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高一语文课时练习题(含解析)第一单元1.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高一语文课时练习题(含解析)第一单元1.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2: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高一语文课时练习题-第一单元第1课《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5.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
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
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直错诸枉 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诛 诛:除去
D.非不说子之道 说:宣扬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8.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
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
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カ三个月,分别为孟、仲、季。
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20步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
B.冉有为人谦虚,说话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
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情景默写
14.(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生在述志时,曾皙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曾皙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17.(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4)《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5)《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 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后,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0.(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在大自然中沐临春风、一路酣歌的太平盛世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三、语言表达
21.(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
如果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22.(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刚毅、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23.(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夫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即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然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示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②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⑧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④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24.(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联: 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四、小阅读-课内
25.(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你赞同孔子“吾与点也”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6.(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应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同性问题的不同解答?
27.(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8.(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29.(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对下列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
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以“触、倚、履、跨”四个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其解牛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其技艺的高超。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引出庖丁对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日益精进。
D.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已达到极高妙的境界,他不是凭感官的知觉来解牛的,而是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的。
五、微写作
30.(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志向远大的人和愿望渺小的人,圆梦后的幸福感会一样吗?
请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某一弟子支持者的身份回答这一问题,不超过100字。
31.(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32.(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且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画面。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请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六、选择类
33.(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 D.宗庙之事,如会同
34.(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35.(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36.(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因为
B.摄乎大国之间 乎:在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如同
D.子路率尔而对曰 尔:……的样子
37.(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8.(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摄: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39.(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40.(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会:音节、节奏
B.批大郤,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 族:众
D.如土委地 委:堆积
41.(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42.(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怵然为戒 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43.(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未之有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试卷第12页,共12页
试卷第11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B 2.C 3.A 4.(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5.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
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③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臣请往使吴王”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君因以兵迎之”中,“君”是“因以兵迎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误,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误,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无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上”,对上;“骄”,使动用法,使……产生骄纵;“下”,对下;“恣”,使动用法,使……放纵无羁。
(2)得分点:“虽然”,虽然如此;“加”,开赴;“去”,撤军;“之”,进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说“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由此可知,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
原文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由此可知,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原文说“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由此可知,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6.B 7.D 8.B 9.①孔子说:“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②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得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快要来到,如此而已。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错:安置。
C. 句意: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诛:责备。
D. 句意: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说:喜欢。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何事”相当于“何止”,“于”字引出宾语“仁”,后面断开;“也”字是句中表停顿,不能在其后断开,排除AB;
