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综合练习
、选择题
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参赛选手奋力划船桨,奋勇争先。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船桨 B.湖水 C.参赛选手 D.龙舟
下列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太阳落上 B.鸟儿飞翔 C.骏马奔腾 D.心想事成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这两个力相同的是( )
A.力的作用点 B.力的大小
C.力的方向 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运动 B.鲜花盛开
C.枯叶飘落 D.骏马奔腾
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大小和包含关系,则左下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1 2 3
A 胚乳 胚 种子
B 细菌 真核生物 微生物
C 扦插 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D 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
A.A B.B C.C D.D
如图所示,在小车上放一个玩具小人,用手缓慢拉动小车,车上的小人随车一起向前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人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B.小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小车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D.车上的玩具小人相对于车是运动的
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重力的大小
B.弹簧测力计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
C.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一定相等
D.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增加一倍其弹簧长度也增加一倍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彩灯闪烁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在距离甲出发地1千米处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前10分钟内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
、填空题
跑操是各校的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
(1)班级跑操训练时,在400米的跑道上跑一圈时间约为3分20秒,则这时他们跑操的平均速度约为 米/秒。
(2)同学们跑到指点位置后,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这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原理。
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以 米/秒的速度向东运动,经过8 s,甲、乙两物体相距 m。
学校初中部的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成弹簧测力计,它们选了A.B两种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图象中只有OA段和OB段是弹性形变,若它们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若要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弹簧 .(均选填“A”或“B”)
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力F按压两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用力把乒乓球掷向墙壁,结果球被反弹回来,这是因为 对球有 的作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有关的科学知识:① ;② 。
、实验题
金属丝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某同学在一台拉力机上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这台拉力机可以逐渐增大对固定在该机器上金属丝的拉力,可以读出金属丝拉断时的拉力大小。实验能提供的金属丝有下表所列的8个品 种(每个品种有许多根)。根据有关猜想,请选择实验用的金属丝。
(1)猜想一:相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其拉力大小与金属丝长度无关。为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的金属丝为 、 、 。
(2)猜想二:相同材料会属幺幺被拉断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拉力相同。在猜想一已获得验证的情况下,为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的金属丝为 、 、 。
(3)猜想三:不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的拉力不同。在猜想一、二都获得验证的情况下,为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的金属丝为
、 、 。
、解答题
请按照题目要求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1)放在倾角为 30°的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沿斜面方向向上 150 牛的拉力。
(2)如图所示,从 S 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 P 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近年来“飞拉达”成为一项山地户外项目,受到攀岩爱好者的青睐。“飞拉达”沿山面建设,由钢扶手、脚踏、生命钢缆等构成攀登径道,让不具备攀岩能力的人也能攀上陡峭的岩壁。温州雁荡山“飞拉达”拥有华东地区最长、最具挑战路线。
(1)攀登过程中,攀岩者会往出汗的手心涂抹碳酸镁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往高处攀登时,攀岩者所到风的呼啸声越来越响。听到的风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
(3)某攀岩者从图甲起点处开始垂直向上攀登。攀登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乙所示。计算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写出计算过程)
3.1-3.2综合练习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对龙舟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当龙舟在水中前进时,船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向后的力;同时水对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龙舟向前运动,即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湖水。
故选B。
D
【解析】【解答】太阳、鸟儿、骏马都是宏观物体,它们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都属于机械运动;心想事成是心理活动,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D。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B
【解析】分析两个力的三要素,然后确定哪个要素相同即可。
【解答】书对桌面的压力作用在桌面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书的重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作用在书上,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因此相同的是力的大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C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300m、200m,则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
B、由图知,甲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正确;
C、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小车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小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从20s时到40s所用的时间为:t=40s﹣20s=20s
从20s时到40s通过的路程为:s=1200m﹣450m=750m
D、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s=1200m,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1)分析前10s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即可得出结论;
(2)分析小车到达600m处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
(3)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
(4)根据甲、乙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
B
【解析】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判断
【解答】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成为机械运动。
行星运动、枯叶飘落和骏马奔腾,都是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变化,都属于机械运动,故A.C、D不合题意;
而鲜花盛开,描述的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机械运动无关,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C
【解析】由图可知,3包含2;2包含1;
【解答】A: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来,主要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胚由受精卵发育来,由胚根、胚轴、胚芽、子叶组成,与胚乳不同。不是包含关系,A错误。
B:真核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不单单是微生物,B错误。
C:无性生殖包含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包含扦插,C正确。
D: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属于并列关系,D错误。
故选C。
A
【解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变化,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用手缓慢拉动小车时,小人相对桌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故A正确,而C错误;
用手缓慢拉动小车时,小人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故B错误;
车上的玩具小人相对与车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C
【解析】此题需要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弹簧测力计是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仪器,平时应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有足够的了解.
