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烛之武退秦师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
【解析】 “微”,非,无,没有。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伊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贰于楚也
B.敢以烦执事 阙秦以利晋
C.子亦有不利焉 将焉取之
D.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解析】 A都是表对象,对。B介词,拿/连词,来;C语气词,可不译/疑问副词,哪里;D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名词,疆界。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解析】 ①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为: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②结构助词,的。句意为:这是我的过错。③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为: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④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⑤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为:您是知道的。⑥宾语前置的标志,原句为“有何厌”。句意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⑦代词,他。句意为: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⑧代词,指这件事。句意为:损害秦国的利益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⑨结构助词,的。句意为: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不能到达这个地步。因此,①③④⑤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⑨都是结构助词“的”;⑥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⑦⑧都是代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名作状最多的一项是( D )
A.既东封郑 夜缒而出 视为止 道芷阳间行
B.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 范曾数目项王 共其乏困
C.沛公军霸上 吾得兄事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越国以鄙远
D.良庖岁更刀 朝济而夕设版焉 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 A.“既东封郑”,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句意:(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夜缒而出”,夜:在夜晚,名词作状语。句意:在夜里用绳索拴住烛之武从上往下放,出了城门;“视为止”,视:眼睛,动词活用为名词。句意:眼睛集中到一点;“道芷阳间行”,间:秘密地。句意:选择了通往芷阳的小路秘密地走。 B.“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使动用法。句意: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句意: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句意:(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C.“沛公军霸上”,军,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沛公在霸上驻军;“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句意:我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D.“良庖岁更刀”,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句意: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句意:在早晨刚刚渡河回国,在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名词作状语。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夜,连夜,在夜晚,名词作状语。句意: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
5.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是寡人之过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晋军函陵
【解析】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君有益”。A.判断句,“是……也”表判断。B.“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个地位”。不是特殊句式。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郑伯言”。D.省略句,应是“晋军(于)函陵”。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解析】 “纪传体史书”错。《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解析】 “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里烛之武并没有“反客为主”。
8.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越国以鄙远
C.晋军函陵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 例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句意: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A.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句意: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B.“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此处指郑国。句意: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C.“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D.“赐”,动词作名词,恩惠。句意: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
B.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C.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
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解析】 A.“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寡人我的过错。B.“其”,代词,指代郑国。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其”,语气副词,可译为“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C.“以”,副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以”,介词,用。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D.“于”,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于”,介词,对。句意: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追溯晋国曾背叛秦国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是烛之武说服秦国撤军的策略之一。
B.晋文公拒绝了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并说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表现了他对秦穆公当年帮助自己回国当上国君的答谢,也有面对秦军违约撤退的无奈。
C.秦晋因“利”联合共伐郑国,盟约在前,但秦军又因郑国“利”诱而单方面撤军,违背了“礼”。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已完全不受 “礼”的约束。
D.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请求先“辞”后“许”,虽有对自己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埋怨,但也表明了他在重兵压境、国家危难的情况下,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
【解析】 “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已完全不受 ‘礼’的约束”说法错误。从晋公的话“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可以看出,春秋中有的君主还是比较注意“礼”的。
12.请把文中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13.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具艺术效果,不仅暗示了事件的发展,还渗透了作者的褒贬,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在烛之武与郑公的对话中,烛之武对自己早年不受重用进行了抱怨,而后为了国家还是同意去秦营游说秦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烛之武以国为重的赞许,也对郑伯勇于认错的态度的肯定。而在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中,通过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强调灭亡郑国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而秦伯欣然同意撤军,从中可以看出秦伯见利忘义的嘴脸。而在子犯与晋公的对话中,则是表现出晋公注重“礼义”,暗含了对晋公的赞美。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注】①秦缪公(?—前621),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B.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C.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D.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解析】 “吾”作为“决”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D。“百里奚子孟明视……白乙丙”为“将”的主语,“将兵”前面不能断开,排除B。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是伯爵,故称“秦伯”。
