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答案】
1. D 2. D 3. B 4. B 5. D 6. C 7. A
8. A 9. C 10. D 11. D 12. B 13. B 14. B
15. C 16. A 17. C 18. C 19. C 20. D 21. A
22. B 23. C 24. C 25. B 26. A 27. B 28. B
29. B 30. A
31. (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3)蝗虫灭绝导致该生态系统组分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所以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4)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c a-b
32. (1)B C
(2)偏大 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3)数学模型 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或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
(4)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33. (1)物种组成 竞争和捕食 水平
(2)当体长较短时,以肉食性食物为食,随着体长增加,肉食性食物比例减少,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增大 3:2
(3)a、e λ>1,种群数量增加 b 先减少后增加
(4)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协同进化
34. (1)三、四 分解者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1000kg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不能,因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写出
(4)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
(5)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现象是全球性的
【解析】
1.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分析题图:图示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随着转速的增加,酵母菌种群密度升高。三种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都是先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
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在培养液中,体积小,数量多,不能采用逐个计数法,需要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A错误;
B、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生长缓慢,此时种内斗争并不强,B错误;
C、在摇床转速为250转/分时,100mL培养液对于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是个,C错误;
D、三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与培养液接触的充分程度不同,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D正确。
2. 【分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最容易恢复至K值,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选择图2中b点,即K值左右。
【详解】A、c点的增长速率为负数,种群的数量下降,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
B、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选择图2中b点,即K值左右,此时种群数量最大,B正确;
C、K/2时,即对应图2a点的增长速率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最容易恢复至K值,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产量,故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C正确;
D、图1中K值对应图2中b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
故选D。
3. 【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曲线有两种:“J”形增长,其发生的条件为: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S”形增长,其发生的条件为: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在该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种间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A错误;
B、大草履虫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B正确;
C、第3天大草履虫的数量还在增加,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大草履虫的K值是375个,所以大草履虫的数量将在375个左右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B。
4. 解: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可实现效益的持续获得,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值的应用:
1、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该点,如鼠种群数量达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
2、对有益生物: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5. A、在样方法取样的过程中,取样要随机,A错误;
B、乔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1m2即可,B错误;
C、计数样方中植株数量方法是内部全计数,边线上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四角取顶角,B错误;
D、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在种群密度的调查中,一般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样方法中,要做到样本要足够大,最后计算平均值;取样要随机,一般采取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要合适。
本题着重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试验操作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关键是能够识记样方法中相关注意点,如样本要足够大、取样要随机、样方大小要合适等。
6. 解:A、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蝗蝻数量不能预测种群变化趋势,A错误;
B、K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不是K值,B错误;
C、为有效防止蝗灾,蝗灾发展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应尽早防治,C正确;
D、第9个月和第18个月时种群密度虽然相同,但是种内竞争强度不一致,D错误。
故选:C。
7.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理解“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已知λ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λ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答】
A、甲的λ值一直不变,且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持续性上升,增长方式为“J”形,很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A正确;
B、乙的λ值一直不变,但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可能是“J”形,B错误;
C、丙在t1与t3时,λ值都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但在t1与t3之间,λ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上升,故t3的年增加个体数量大于t1,C错误;
D、丙在t2~t3时,λ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上升,D错误。
8. A、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δ值相等,均为1.5,但由于不清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A错误;
B、t2~t4时段内,甲种群的δ值先是大于1,后面小于1,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密度先增后减,B正确;
C、气候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源性因素,C正确;
D、在t1~t4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则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A。
1、由题可知,δ=出生率/死亡率,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在多种外源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δ的含义,掌握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区别,比较抽象,解题的根本是理解曲线图。
9. 解:A、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A错误;
B、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
C、由题图可知,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是鸭子的种群数量,C正确;
D、图乙中引入鸭子之后,鸭子数量增加,而蝗虫数量减少,两者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D错误。
故选:C。
由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
本题以稻田鸭为素材,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0.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详解】A、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
B、当没有捕食者存在时,乙种蝌蚪数量最少,但是捕食者数量增多时,乙种蝌蚪数量增加,说明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因此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
D、因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A、为避免无关变量对试验影响,使表中各项指标数据有意义,实验中要注意随机取样,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不放牧区相比较,轻度放牧增加了草群密度和草群丰富度,故轻度放牧区草群的再生能力更强,B正确;
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中度放牧降低草群高度,群落下层光照增强,有利于下层植被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提高草群的密度,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群密度和草群丰富度先升高后降低,草群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先升高后降低,D错误。
故选:D。
分析表格:表中为“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草群高度不断减少,而草群密度和草群丰富度先升高后降低。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区别;能结合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12. A、“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不变,因此2不能表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A错误;
B、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即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老年个体远多于幼年个体)为衰退型,C错误;
D、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B。
1、年龄组成的类型:
(1)A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2)B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2)建立模型: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年龄结构的几种类型;掌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及群落演替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正确分析表格,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1、柱形图分析: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的降低,种群密度逐渐升高。
2、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
A、由题意可知,生境碎片化加重会影响种群间的交流,可能使物种数目减少,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生境碎片的面积越小,破碎度越大,对种群密度影响越大,B错误;
C、调查时,在不同生境碎片中所选的样地数目和面积应相同,以减少无关变量是影响,C正确;
D、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碎片化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B。
