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2:16:30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4月18日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
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
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
“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
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
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
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颗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
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爱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从而把人与天
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
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
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字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你,这样就把人
类的生存与字亩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
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例如,战国末期的苟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
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羽人在一定意
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店代刘禹惕认为:天与人交相胜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
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共发挥作月的饭线:被此作月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回古人在讲天人合
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的宇查观蔻合者中华文明的生秀理金:在众天伤然具有重要价位。这一理金与西方
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栈然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
和自然界均为套你是人认识利用和戒速的对赛。交人美中心主义自然观彩响:人类自选入工出一
文明时代以余,在创运三大物所财面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报取,打班了地球生态系统原一
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天人合一的宇亩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
高二语文试卷第1贞(共8页)高二语文期中联考参考答案
1.A(“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识”错误,原文表述是“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
观点”。)
2.C(“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产生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
体悟”错,原文的表述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
体悟之上"。)
3.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在“大
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是习近平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
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其
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节选自《习近平用典》)A 项意为“天下
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C 项意为"
天下的根本在于诸侯国,各诸侯国的根本在于家庭,家庭的根本在于个人。"D
项意为"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4.①引用论证,如第 1段中引用孟子、庄子、张载等思想家的原话为论据,论证
论点。②举例论证,如第 2 段中以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观点为例,论证
论点。③对比论证,如第 3 段中将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
然观作对比,论证论点。(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5.示例一:
我选链接一。①链接中习主席在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珍
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指出“人类生产生活同湿
地有着密切联系”,倡导“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②这与材料一中中华民
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共存共生的生
命共同体,倡导对自然万物持有仁爱之心。示例二:
我选链接二。①链接中习主席在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共
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题致辞,承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全球合作,
应对困难与挑战,共创美好未来。②这与材料二中中国“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
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历来认为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应坚
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链接内容概括和材料分析各 2 分)
6、D(“这篇灾难小说的情感更浓烈外放”错误,这篇小说的情感是深沉而又克
制的。)
7.B(“仍显矛盾”错误,作者认为这是大地无法控制的活动。)
8.①通过上帝视角,描绘了岩层断裂,岩石喷发,万物崩塌的场景。②通过幸存
者们的共同回忆,描绘了地震时大地突然下沉或上窜的情景。③通过阿巴的幻觉,
描绘了地震时房屋坍塌、村庄毁灭的情景。④作者利用叙述视角的不同转换,既
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描绘了地震时的状态,又使小说丰富多姿,富于变化。(前
三点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第④点 2 分)
9.①作者在描述大地震动失控时,运用了拟人、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手法,
使语言空灵有表现力,同时,体现了对大地及大地上的无处可逃的人们深沉的悲
悯。②写老房子里蕴藏的动物的梦境,人的悲欢梦想等等,都使小说空灵有诗意,
但一切都变成尘土,又充满了灾难的沉痛。③阿巴脑子里轰响的古老史诗的唱段,
有浓烈的抒情意味,同时又对地震中的大地众生展现了深重的悲悯情怀。(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
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年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
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喜
怒”此处形容刘备的感情,意思是“高兴和恼怒”,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作“形”
的主语,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 BD。“别部司马”为官职名称,专有
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故选 A。
11、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孤,……也指幼年
丧母”说法错误,应为“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故选 C。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刘璋因为害怕失败被抓”说法
错误。“但刘璋因为害怕失败被抓”不合文意,根据原文“父子在州二十余年,
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可见刘
璋是为了百姓着想。故选 D。
13、(1)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才为他效力,可以
与他结成联盟,相互援助,而不能想着吞并他。(“附”,归附;“贤能”,贤能的人
才;“图”,图谋,谋取。)
(2)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军的印绶。
(“迁”,迁徙;“归”,归还;“佩”,使……佩带。)
14、①张飞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呵斥张飞,面不改色。②张飞佩服严颜
的胆识,就释放了他。(根据原文“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
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可知,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
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为什么发怒?”张飞
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故张飞释放巴郡太守严颜的
原因有两点,一是张飞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呵斥张飞,面不改
色。二是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就释放了他。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3 分)
15.A(A.“但本诗语言悲壮慷慨”错误。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
一贯的风格,并无悲壮慷慨之感。)
16.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
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
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愁。(标题《岁暮》和首联“穷阴
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直接写时光催得“壮齿韶颜”不再,作者感叹时
光流逝,青春不再;颔联“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写自己年老旧病
复发,夜里辗转难眠新愁来袭;颈联“膏明自熱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以明
膏被焚烧是因为自己多事,默雁先被烹杀是因为没有鸣叫之才,用典,反语,写
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愤懑;尾联“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写祸福无
法理解和把握,还不如暂且喝酒,体现了面对祸福无常的命运,自己无力改变而
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每点 2 分,答对三点 6 分)
17、①.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②.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④.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⑥. 以手抚膺坐长叹
18、①如火如荼(热火朝天) 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③丰富多彩(各式
各样)(共 3分,每空 1分。如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亦可得分)
19.示例: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
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
合的模式。(4 分。原文存在搭配不当和成份残缺两种错误,每改对一处得 2分)
20、①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 ②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 ③则会产生大量
的细菌(共 6分,每句 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限定字数酌情扣分)
21、C(C 项与文中的“交叉”均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A、B 项
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D项指事物或事情间隔穿插交替)
22、①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②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
(共 4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限定字数酌情扣分)
23、评分标准参见 2022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使材料作文题,围绕“英雄”审题立意。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借助古诗词来阐释“英雄”的概念,借助杜甫
和辛弃疾的诗句诠释“英雄”的内涵,立足大我,胸有家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这为考生论证今天英雄的内涵和标准指出了方向;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
今时代到底有没有英雄。材料涉及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
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古典诗词中的“英雄”聪明杰出,无私奉献,英勇无畏,
那么当今时代的英雄呢?
