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
A项,赐于一赐予;
C项,锲入一揳入;
D项,消溶一消融。
故选B。
【点睛】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从去年开始考纲在作文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与去年一样,许多词语出自课本。
13.B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文中比较中西方神话里的神仙,对比“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可知,句意指西方各神仙的来历的前因后果,故用“来龙去脉”更好,故排除AC;
“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用于具体实际的事物;“湮没”指埋没、清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文中指很多神话传说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故用“淹没”,故排除AD;
“千丝万缕”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句中指寻找出“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的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用“千丝万缕”,故排除CD。
故选B。
【点睛】使用词语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还是别的词性的词。要从词语搭配、使用对象、内涵角度、语意轻重、褒贬谦敬等角度辨析,才能准确掌握词语,进而准确运用。
14.C
【详解】本题考查x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
A.“陷井”中的“井”应改为“阱”。
B.“破锭”中的“锭”应改为“绽”。
D.“悄无生息”中的“生”应改为“声”。
故选C。
15.B 16.D 17.A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是不合逻辑和语序不当。描写人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此处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描写,即先“黑发”,后“眼镜”,再“长衫”。“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定语语序不当,应为“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搞本”。
故选B。
16.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
①乱七八糟:形容混乱;乱糟糟的。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此处突出“乱”而不是“慌”,应选“乱七八糟”。
②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此处与“即刻”相对,突出闻一多的动作慢,应选“慢条斯理”。
③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神秘莫测:非常神秘,让人捉摸不透。此处突出“神秘”,和“隐瞒”无关,应选“神秘莫测”。
④意兴阐珊:形容意趣、兴致低落将近。意兴盎然: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根据下文“把时间延长下去”可知,此处突出“兴致很浓”,应选“意兴盎然”。
故选D。
17.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前文中的“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说明D项不对,因为D项和“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同一人的诗句。从“对仗”角度看,“与尔”和“劝君”相对,“万古愁”和“一杯酒”相对。所以A项最合适。
故选A。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8. “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 “夜不成眠”改为“百感交集” “兄弟般”改为“亲人般” “诞辰”改为“华诞” “杏林”改为“杏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①“惊闻”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多指不好的事情。用于得知母校庆典不合适,应改为“欣闻”或“喜闻”;
②“夜不成眠”显得太过于夸张,应改为“百感交集”;
③“兄弟般”形容和老师的关系不合适,应改为“亲人般”;
④“诞辰”是指有名气的人的出生纪念日,不能用于学校,应改为“华诞”;
⑤“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使用错误,应改为“杏坛”。
19. 寓意 历史 工艺 现状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文段共8句话,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即可概括为“寓意”方面。第二层: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主要是按时间朝代顺序进行了介绍,即可概括为“历史”方面。第三层: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色彩明快,栩栩如生。主要介绍了工序和形状,即可概括为“工艺”方面。第四层:2006年……绒花技艺后继乏人。主要是从目前的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后继乏人等方面的现状来分析,即可概括为“现状”方面。
20. ①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 ②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 ③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范文展示:
相信未来
当那昏暗的灯光,
再也无法抗拒黎明的到来;
当清晨野草上的露珠,
也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无奈;
几颗稀落的星星,
也无法延迟东方的变白;
那几声凄厉的鸟鸣,
似乎在感叹着生命的悲哀;
我抑制了流泪的双眼,
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每当我刻意地去寻找,
你却淹没在茫茫人海,
再也没有你的痕迹,
只剩下我由衷的期待。
冥冥中一曲绝唱飘来,
混杂在茫茫天赖。
谁能听懂那碧绿的荷花,
还依旧在等待,
等待着成熟的季节,
等待着游子去采摘。
我撑一只长杆,
去寻找我的未来。
我冒着电闪雷鸣,
忍受着风吹日晒,
踏过金戈铁马,
穿过刀山火海。
用不懈的奋斗,
洗刷着曾经的耻辱和失败;
用顽强的拼搏,
点缀着如梦的明天和将来;
用无尽的努力,
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凛列的寒风,
吹过破旧的窗台;
漫天的飞雪,
映衬着残枝不住的摇摆;
刺骨的寒风,
封冻了曾经波涛汹涌的碧海。
问苍天何在?