14. 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正确;
B、由题表数据可知,相邻两年的种群增长倍数不同,所以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曲线增长,B错误;
C、据图分析,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
D、豚草入侵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使得种群密度减少,D正确。
15. 【分析】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答】
A、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热泉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热泉群落,A正确;
B、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热泉群落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B正确;
C、当“热泉”停止喷发消失时,这些生物也随之彻底消失。当新“热泉”产生时,这些生物又再次出现,结合分析可知,新的热泉群落的重建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
D、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分布在海底的热泉群落也有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C。
16. 【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A、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因此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在垂直方向上,有的生物可以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C正确;
D、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选:A。
17. A、在一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一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加,A错误;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正确;
D、热带雨林中高矮不同的榕树,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C。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群落丰富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识记群落的特征,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8. A、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同时还与昆虫竞争水草,因此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
C、由于草食性鱼类只有水草一种食物,而杂食性鱼类有多种食物,因此水草减少对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强于其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C正确;
D、湿地生态公园的物种数目多于原低洼荒地,因此其营养结构比原低洼荒地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比原低洼荒地高,D错误。
故选:C。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9. A、玉米、玉米螟和步行虫可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但物质循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用、循环往返,A错误;
B、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玉米同化的能量,不属于玉米螟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玉米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同化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89.6-43.2-35.7=10.7kJ/(cm2 a),C正确;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玉米是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同化作用得到能量,D错误。
故选C。
20. 【分析】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种间关系、负反馈调节、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及能量的传递效率等知识点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根据甲的数量先减少,随之乙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丙的数量减少,可知该食物链为甲→乙→丙。
【解答】
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丙,A正确;
B、随着乙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会抑制种群数量增长,因此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正确;
C、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调节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以保持三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种群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21. 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A正确;
B、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错误;
C、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
D、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D错误。
故选A。
生态系统中金字塔的分类:
(1)能量金字塔,是以单位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数值为指标绘制成的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有机物质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量金字塔。
(3)生物数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个体数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数量金字塔。
不同生态系统中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用具体的实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22. A、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可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即可从a到b,B错误;
C、人类活动可能会加速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C正确;
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双向传递,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b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为分解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和d均为消费者。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各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准确答题。
23. 【分析】
分析表格:表中是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其中有机农业模式的土壤中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相对值最大,说明该模式的农业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
【详解】
A、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所以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有利于植物生长,B正确;
C、有机农业模式的土壤中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相对值最大,说明该模的农业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C错误;
D、根据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知,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D正确。
24.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鳅粪肥田”实现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C错误;
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1、生物的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寄生。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5.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其分解落叶形成无机物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利用,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声”涉及到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B。
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羊吃草;竞争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杂草和种植的庄稼;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者体内以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蛔虫和人;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
本题以诗文为载体,考查了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
26. 解:A、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即不会导致该种鸟类丰富度降低,A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是间接价值,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D正确。
故选:A。
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本题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较为基础,学生掌握好相关基础知识,再结合选项分析作答即可。
27. 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B错误;
C、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记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得X=14000只/140 hm2,进而计算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正确;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
故选:B。
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N:M=n:m。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8.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从而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D、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2、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 A、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应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A正确;
B、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生态农业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废物资源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C正确;
D、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使用,使碳循环不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故选B。
1、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建立生态农业遵循的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能量多级利用原理。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及碳循环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识记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缓解措施;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 A、高密度种植挺水植物不能直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且其叶片重叠,遮挡了阳光,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错误;