考生需要厘清在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写作上,可以从以下角度
展开:第一,从是什么的角度思考,什么人算英雄?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为弱者发声,艰苦奋斗攻克科技难题,
精益求精铸造大国重器,坚守平凡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前杀敌报国马革裹
尸,坚守正道宁死不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扶贫济困声援弱者……这些都是英
雄。第二,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英雄精神的价值与意
义)比如:榜样的力量;模范的引领;个人成长的需要;家国发展的需要……中
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会出现迷茫,一些道德滑坡、价值失
范现象可能凸显,一些青少年对审美、对精神气质的追求可能偏离正轨。越是这
样的时候,越需要我们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思想净化、
精神补钙的过程。对一个社会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激浊扬清、净化风尚的需
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以英雄为偶像,是战胜险阻、实现梦想的动力。第三,
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
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
传承英雄精神;致敬英雄,为英雄正名;追随英雄,让英雄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旋
律;尊重英雄,铭记英雄,不能让英雄流血有流泪。
文体上,适合写议论文。考生可以先分析当代英雄的特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接着指出和平年代我们该怎样对待英雄,新时代怎样继续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
英雄情怀,可针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反思,如偶像在聚光灯下接受万人崇拜,英
雄却在民间默默无闻,时代发展不应该让英雄被遗忘,我们应该把崇拜的目光投
到身边的英雄身上;最后发出呼吁,回应开头。
立意:
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
6.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7.善待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
8.尊重英雄才能成为英雄。
参考译文:
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
生。他胸怀大志,沉默寡言,无论高兴还是恼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年
轻的时候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是好朋友,(他任平原相后)任用关羽和张
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常山人赵云,刘备见到他,认为他才能出众,真
诚接纳他,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
三次,才见到他。刘备让随从避开,说:“汉朝衰败,奸臣当权,我自不量力,
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智谋不足,屡遭失败,到了今天这一地步。但是我壮志未
灭,你认为我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士兵,又挟持
天子来号令天下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以与他争斗呀。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代,
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的人才为他效力,可以与他结成联盟,相互援助,而
不能想着吞并他。将军您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信誉闻名天下,如果能占据荆州和
益州,扼守要塞,安抚境内的戎族、越族等少数民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
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霸王之业就可以建成,汉王室就可以复兴。”刘备
说:“很好。”于是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不高兴,刘备对他
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
飞才不再抱怨。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 年)夏季五月,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
州,与张飞、赵云率军逆长江而上,攻克巴东。到江州,打败巴郡太守严颜,活
捉了他。张飞呵斥严颜说:“我们的大军到了,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
颜说:“你们无缘无故,侵略、夺取我江州。江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大怒,命令左右的人把严颜拉下去砍头。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
为什么发怒?”张飞佩服严颜的胆识,释放了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宾客。诸葛亮
派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犍为,张飞平定巴西、德阳。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
从事中郎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成都城内还有精兵三万人,粮草、布
帛能够支持一年,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
年,没有给百姓什么恩德。百姓苦战了三年,暴尸荒野,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我
怎能安心!”于是打开城门,与简雍乘坐同一辆车投降刘备。刘璋的群臣都伤心
落泪。刘备把刘璋迁徙到公安(居住),全部归还了他的财物,让他佩带振威将
军的印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