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1 09:0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标: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目 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01
1.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
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3.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贸易
5.二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02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
1947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基本形成
1500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78
1991
1995
世界贸易受 挫
世界贸易
曲折发展
1945
1765
1914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关贸总协定
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织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成世界贸易网形成及演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温故知新】世界市场形成和商业贸易的变化 (选必2第8课)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影响
15-16C 新航路开辟 暴力掠夺 原始资本 雏形出现
17-18C中 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
18C中~19C中 工业革命 倾销商品 掠夺原料 范围扩大
19C末20C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最终形成
1. 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
公元前后
1500年左右
1600年左右
1800年左右
贸易特点:
①局部贸易为主,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②世界各地仍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2.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
(2)表现: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物种交换示意图
商品种类——增多
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中心——转移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商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
3.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将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1)原因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增长
(2)表现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现象:世界贸易受到冲击。
原因:经济大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两次世界大战。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贸易(1914-1945)
5.二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古巴导弹危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全球贸易的阻碍因素和推动因素
促进因素: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发展;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③冷战的结束;④跨国公司的发展;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阻碍因素:冷战,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1)初步形成(15世纪—工业革命前)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掠夺。
(2)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之后)
原因: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革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表现: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剧增。
(3)遭到破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4)曲折发展(二战结束后)
原因:
01
02
03
04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全球性的大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曲折:冷战
发展: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发展;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③冷战的结束;④跨国公司的发展;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趋势:总产值、销售额、出口总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发展势头迅猛。
学思之窗: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说明: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
1.食-茶文化: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一: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材料二: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时间 表现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
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
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茶炊,茶汤壶。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围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等。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
茶文化传播
时间 表现
16世纪以前 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 广泛传播到 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英国:
荷兰:
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下午茶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王后。她的嫁妆中有:丹吉尔和孟买两座重镇、50万英镑、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专门的“茶室”
荷兰的茶室
茶文化传播
日本茶艺源自中国,15至16世纪,经日本僧人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的总结、改革与创新,把茶会、茶汤等仅仅和生活有关的饮茶习俗,发展成为具有深奥哲理、有思想性、可陶冶性情的日本茶道。其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四个字。这表明,日本茶道与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禅宗有某种关联,带有一种出世色彩。可以说,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
日本茶道
◎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装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2.服饰文化:服饰交流国际化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其五,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其六,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1)“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2)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保罗·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孔 子”服装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20世纪初,欧洲女装改革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其中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气推向了高潮。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3.文化交流国际化—— 钟表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表达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钟表折射的观念变迁(P59问题探究)
4.其他: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1)原因: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手拿大哥大,腰跨BP机
七八十年代,穿着牛仔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处蹦迪自娱自乐的青年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辩证分析世界贸易、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与启示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
世界贸易
关系:
①世界贸易下的商品流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
②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各国商品流动。
启示:
①提倡世贸的公平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唯物史观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区域 全球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全球贸易网
文化交流
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认识: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本课小结
实战演练
A
1.2022·广东·高考真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实战演练
D
2.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实战演练
A
3.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④英国的殖民掠夺;⑤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