B、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种不同,往往是一个优势物种不断取代的过程,B正确;
C、对矿区进行修复时,引进植被的适应性越好,其修复能力就越好,C正确;
D、遵循食物链的原理,设计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既可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 【分析】
题图分析,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并能正确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功能以及信息传递的基本知识都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内容。
【解答】
(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因而杂食性鸟类处于第二、三、四共4个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大型真菌,跳虫利用的是有机碎屑,因而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
(3)若该生态系统中的蝗虫因某种原因灭绝,蝗虫灭绝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组分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因而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4)春天杂草返青,“绿色”作为物理信息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图2中,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甲的同化量,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即图中的c中,对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来说,同化量等于呼吸消耗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之和,因此,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表示,其中a是乙的同化量,b是乙呼吸消耗的能量。
32. (1)根据试题分析,鼠的种群密度在0~4年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B相似,在4~10年种群数量减少,为衰退型种群,调查结果则和图乙中的C相似。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期间,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则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将偏大,从种群特征角度说明“避孕药”可以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3)图甲属于研究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或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来防治鼠害。
(4)如果在第3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老鼠,则该草原上鼠的K值不变,因为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故答案为:
(1)B C
(2)偏大 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3)数学模型 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或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
(4)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根据曲线图分析,0~4年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
分析图乙:该图为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图,A为增长型种群、B为稳定型种群、C为衰退型种群。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3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种群数量变化,学会分析曲线趋势;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能量流动的计算,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由题文可知: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
分析图1: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相对值;
分析图2:图1表示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解答】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由图1可知,当体长较短时,以肉食性食物为食,随着体长增加,肉食性食物比例减少,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增大,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1kg)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20%÷20%20%):(÷20%÷20%+÷20%)=3:2。
(3)由图1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a、e两点时λ>1,因此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d点以后种群先减少后增加(当λ>1时数量增大)。
(4)该湿地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4. 解:(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占据两个不同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营养级。由各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可知,图中以“碎屑”为食的生物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最少是1÷20%÷20%=25kg,最多是1÷10%÷10%÷10%=1000kg。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其数值不能算出,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向,其中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给出。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
(5)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DDT是一种有机杀虫剂,长江口某海域的虾类和南极的企鹅体内均能检测到DDT,说明生物富集现象是全球性的。
故答案为:
(1)三、四 分解者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1000kg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不能,因为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未写出
(4)中型鱼类所属营养级降低/食物链变短/从浮游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获得的能量增多
(5)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现象是全球性的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2、关于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有如下规律:
①若某营养级的能量值计算涉及多条食物链时,按照食物供给比例,可以先分别单独考虑,然后求和。
②能量的最值计算:计算能量的问题时,如遇到“至少需要“最多利用“等字眼,所选用的传递效率为20%,在食物网中应选最短食物链计算;如遇到“最大消耗”“最少利用“等字眼,所选用的传递效率为10%,在食物网中则应选最长的食物链计算。
3、在生态系统中,某些重金属盐类和难于分解的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德化县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0分)
1. 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向 100mL培养液中接种少量酵母菌,在摇床上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对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的是逐个计数法
B.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剧烈而生长缓慢
C. 100mL培养液对于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是3.0×106个
D. 三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酵母菌与培养液接触的充分程度不同
2. 如图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如果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在b点进行捕获
C. 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
D. 图1中K值对应图2中a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在一定时间内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持续加快
B. 大草履虫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
C. 第3天大草履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大草履虫的数量将保持在357个,不会发生变化
4.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最大 B. 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5. 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交林,面积约 72hm2。研究者进行长苞铁杉种群密度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择长苞铁杉长势良好的地方取样 B. 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m×1m的小样方
C. 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录 D. 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6. 沙漠蝗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沙漠蝗灾大约每 10-12年暴发一次。当雨量充沛时,沙漠蝗数量会迅速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蝗虫种群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蝗灾暴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沙漠蝗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蝗蝻数量预测种群变化趋势
B. 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即为此环境下的 K值
C. 蝗灾发展期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应尽早防治
D. 监测第9个月和第18个月时,种内竞争强度一致
7. 研究人员对某地区不同物种三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跟踪调查,并计算其 λ值(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可能是外来入侵物种
B. 乙有固定的λ值,增长方式为“J”形
C. 丙在t1与t3时的年增加个体数量基本相等
D. 丙在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8. 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2时刻甲乙两种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B. t2~t4时段内,甲种群的密度先增后减
C. 气候因素是影响甲、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外源性因素
D. t1~t4时段内,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9. 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为N3
B. 图甲中a→b→c段,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 鸭子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 由图乙可看出二者种群数量呈现同步性变化的趋势
10.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7 10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1. 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新疆某马场划出一个实验区,设置5个大小都为650m×120m的不同放牧强度处理区,用不同数量的马群(其他条件相同)放牧一段时间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区 草群丰富度(种) 草群高度(cm) 草群密度(株/m2)
不放牧区 22 14.1 305.4
轻度放牧区 23 9.6 324.8
中度放牧区 25 9.3 329.1
重度放牧区 18 7.2 254.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使表中各项指标数据有意义,实验中要注意随机取样
B. 与不放牧区相比较,轻度放牧区草群的再生能力更强
C. 中度放牧使下层草群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提高草群的密度
D.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群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逐渐提高