B.《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左传》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君”“子”用作尊称,相当于“您”;“执事”用作敬称,称对方,相当于“您”;“孤”用作古代王侯的自称,相当于“我”。
【解析】 “《左传》是一部纪传体史书”错误,《左传》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烛之武临危受命,分清利害,指出灭掉郑国不仅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留下隐患,最终说服秦君退兵,保全了郑国。
B.秦穆公重利轻义,相机而行。秦穆公先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弃晋而与郑结盟,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C.烛之武和弦高都以言辞使秦师退兵。烛之武语气谦卑,委婉曲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弦高语气恭敬,柔中带刚,看似委婉的言辞中含有对秦国的警告。
D.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重在分析因果,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叙述较简单,重在介绍过程。
【解析】 “重在分析因果”“重在介绍过程”错误。应该是甲文重在过程,乙文重在因果。甲文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最后风波终于平息。重在过程。乙文,结合乙文“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分析,侧重分析因果。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削减秦国土地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2)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
译文: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
18.根据材料甲,请简要概括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注意分析出人物的多面性。
答:(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的勇士;(3)机智善辩的辩士。
参考译文:
乙
二十四年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去世。
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奚,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奚、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我们要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乙)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注]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节选自《战国策》)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解析】 “以膏腴之地”作“封”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长安君”作后一句的主语,之前或中间不断开,排除A。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用事,指执政、拥有权力,也指起兵、使用武力,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解析】 “文中是第二种意思”错,文中“用事”为执政、拥有权力的意思,是第一种意思。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要求让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坚决拒绝,一意孤行,拒不纳谏,表现出她作为母亲溺爱少子、护犊心切的一面。
B.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太后,先表达自己对太后想念关切之意,再询问太后的饮食,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对进谏的抗拒心理,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
C.触龙在和太后叙家常中巧妙地接近主题,触龙请求太后为幼子安排职位,对幼子的关爱之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谈到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事。
D.触龙之所以能让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大臣的意见,是因为他能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解析】 “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错,文中触龙劝谏赵太后,是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增加政治资本,以便将来在赵国站得住脚。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2)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3.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答:二人有效劝告的共同原因是: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进而晓之以理。
参考译文:
(乙)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握着她的脚后跟对着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解析】 “建节衔命”为并列结构,作“使君”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郡国”是“莫不延颈倾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恂”是“叱左右”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C。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B.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
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解析】 “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错。大司马是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是大司徒。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
B.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解析】 “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错,结合原文“禹进说曰:‘……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可见招揽英雄豪杰是邓禹给刘秀的建议。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译文: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
(2)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译文:我可以独立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
28.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
答:①乱军四起,天下未定。②更始帝没有才华,独断专行。③诸将平庸短视。
参考译文:
将领们因为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李轶、朱鲔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縯,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玄任命堂兄光禄勋刘赐当大司徒。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从父城骑马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司徒所属官员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皇帝派王匡带兵攻打洛阳,京兆各县及长安城中豪强都起兵攻杀王莽。更始皇帝准备在洛阳建都,任命刘秀为司隶校尉,派他先到洛阳修建宫殿、官府。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一切均按照汉朝旧章办理。
更始皇帝定都洛阳后,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宣布:“率先投降的可以保持原有的封爵和官位!”使者到了上谷郡,上谷太守扶风人耿况迎接他,上缴了印信。使者收下了,但过了一夜还没有归还的意思。郡功曹寇恂带兵拜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不给,说:“我是皇帝的使者,你想威胁我吗?”寇恂说:“我不敢威胁您,只是为您考虑的不周而感到伤心,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耿况来到后,寇恂取来印信给耿况佩戴上。使者无可奈何,只好按皇帝旨意下诏书任命耿况,耿况受命后告辞而归。
更始皇帝命刘秀行使大司马的权利,(刘秀)带着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慰问河北各州郡。
大司马刘秀到了河北,经过各郡县时,考察官吏的政绩,提升贤能者,惩处奸邪者,平反冤案,释放无罪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官民都很高兴,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
南阳人邓禹执鞭驱马追赶刘秀,到邺县才追上。刘秀说:“我可以独立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邓禹说:“我不想当官。”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做什么?”邓禹说:“只希望您的威望和恩德遍及全国,我能在您的属下效一点力,使我的功名能记在史书上。”刘秀笑了起来,于是留他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现在山东不安定,赤眉、青犊队伍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活动,更始皇帝是个庸才,遇事自己不听劝说独断专行,将领们都是平庸的人,靠着时运而占据高位,其目的是追求财务,争着利用权势,图一时的快乐罢了;没有一个是忠善明智、深谋远虑、忠于朝廷、安定百姓的人。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豪杰,使百姓心悦诚服,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拯救万民的性命。以阁下的深谋远虑,天下不难平定。”刘秀特别高兴,就叫邓禹住在军营中,随时与他计议。第一单元