“夫”字是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错,曲解了“无伐善”的意义,“无伐善”意思是“不要夸耀自己的好处”。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盍,何不;共,共同享用;敝,破旧。
(2)题得分点有:女,通“汝”;奚,何,为什么;以,而。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③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④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⑤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⑥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说:“如真的力量不够,你会半途而废。如今你却画地为牢,不肯前进。”
10.C 11.B 12.A 13.(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后半句也可译为: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2)(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解析】10.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意为: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
“也与”都是表示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排除B项、D项;“而”连词,应放句首,前面停顿,排除A项。
故选C。
1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理解错误,“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故选B。
12.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A项,“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的理解可知,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的轻率鲁莽态度。
故选A。
13.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以”,因为;“一日”,一两天;“乎”,相当于介词“于”;“尔”,你们;“毋”,不要;“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毋以吾也”,其中“以”,以为,动词。
(2)中,“希”,通“稀”,稀疏;“铿尔”,“铿”的一声,指停瑟声;“舍”,放下;“而”,承接连词;“作”,起,这里指直起身来;“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其中“异乎”,异于;“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点睛】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此就不说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14.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六七十 如五六十 异乎三子者之撰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邦”“与”“孰”“摄”“馑”“撰”“章甫”“相”。
15. 子路率尔而对曰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率尔”“孰”“已矣”“瑟希”“铿尔”“作”“沂”“舞雩”。
16.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夫子哂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有错字词:章甫、焉、沂、舞雩、毋、哂。
17.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喟”“与”“知”“率”“俟”“焉”“铿”“瑟”“唯”。
18.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端、章甫、焉。
19.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三子者出 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莫春者 春服既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莫”“沂”“雩”“哂”“皙”“既”。
20.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本题的“沂”“舞雩”等。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21. 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可以转变风气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和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是假设“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后面就应当是假设的结果,根据前面的语句可以分析此处要写的是“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第二空,填空处是对前面句子的总结概括,“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气质好,“受熏陶比较少的人”气质不好,因此填写二者气质方面的差别较大。
第三空,应与前面的“在个人,改变气质”对应,再根据“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可知,应填写“可以转变风气”。
22.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刚毅、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的能力。
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本题中,主语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性格刚毅、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是状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是强调目的的补语。
23.④ ③ ① ②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要求所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如“君子式”“大夫”“苦行侠”“贵我”等,根据句子内容一一对应即可。
24. 戏水沐风咏歌回 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知识和对古文经典的理解能力,也是仿写句式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理解题干中曾皙描绘出春游情景,“浴”“风””舞雩“咏而归”“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描述对象和内容上,要结合着春游的这些关键词概括作答;在句式结构上,要根据对联的特点,词性相同、上下联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由“呼朋唤侣” 可联想到“戏水沐风”,由“踏春去”可联想到“咏歌归”。由“童子六七”可联想到“冠者五六”,由“沂水濯衣”可联想到“舞雩当风”,由“衣犹香”可联想到“风正暖”等。只要内容来自材料,形式对仗,上下联相同部位不要重字。一般要求上联结尾字要平声,下联结尾字要仄声即可。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其次还要适当进行拆合。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例如本题不仅内容和描述对象要与题干相符,在结构上,也要符合对联的这些特点和要求。
25.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孔子赞同曾皙(点)的志向,是有其原因的。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而这一美景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孔子给予适当的鼓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首先看曾皙的观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这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其实孔子也肯定了其他弟子的观点,如对冉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对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孔子给予适当的鼓励。
由此我们认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能也不必强求。
26.
观点 处世观念 人生志愿 社会理想 治国理念
《侍坐》 修身,仁,礼 修身齐家 保养安民,太平盛世 礼乐治国
《齐桓晋文之事》 积极入世 治国平天下 人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 仁政,保民而王,王道,民贵君轻,民本
《庖丁解牛》 消极出世 逍遥自由 顺乎自然,按规律办事 无为而治
共同性问题: 差别较大的儒道思想其实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思想观念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孔子评志,表达了儒家礼乐治国的主张。孔子说明“哂由”的原因,首先说出大前提“为国以礼”,然后说出“其言不让”,即不合恭让之礼,孔子的“为国以礼”,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礼与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孔子之礼,指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一切秩序,按这种秩序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每个人所应受的约束,使其各守本分。孔子还主张用乐来配合礼的实行,乐可以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协调,礼以析异,分别高低贵贱;乐以求同,缓和上下矛盾,礼使人尊敬,乐使人亲爱,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以达到平和安定的社会目标。曾皙述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回归大自然的闲适生活,得到孔子的赞同,体现了儒家 保养安民、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
《齐桓晋文之事》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矛盾,才能“保全身”。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不过,庄子的一切听任自然,求得内心的虚静的观点,是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去掉人的知识、能力,是泯灭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鸵鸟政策,以内心的虚静超然抹杀一切平与不平,进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取消一切斗争,安于现状,成为一群庸人。这种消极出世的思想与庄子生活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共同性问题: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都是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27.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踦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赏析:从遣词造句角度解题思路: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及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拟声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以及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组合等。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从艺术手法角度解题思路:艺术手法是作者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语言作用是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增强气势、风趣幽默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更传神。从语言风格角度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如散文的语言一般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清新明快的,或者是风趣幽默、夸张讽刺、富有表现力的;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是科学简明、准确形象、平实自然的;而一些哲理性文章,其语言风格一般都是含蓄深沉的。