是游子孤独的徘徊,
蓦然回首,
看世间白雪皑皑;
我虽然痛苦地等待,
但我始终相信未来!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语言表达能力。做题时,首先明白“相信未来”里蕴含的情感。“相信未来”是对未来的一种积极的执着的肯定与希冀,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人总要心怀理想,相信理想有可能最终实现。这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理想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要掌握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体味诗中的带有修辞手法的诗句,比如,“雪花”的洁白和“蜘蛛网”的灰色调以及“灰烬”的黑色调构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运用拟人手法,“深秋的露水”象征极易消逝的事物甚至人脆弱的存在,与“紫葡萄”内涵的照应,我们的脊骨象征执着的追求和坚守的精神等,把握好诗歌中比喻、排比、象征、想象等修辞手法。第三,注意诗歌的格式。最后,从诗歌的构思、语言、思想上入手,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相信未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注意诗歌意蕴、修辞手法、格式三方面。
22.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限制等。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
23. 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我劝他多读书 我劝他要少而精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借以确定句子的句式和内容要点。本题中,第一处,前面说“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这样的读书人”指的是“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由此可知,此处应是说这样的读书人“没有知己、没有深交”;第二处,前面说“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这是作者的观点,“对不爱读书的人”,作者自然要劝他“多读书”;第三处,“而对爱读书的人”,则应是有选择的读,即要求“少而精”,因为后面说“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2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选C。
2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故选D。
26.明确: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创造一个新世界。 27.“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生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人最后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更为完善了。 28.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29.(1)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2)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解析】2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原诗中“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正是他俯瞰所见之景。
巨人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想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诗中关于“力”的表述,在于原诗中的“全身的力量”“不断的努力”“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全身的力量”是对“力”最简单直观的表述与展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既是太平洋水波翻动的景象,也是新时代推翻旧时代的象征。而具体的“推动”“翻动”的方式,就是原文中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同上,这里的“毁坏”“创造”“努力”,既是表示自然界、宇宙中新生事物推翻原有事物的具体表现,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也表示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不断奋斗、不断向上。
正因这些具体表现,诗人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因此他发出了“力哟!力哟”这一高亢的呼叫。
而在诗歌最后的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诗人用“力的绘画”指开头三行所描绘的景色,用“力的舞蹈”比喻洪涛滚滚的景象,用“力的音乐,力的诗歌”表达对于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歌最后“力的律吕哟”更是对前面所有“力”的进一步总结——这一切“力”的运动,都贯穿着力的节奏与音调。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2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就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意图理解“力”的比喻义。
诗人对“力”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力”的呼唤。“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力,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正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30.“五四”后新生的祖国 燃烧的“炉中煤” 31.(1)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
(2)首尾两节呼应反复表达“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32.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才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生机,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33.直抒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思念之情。表现了“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把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啊,我年青的女郎!”把具有几千年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坦率、热情而又突兀、新奇。可见,把“五四”后新生的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把“五四”后新生的祖国喻为“心爱的人儿”,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由“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可知, 用燃烧的“炉中煤”比喻诗人火热的爱国之情。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全诗四节,大体上表达了作者三个方面的感情。“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了四次,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强化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第三节“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等诗句中可以看到,作者以煤自喻,“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是煤的前身,比喻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活埋在地底多年”比喻过去长时间被黑暗压迫、饱受磨难、心情压抑;“重见天光”比喻今朝实现理想抱负。“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表面上是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象征了诗人,也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历程。过去,诗人个人的抱负、才华、理想、志向屡受磨难,精神苦闷,压抑,而“重见天光”四字,既表达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光明的渴求与赞颂,又倾诉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斗士的诗人对祖国的光辉前途、民族的发达兴旺的希冀,以及诗人对自己“报国济民”抱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是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你”指祖国,“殷勤”指祖国的殷勤期待,“思量”指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34.B 35.月亮总会隐去,因为天空都是云的影子。月亮总是倾慕,白云飘舞的婀娜,却千年不曾追逐,因为她和星星在一起才是永恒的风景。
【解析】3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说法有误。应该为“在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主要是针对所给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描写和抒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题干中所给物象的特点、含义、作用,确定描写内容及情感主旨;最后组织语言,描绘画面。
