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1.请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农谚.( )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ān( )然 xuán( )殊 草长 yīng( )飞
3.解词:
次第:
翩然: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4.这篇文章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物候”是什么吗?
5.第 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6.阅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布谷鸟开始歌唱,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7、第 7-10 段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有哪些?这部分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揣摩作者这样安排顺序出于什么考虑。
8、请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一下影响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还有哪些?
参考答案:
1.yàn nì zài 2.翩 悬 莺
3.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考说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风雪遍地。可形容气候恶劣,旅途艰辛,也可形容社会环境严峻恶劣。
4.物候是指自然界的动植物等对气候所做出的反应。
5.第 1 段先描写四季的自然变迁的景象,第 2 段指出有些自然现象与气候有关系,第 3 段指出这样的的自然现象叫做物候,这样就引出了“物候”这一概念。
6.这句话的作用是举例子说明本段首句“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农人对布谷鸟叫声的理解以及拟人的使用,生动的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点题。
7、主要因素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这部分采用由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顺序能让读者一下子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8、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改造、热岛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