【解答】解:
A.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拉力、压力等的大小,故A错误;
B、弹簧测力计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必须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防止因弹簧与外壳摩擦影响测量结果,故B错误;
C、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大小一定相等,故C正确;
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而不是与长度成正比,故D错误.
故选C.
B
【解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解答】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在流动,属于机械运动;
B、彩灯闪烁,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C、海水奔腾,海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春风拂面,风是空气的流动,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B.
D
【解析】(1)甲和乙的图像的交点所对的距离就是两人相遇时的位置;
(2)(3)(4)根据图像确定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二者的速度即可。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甲和乙的图像的交点到坐标原点(乙家)的距离为1km,而甲出发时距离坐标原点4km,那么二者相遇处到甲出发点的距离:4km-1km=3km,故A错误;
相遇前,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则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3倍,故B错误;
相遇后,甲和乙的速度相同,时间为t乙'=15min-10min=5min,
即,那么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故C错误;
前10min内,其实就是两人相遇前,因此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D正确。
故选D。
、填空题
(1)2
(2)直线
【解析】(1)根据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他们跑操的平均速度为:;
(2)同学们跑到指点位置后,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这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10 40
B;A
【解析】【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A的伸长量大,弹簧A较灵敏,可以用来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
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B的伸长量小,劲度系数较大,适合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
故答案为:B;A.
本题是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在施加相同拉力的情况下,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簧测力计越灵敏,弹簧伸长量越小,一般量程会越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材料.
下降;形状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从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力F按压两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桌面的中央向下凹陷从而发生形变,那么右边的平面镜向左倾斜,左边的平面镜向右倾斜,此时会导致入射角减小,从而最终导致射到镜面上的反射角减小,那么光点位置将下降,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1)墙壁;力;相互的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1)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答;
(2)可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运动状态的改变等角度思考并解答。
【解答】(1)用力把乒乓球掷向墙壁,结果球被反弹回来,这是因为墙壁对球有力的作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此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小船从静止变为运动,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题
(1)A;D;F
(2)A;B;C
(3)D;G;H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1)验证相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拉力大小与金属丝长度无关,应控制材料和金属丝的横截面积必须相同,改变金属丝的长度,所以选择ADF;(2)验证相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拉力大小相同,应控制材料和金属丝的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的大小,所以选择ABC.
(3)验证不同材料的金属丝被拉断时,单位横截面积所受的拉力不同,要求金属丝的长度相同,材料和金属丝的横截面积不同,所以选择DGH
、解答题
(1)解:如图所示:
(2)解:如图所示:
【解析】(1)根据力的示意图的做法解答;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这条反射光线还经过P点,则连接像点和P点,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入射光线,最后补充光路即可。
【解答】(1)拉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方向与斜面平行向上,大小为150N,作图如下:
(2)①通过入射点S做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下方这条直线上找到像点S';
②连接像点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
③连接SO,为入射光线;连接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增大摩擦
(2)振动
(3)由图乙可知,匀速运动所用的时间t=5分钟
s=vt=2米/分×5分钟=10米
答: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为10米。
【解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3)根据图乙确定运动的时间和速度,然后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
【解答】(1)攀登过程中,攀岩者会往出汗的手心涂抹碳酸镁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摩擦。
(2)往高处攀登时,攀岩者所到风的呼啸声越来越响。听到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由图乙可知,匀速运动所用的时间t=5min,
该攀岩者匀速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s=vt=2m/min×5min=10m。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