首先,明确月亮和白云的特点和含义。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还用来伤感生命、岁月的流逝;月还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传达哀愁;月皎洁明亮,也可表现高洁品质。自然界的白云形状不一,变幻不定,舒缓悠闲、轻逸飘渺。然后,结合物象的情感内涵确定表达的主旨,可以用其中一个物象作为主体,另一个为衬托来构思立意。比如以月为主,表达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向往等。再展开联想与想象将二者联系起来,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注意语言尽量生动形象。
36.D 37.通过抒写“灿烂的微笑”“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36.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偶成》在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中,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是错误的。这首诗的基调是昂扬的,作者坚信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只是暂时的,美好的东西绝不会消失。所以整首诗并没有表现出诋毁徘徊和飘忽凄美,而是作者的思想非常的坚定昂扬。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现代诗,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抓住作者,关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本题可结合诗中“梦”“古旧的凝冰”“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语理解“梦”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再结合写作时间(1945年5月31日)推断写作背景,从而推断“梦”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光明的呼唤和对抗日胜利的坚信。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38.B 39.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解析】38.本题综合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B项,“写出了骆驼的茫然无措”错误,依据“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可知,写的是骆驼的自信。故选B。
39.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题。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形象特点;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与表现。故第一节诗中,考生依据虚写实写的特点分析诗句,容易找出对应诗句。
【点睛】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40.“云雀”是欢乐、光明、爱、美丽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自我形象的象征。“西风”象征革命力量(或推翻暴政的革命者)。 41.原诗: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雪莱认为:①谱曲者多为不存在的事物自忧、苦恼,本身不具有不凡的品质,而难以接近云雀那种极乐音流;②只有甜美欢快的思绪才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使得歌声更甜蜜美妙、丰盛富饶;③只有饱含“和谐、炽热的激情”的歌声才更能令人倾心,最欢乐的歌才是最美的歌。从雪莱的《致云雀》中看到的是最为纯粹的欢乐。 42.《致云雀》中的革命思想:
“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的空洞浮夸、略带贫乏,是诗人对传统婚姻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凯歌背后所折射的战争和暴力的讽刺;而无与伦比的云雀之歌欢乐纯净,是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云雀的鄙弃尘土、振翅高歌体现着诗人的挣脱束缚、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革命态度。
《西风颂》中的革命思想:
“秋天”“枯叶”“灰烬”并没有浇灭诗人的内心之火,希望的“炉火”诞生其间;这时的西风代表着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绝对力量;忧伤死寂的悲秋世界反衬了诗人愈挫愈勇,革命不息、斗争不止的顽强精神。最后的反问更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正义的乐观精神。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雪莱的《致云雀》,是诗人抒情诗的代表作。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人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4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以及鉴赏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发表对这一观点的评价。
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原句是“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云雀”这个人格化的精灵,这个快乐、勇敢而睿智的精灵唱出了诗人的灵魂之音,从“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可爱的精灵身上 ,让人看到到了一个向往自由、昂扬直上、乐观不屈的美好形象,它在充满深情地倾诉着对自然、对世界真、善、美的热爱,始终不渝地对人类未来有着美好憧憬。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致云雀》中,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
《西风颂》中,诗中的西风、残叶、种籽、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处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
43.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44.“骆驼”象征着坚忍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一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43.试题分析:“骆驼”是一种动物,因此能体现骆驼作为一种动物特征的内容都是实写的的,如“有生命”,“引着旅行者”,走向“地平线”等。虚写的也就是作者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赋予“骆驼”的象征义和比喻义,如“沙漠的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昂头天外”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两处都是虚写。
点睛:虚实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本题按上述思路来分析即可找到答案。
44.试题分析:从诗中来看,作者把“骆驼”比作“沙漠的船”,表面上看是写骆驼耐渴,能行走于沙漠的自然属性,实际是用骆驼来象征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作者认为它能“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表明骆驼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战士、先行者、引导者;“不会有歇脚的一天”“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还有乐园”则表明骆驼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赞扬了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
45.示例:连绵起伏的山脉,雄浑的峡谷,巍巍雪山,景象极度壮观。一座座雪山隐藏在云层之中,绵延向天际。雪山左侧微光,雪山下段漆黑一片。太阳逐渐升起来了。无数的雪山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地面的颜色因为阳光的熏染而显得多彩柔和起来。金色的阳光倾泄在雪山之巅,景色有如天界的宫阙。阳光慢慢爬上地平线,积雪反射着晨曦,金灿灿一片,美而不刺眼,静中有动,似乎万物苏醒,严寒也在阳光中隐匿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扩句实质上是以原句为基础,增加一些必要的成分,使原本简单、抽象、概括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形象。本题考查扩写。解析本题需要了解诗句意思,注意语言风格、中心、字数限制,注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要求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一句进行扩展,写作时,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对雪峰、太阳的活动进行情境创设。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表现其特点。如写雪峰、太阳,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将其人格化,寄托一种特定的心理情感。
【点睛】扩展语句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审清题意,辨析试题类型(情境型或单句扩展型),明确扩展重点(重点部分要占到整个扩展部分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字数)。
②必须“伸展、扩大”,这是前提。试题中给定的字、词、句就是起点,就是基础,特别是关键词须用全、用尽。这是扩展的原则。
③要合理的扩展。所谓“合理”包括两个方面:扩展后的句子必须正确,不能扩展成病句;扩展后的内容和文字要与所需表达的语境相符。
答案第4页,共21页
答案第5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