本题,可以先从整体上评价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本文语言有特色,简练、传神,在描写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只用四个字;文惠君赞叹庖丁高超的技术也只是几个字概括而已;本文还有神态、心理描写也都是非常凝练,结合具体内容稍作分析即可。
【点睛】赏析语言特色一般采用以下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第三步:规范作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时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2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
故选C。
2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内容以及掌握句子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B.“从正面表现了”说法错误。应为“从侧面表现了”。
故选B。
30.(示例)(子路支持者)志当存高远,远大的志向不但能成就自我也能惠及他人。要实现远大志向必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样的人圆梦后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因为对社会的贡献而得到旁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某一弟子支持者的身份回答问题,考生可以结合《侍坐》中孔子某一弟子的思想特征来谈自己的认识。
例如子路非常自信,志向远大;冉有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公西华谦虚有礼,目标明确;曾皙听从内心,淡泊名利。
考生要注意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31.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吗?在《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到了这一点。别人不了解我可以,我还是应当了解别人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微写作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熟知《论语》论及君子的修养的相关语句,然后选择最看重的一种,先亮明观点,而后围绕观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具体阐释,注意字数限制。文段可采用总分式写作结构,开头用一句话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围绕观点选择相关语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紧扣观点对这两句具体阐释自己的理解,“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
【点睛】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4)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微作文往往是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某方面的片断等,写好这类文段,就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片断,达到“特写镜头”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说明性的微作文,或要求介绍画面,或说明某种事物,或介绍某种方法,或简述某个过程等,写好它关键在于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围绕这个特征,适当地动用几种说明方法,处理好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晰。议论性的微作文常常是结合材料,谈看法、谈感想、谈体会,不外乎从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锤炼出观点,在文中这个观点必须鲜明,不宜大而杂,然后联系实际析理,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32.我认为不能实现。在孟子的理想社会中,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要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要有凝聚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贾、行旅欲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赴愬;再次,百姓生活富足,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义,不仅自己的家中安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结来说,就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时代,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篇阐述自己观点的微写作。做这道题,分两步,一是表达观点;二是阐述理由。表达观点及理由的微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篇小议论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阐述理由应该有理有据,理论分析和事实论证双管齐下,更为饱满。理论上,可以使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这是一篇评论性的小作文,评论的对象为孟子为我们描绘的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画面实现的可能性。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且阐明是否同意的原因,要有理有据。写作时层次要清晰,可先按总分顺序行文。
【点睛】在高考中,微写作可谓“源远流长”。全国统一命题时出现的小作文,实则就是一种微写作。分省命题后,部分省份仍保留了具有微写作意义的小作文。相对于大作文容易出现的“假大空”应试体症状而言,微写作贴近生活、紧扣教材、联系时事的命题特点更有利于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客观描述事物,准确表达观点。
3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希,同“稀”,稀疏;
B.莫,同“暮”,晚;
C.以,同“已”,止。
故选D。
3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通“已”,“止”的意思。
C.“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辟”,不正。
D.“端章甫”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
故选B。
3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错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故选C。
36.C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项,“方六七i十,如五六十”的意思是: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或者。
故选C。
3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义之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风乎舞雩”中“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句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句意:曾皙最后出来。
B.“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句意: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C.“可使有勇”中“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句意: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D.“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这里指做小相;句意: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故选A。
3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
句意: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
故选D。
3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句意:(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B.宾语前置句。句意: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C.状语后置句。句意: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D.宾语前置句。句意:有什么关系呢?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
故选C。
4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导”,顺着、循着,这里指引刀而入。
故选B。
4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例句:“为”,介词,替,给。句意: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
A.“为”,介词,替,给。句意:为长者折树枝。
B.“为”,动词,做。句意:我看到它难以处理。
C.“为”,介词,因为。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D.“为”,动词,叫作,称为。句意: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故选A。
4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B.判断句。“……也”表判断;
C.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怵然为(之)戒。
D.一般句式。
故选D。
4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这两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牛何之”应为“牛之何“,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是判断句,意思是“所以大王不称王(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去做,不是因为不能(称王)”。
故选D。
答案第8页,共17页
答案第9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