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14: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跳水
【学科核心素养】
1.借助图理解和船构造的相关词语“桅杆、船舱、横木、甲板”,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放肆、龇牙咧嘴”。(语言运用)
2.整体感知小说,找出小说人物并梳理人物之间发生事件的因果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维能力)
3.抓住文中描写水手们的“笑”,体会水手们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抓住猴子的动作描写、水手们的“笑”和描写孩子的语句,想象他们的心理,体会孩子不知不觉陷入险境的原因。(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2022年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
2.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6.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 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 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展开叙述。文中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地最为详尽,这也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对于水手,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不知不觉陷入险境。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张弛有力,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孩子陷入险境的原因,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
【教学目标】
1.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借助图理解和船构造的相关词语“桅杆、船舱、横木、甲板”,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放肆、龇牙咧嘴”。
2.整体感知小说,找出小说人物,并梳理人物之间发生事件的因果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抓住文中描写水手们的“笑”,体会水手们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抓住猴子的动作描写、水手们的“笑”和描写孩子的语句,想象他们的心理,体会孩子不知不觉陷入险境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小说,找出小说人物,并梳理人物之间发生事件的因果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抓住文中描写水手们的“笑”,体会水手们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抓住猴子的动作描写、水手们的“笑”和描写孩子的语句,想象他们的心理,体会孩子不知不觉陷入险境的原因。
2.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水手们的“笑”,体会水手们的“笑”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抓住猴子的动作描写、水手们的“笑”和描写孩子的语句,想象他们的心理,体会孩子不知不觉陷入险境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简介作者2’
1.看老师写一位俄国作家的名字。(板书:列夫·托尔斯泰)谁来读?齐读。
2.简介作者。了解他吗?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他。
3.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是不朽的文学名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读题(跳水)。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词5’
1.这个故事发生在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上。“艘”“航”都是生字,“舟”做偏旁时,中间一横变成一提,而且不出头。板书:艘(右边的“叟”笔顺),自己在生字表旁边写一遍。
2.这组词谁来读?
ppt:桅杆、横木、船舱、甲板
它们分别在帆船的哪一部分呢?(图片上依次标出)又高又直的这根木头竖在那里,就是(桅杆)。
横木、最高的横木、船舱(看图)
3.这组词谁来读?
ppt:更加放肆、撕咬帽子、逗他生气
这是谁的表现?(猴子)
它还这样放肆。
ppt: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
文中有一句非常长的句子,告诉我们猴子是怎样放肆的。谁来读?
ppt: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你能根据这句话在图上圈出猴子和帽子的位置吗?(桅杆的顶端、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
猴子
谁来读?这是谁的表现?(孩子)
ppt:吓唬它、大喊大叫、边追边喊(吓唬:轻声,单独第三声)
三、抓住故事人物,梳理情节(8’)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故事中依次出现了哪些人物呢?同学们能不能按照角色出场顺序说一说?(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这些人物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谁来试着填一填?
(因为)水手们拿猴子取乐 (所以)猴子_______ 预设:更加放肆
这样水手与猴子之间的关系清楚了。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因为)猴子_______ (所以)孩子__________ 预设: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拿孩子的帽子逗孩子生气;追猴子
瞧,猴子和孩子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_____)孩子_______ (______)船长__________ 预设:因为孩子爬到了最高的横木上;所以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这样,孩子和船长联系起来了。这部分就是故事的结果。
3.小结:在一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就叫情节。所以,我们可以用“因为……所以”这样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把前后人物做的事情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梳理小说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读懂人物,体会形象。25’
1.这个故事中最扣人心弦的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孩子处于危险境地,你们觉得是谁造成的?(猴子/水手/孩子)
猴子
2.先来看看作者对猴子的描写。请同学们迅速找到描写猴子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读一读,将你的发现或感受写下来。
ppt:猴子的描写
1)猴子越来越放肆(动作、内心)
咬、撕、更、又、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动作描写
评:联系猴子前后表现来分析,做出推断,思维清晰。板书:更加放肆(横画间距)
2)猴子放肆表现的内心世界
猴子越来越放肆,它的各种表现就像人一样,有想法。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
师引: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桅杆。猴子估计想着“嘿嘿,你们不是要拿我取乐吗?我也来拿这小孩儿取乐取乐。”
指名读“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
师引: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它或许在想“哼,就不还你,我咬,我撕,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齐读。“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师:哎哟,还朝我大喊大叫,我才不理你,就撕给你看。
还有两句,等会儿老师读,你们来说。
师读“猴子比他更灵巧……”(预设:你来抓我啊,我比你更灵巧)
师读”猴子……坐在桅杆的顶端,……龇牙咧嘴做着怪样”(预设:来拿呀,你又拿不到,挑衅)(你敢往上爬吗?我在这等着你)
小结:从猴子越来越放肆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它就是在逗孩子生气。果然孩子一步步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那么是不是只有猴子才是孩子爬上横木的原因呢?(水手)
水手
4.默读全文,请同学们迅速找到描写水手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读一读,将你的发现或感受写下来。
ppt:水手的描写
你发现了什么?(特别写了几次笑)
5.每一次笑的原因是什么呢?水手们会想什么呢?
1)哈哈大笑(看到猴子模仿人的动作);猴子真滑稽、有趣
2)竟然动起船长儿子的脑筋。帽子戴在头上,还挺有模有样。
3)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孩子气急败坏。
6.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如果没有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可能——
预设:孩子不会冒险抓猴子夺回帽子。孩子不会爬那么高。
所以说——水手的一次次笑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
除了猴子、水手是让孩子步入危险境地的原因,还有吗?(时间不够就放下节课讨论)
孩子
找到描写孩子的语句,用虚线画下来。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孩子越来越急,越来越气,形势越来越危急)
6.孩子的外在表现一步步在变化,其实是孩子的什么在变?
想法在变,心情在变,情绪在变。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表现。
7.你觉得孩子在想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一定要追上猴子揍他。无论如何都要夺回来。不能被一只猴子欺负。)
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行动,就这样一步步被猴子牵着。他不知道自己多么危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夺回帽子!所以有了这样让人胆战心惊的一幕。读。
ppt: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回转身来。
此时,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孩子的处境?(危险,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千钧一发,火烧眉毛……)
是啊,此时此刻,水手们全都吓呆了。而船长的出现,让当时的形势有了转机。船长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7.跳水
(俄)列夫·托尔斯泰 艘
水手笑 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 推动情节发展
猴子逗 更加放肆
孩子追
船长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