2烛之武退秦师(原卷版)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伊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贰于楚也
B.敢以烦执事 阙秦以利晋
C.子亦有不利焉 将焉取之
D.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名作状最多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 夜缒而出 视为止 道芷阳间行
B.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 范曾数目项王 共其乏困
C.沛公军霸上 吾得兄事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越国以鄙远
D.良庖岁更刀 朝济而夕设版焉 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5.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是寡人之过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晋军函陵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8.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越国以鄙远
C.晋军函陵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
B.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C.以其无礼于晋/以乱易整,不武
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追溯晋国曾背叛秦国的历史,瓦解秦晋联盟,是烛之武说服秦国撤军的策略之一。
B.晋文公拒绝了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并说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表现了他对秦穆公当年帮助自己回国当上国君的答谢,也有面对秦军违约撤退的无奈。
C.秦晋因“利”联合共伐郑国,盟约在前,但秦军又因郑国“利”诱而单方面撤军,违背了“礼”。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已完全不受 “礼”的约束。
D.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请求先“辞”后“许”,虽有对自己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埋怨,但也表明了他在重兵压境、国家危难的情况下,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
12.请把文中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3.本文的对话描写极具艺术效果,不仅暗示了事件的发展,还渗透了作者的褒贬,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注】①秦缪公(?—前621),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B.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C.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D.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是伯爵,故称“秦伯”。
B.《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左传》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君”“子”用作尊称,相当于“您”;“执事”用作敬称,称对方,相当于“您”;“孤”用作古代王侯的自称,相当于“我”。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临危受命,分清利害,指出灭掉郑国不仅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留下隐患,最终说服秦君退兵,保全了郑国。
B.秦穆公重利轻义,相机而行。秦穆公先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弃晋而与郑结盟,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C.烛之武和弦高都以言辞使秦师退兵。烛之武语气谦卑,委婉曲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弦高语气恭敬,柔中带刚,看似委婉的言辞中含有对秦国的警告。
D.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重在分析因果,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叙述较简单,重在介绍过程。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2)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
译文:
18.根据材料甲,请简要概括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注意分析出人物的多面性。
答:
参考译文:
乙
二十四年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去世。
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奚,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奚、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我们要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乙)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注]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节选自《战国策》)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用事,指执政、拥有权力,也指起兵、使用武力,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要求让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坚决拒绝,一意孤行,拒不纳谏,表现出她作为母亲溺爱少子、护犊心切的一面。
B.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太后,先表达自己对太后想念关切之意,再询问太后的饮食,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对进谏的抗拒心理,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
C.触龙在和太后叙家常中巧妙地接近主题,触龙请求太后为幼子安排职位,对幼子的关爱之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谈到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事。
D.触龙之所以能让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大臣的意见,是因为他能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2)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文:
23.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答:
参考译文:
(乙)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握着她的脚后跟对着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B.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
C.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
B.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译文:
(2)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译文:
28.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
答:
参考译文:
将领们因为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李轶、朱鲔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縯,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玄任命堂兄光禄勋刘赐当大司徒。刘秀听到这个消息,从父城骑马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司徒所属官员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谈欢笑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皇帝派王匡带兵攻打洛阳,京兆各县及长安城中豪强都起兵攻杀王莽。更始皇帝准备在洛阳建都,任命刘秀为司隶校尉,派他先到洛阳修建宫殿、官府。刘秀于是设置了属官,写了公文,设立了从事史来督促、察举工作。一切均按照汉朝旧章办理。
更始皇帝定都洛阳后,分别派遣使者到各郡各封国巡行,宣布:“率先投降的可以保持原有的封爵和官位!”使者到了上谷郡,上谷太守扶风人耿况迎接他,上缴了印信。使者收下了,但过了一夜还没有归还的意思。郡功曹寇恂带兵拜见使者。请求归还印信,使者不给,说:“我是皇帝的使者,你想威胁我吗?”寇恂说:“我不敢威胁您,只是为您考虑的不周而感到伤心,现今天下刚刚安定,您手持符节奉皇帝使命来到,各郡国没有不伸长脖子洗耳恭听的,可是一开始到上谷就毁掉了诚信,还怎样去对其他郡国发号施令呢?”使者不回答。寇恂吆喝左右随从,用使者的命令召唤耿况。耿况来到后,寇恂取来印信给耿况佩戴上。使者无可奈何,只好按皇帝旨意下诏书任命耿况,耿况受命后告辞而归。
更始皇帝命刘秀行使大司马的权利,(刘秀)带着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慰问河北各州郡。
大司马刘秀到了河北,经过各郡县时,考察官吏的政绩,提升贤能者,惩处奸邪者,平反冤案,释放无罪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官名。官民都很高兴,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美酒迎接慰劳,刘秀一律不接受。
南阳人邓禹执鞭驱马追赶刘秀,到邺县才追上。刘秀说:“我可以独立封官拜爵,您远道而来,难道想当官吗?”邓禹说:“我不想当官。”刘秀说:“既然如此,你想做什么?”邓禹说:“只希望您的威望和恩德遍及全国,我能在您的属下效一点力,使我的功名能记在史书上。”刘秀笑了起来,于是留他住下,私下交谈。邓禹建议说:“现在山东不安定,赤眉、青犊队伍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活动,更始皇帝是个庸才,遇事自己不听劝说独断专行,将领们都是平庸的人,靠着时运而占据高位,其目的是追求财务,争着利用权势,图一时的快乐罢了;没有一个是忠善明智、深谋远虑、忠于朝廷、安定百姓的人。当今之计,不如招揽英雄豪杰,使百姓心悦诚服,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拯救万民的性命。以阁下的深谋远虑,天下不难平定。”刘秀特别高兴,就叫邓禹住在军营中,随时与他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