12. 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 2可以表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B. 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
C. 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 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13. 生境破碎化指原来连续成片的生境,由于人类建设活动的破坏和干扰,被分割、破碎,形成分散、孤立的生境碎片的现象。科研人员对高(1~3)中(4~6)、低(7~9)三种不同破碎度的样地进行相关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境碎片化会加重物种灭绝,导致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下降
B. 生境碎片的面积越小,破碎度越大,对种群密度影响越小
C. 调查时,在不同生境碎片中所选的样地数目和面积应相同
D. 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碎片化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4. 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 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 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 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 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15. 深海热泉喷出的海水富含硫化氢,此处硫化细菌非常丰富,还生活着与细菌共生的巨型管栖动物、罗希盲虾、多毛雪蟹等奇特的生物。当“热泉”喷发消失时,这些生物也随之彻底消失。当新“热泉”产生时,这些生物又再次出现。叙述错误的是( )
A. 热泉环境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热泉群落 B. 热泉群落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C. 新的热泉群落的重建属于次生演替 D. 分布在海底的热泉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16. 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以及群落内的生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C. 在垂直方向上,有的生物可以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
D. 一般随着群落的自然演替,种间关系会越来越复杂
17. 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志重捕法
C. 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
D. 热带雨林中的榕树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18. 某地区将低洼荒地通过引入水源改造成为湿地生态公园,改造后的湿地生态公园物种丰富度逐渐上升。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初生演替
B. 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C. 水草减少对草食性鱼类的影响强于其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
D. 湿地生态公园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原低洼荒地
19. 玉米螟是玉米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步行虫能有效地治理玉米螟。科研人员研究了玉米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结果如下表[单位为k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玉米同化的能量 玉米螟摄入的能量 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 玉米螟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玉米螟流入步行虫的能量
179.5 89.6 43.2 35.7 4.58
A. 玉米、玉米螟和步行虫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玉米螟同化量中部分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 玉米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10.7 kJ/(cm2·a)
D. “玉米→玉米螟→步行虫”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20.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丙
B. 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C. 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调节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
D. 该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丙种群所同化的能量约为乙种群的10%~20%
21.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22. 如图是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构建的某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发生在b、c、d之间
C. 人类活动可能会加快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
D. b、c、d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
23.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的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种类数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
10—20 常规农业 13 1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A. 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可能减少,有利于植物生长
C. 据表推测,无公害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高
D. 若土壤遭受了镉污染,图示生物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可能最高
24. 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实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B. 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
D. 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5. 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有关解读错误的是(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植物之间的竞争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群落的初生演替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26. 某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A. 因湿地退化,某种鸟类死亡率上升,导致该种鸟类丰富度降低
B. 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等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鸟类丰富度也最低,食物网结构相对简单
27. 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其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采用标记重捕法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其中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度下降
C.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28. 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2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各国的节能减排是缓解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的重要手段
B. 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够自给自足的系统
C. 农业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有循环、自生、协调与整体等
D. 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30. 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密度种植挺水植物可以大幅度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B.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往往是一个优势物种不断取代的过程
C. 对矿区进行修复时,引种的植被类型应该首先考虑其适应性
D. 生态农业中合理设计食物链,可使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31. 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 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 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的蝗虫因某种原因灭绝,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其原因是 ______。
(4)春天杂草返青,“绿色”为蝗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______(填图 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 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1.0分)
32.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鼠的种群密度在0~4年,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______相似,在4~10年,调查结果则和图乙中的 ______相似。
(2)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期间,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则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将 ______。科研人员通过给老鼠吃“避孕药”来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草原鼠害,从种群特征角度说明“避孕药”对鼠种群密度的影响是 。
(3)图甲属于研究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 ______。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2个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 。
(4)如果在第3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老鼠,则该草原上鼠的K值 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33. 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1)群落的 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______结构。
(2)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为 ______。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 ______。(按传递效率20%计算)。
(3)在图2的a~e中,_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判断依据是 ______。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 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 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______的结果。
34.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对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构建海洋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图是长江口某海域的食物网(局部)以及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t km-2 a-1),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中型鱼类”属于第 ______ 营养级,图中“碎屑”所属的生态系统组分为 ______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 。理论上“中型鱼类”的体重每增加1kg所需要消耗的浮游植物的质量范围是 ______ 。
(3)若不考虑其它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则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是指 ______ ,图中E的数值能否算出? 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若能,请写出E的数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鱼类、虾类、蟹类大量捕捞,结果是中型鱼类的数量增加,原因是 ______ 。
(5)海洋中的重金属元素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 。DDT是一种有机杀虫剂,上述海域中的虾类和南极的企鹅体内均能检测到DDT,说明 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