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6:4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知/止而神/欲行 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视/为止,行/为迟
2.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B.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形象化。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D.《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0.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D.神农、黄帝: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1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完成下面小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至于。
B.凶年免于死亡 凶年:荒年。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对父母的孝顺。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论证了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的观点,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古人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19.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2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
D.文章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要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才能保养自身。但客观上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选择题
2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dù)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
B.觳觫(shù) 便嬖(bià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
C.庖厨(páo) 肯綮(qìn) 怵然(shù) 大郤(xì)
D.章甫(fǔ) 褊小(biǎn) 中音(zhòng) 铿尔(kēng)
三、语言表达
25.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四、小阅读-课内
26.文惠君说他从庖丁解牛中受到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
五、选择类
27.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 D.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开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宗庙之事,如会同
3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依乎天理 B.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1.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刑于寡妻
B.抑为采色 放辟邪侈
C.砉然向然 盖亦反其本矣
D.是罔民也 善刀而藏之
3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比及三年:等到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仁爱
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D.宗庙之事,如会同:至于 吾与点也:赞成
3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为国以礼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⑧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六、非选择类
3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
②技盖至此乎
③善刀而藏之
35.写出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①以无厚入有间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
③族庖月更刀,折也
3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归类。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牛何之?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是诚不能也。
⑦构怨于诸侯。
⑧舆薪之不见。
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⑩未之有也。
37.写出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今义: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
38.古今异义。
①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
②)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
③)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
④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今义:
⑤因其固然
古义: 今义:
39.分析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不吾知也。
②则何以哉?
③加之以师旅。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
⑥可使有勇。
4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
①无以,则王乎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⑥危士臣
⑦朝秦楚
⑧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⑨从而刑之
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②莫春者
42.解释下列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
②王说
③为长者折枝
④刑于寡妻
⑤抑为采色
⑥盖亦反其本矣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是罔民也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3.古今异义。
①吾何爱一牛
古义: 今义: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今义:
④至于兄弟
古义: 今义: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今义:
⑥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
⑦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古义: 今义:
⑧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今义:
试卷第4页,共12页
试卷第3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D 2.D 3.B 4.(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5.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并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官知止而神欲行”,“官知”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止”“行”分别作“官知”“神欲”的谓语,故正确断句为“官知/止/而神欲/行”,排除AC。
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依据语法结构,“视为止,行为迟”一句中,“视”和“行”是两个分句的主语,“为止”和“为迟”是并列的谓语,所以分别在主语后断开,排除B。
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说法错误,君主时代,老百姓在君主面前也可以称臣。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知,应是庖丁解牛“三年之后”和“方今之时”对比,“方今之时”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者 ……也”,为判断句;“道”,自然规律;“进”,超过。
(2)“无厚”,很薄的(刀刃);“间”,空隙;“是以”,因此;“新发于硎”,介词结构后置;“硎”磨刀石。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
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原来是说一个养生之道的: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现在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6.B 7.A 8.C 9.(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2)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10.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族”做“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
“止”的主语是“视”,“迟”的主语是“行”,中间不能断开,“视为止”与“行为迟”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排除选项A。
故选B。
句子翻译: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庄子》也叫《道德经》”错误,《庄子》也叫《南华经》。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错误,只有前两种对比,没有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好”,喜好;“道”,自然的规律;“进”,超过。
(2)“以”,用;“厚”,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厚度;“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探究启示的能力。
“依乎天理”就是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因其固然”就是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天然结构”和“本来的构造”都指的是客观规律。“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11.B 12.A 13.A 14.(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可以停顿;“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领起下一句,所以在“也”之后要停顿,排除C、D;“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在前面停顿,排除A。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错误,庄子是“战国中期人”。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其一,其中一只;请,请问;奚,何,哪一只。
(2)物物,役使外物,前一个“物”为动词;于,被;胡,何,怎么。
参考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的山中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么办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
15.D 16.C 17.(1)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2)一定要使他们上面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面足够养活他们的妻子儿女。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不全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阐述的是教育百姓。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焉”,哪,怎么;“仁人”,仁爱的君主;“罔”,陷害。
(2)中,“仰”,上面;“事”,奉养;“俯”,下面;“畜”,养活;“妻子”,妻子儿女。
参考译文: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8.A 19.D 20.(1)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2)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古人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说法错误。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与“孔子的宽容”都不准确,应为:师生关系融洽。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及,等到;足,使……富足;俟,等待。
(2)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希,通“稀”,稀疏;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撰,才能。
参考译文: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21.B 22.D 23.C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导:顺着,循着,导入。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B .结构助词,的/取独;
C.表转接/表修饰
D.介词,用。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分析错误。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也就是把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选C。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2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课内文言文字音的能力。
A.“度”应读“duó”、“哂”应读“shěn”;
B.“觫”应读“sù”、“便”应读“pián”、“庠”应读“xiánɡ”;
C.“綮”应读“qìng”,“怵”应读“chù。
故选D。
25.(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3)“犬子”改为“儿子”(4)“有幸”改为“应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能力。
(1)家父: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称呼对方的父亲不能说“家父”,应该说“令尊”。
(2)小有名气:稍微有点名声、名望;用作自称时通常有谦虚之意。结合此处是说被采访者的父亲。且结合前文“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很有影响”。
(3)犬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犬子”只能用于父亲对外人称呼自己的儿子。此处是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爱子”,或“儿子”。
(4)有幸:意思是有运气、机会好。只能说别人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自己的采访,而不能用“有幸”。
26.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做到“游刃有余”,获得养生之道,就要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免硬碰硬,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使身心免受损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
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这个问题,要先读懂文本,根据文本进行合理的联想,看出文字之外的用意来。如文本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就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也不是生来就是解牛高手,他是慢慢进步,经过生活的磨砺,经验的积累,一点点进步的,这就提示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虽然庖丁已经洞悉规律,但是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依然小心翼翼,这提醒我们,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等等,考生言之成理即可。
2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替、给;介词,由于,因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意思是“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为之踌躇满志”的意思是“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用。“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意思是“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以无厚入有间”的意思是“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
C.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意思是“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提刀而立”的意思是“我提起刀站着”。
D.介词,相当于“于”;介词,对。“进乎技矣”的意思是“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故选B。
2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
故选B。
2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如:或者;
A.如:如果,假如;
B.如:比得上;
C.如:至于;
D.如:或者。
故选D。
3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B.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
C.饥馑,即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古今义相同。
D.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
故选C。
3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希”通“稀”,稀疏;“刑”通“型”,做榜样。
B.“采”通“彩”,彩色。
C.“向”通“响”,响声;“盖”通“盍”,何不。
D.“罔”通“网”,张网捕捉;“善”通“缮”,揩拭。
故选B。
3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应该解释为“吝啬”。句意:百姓都认为您吝啬啊。
故选B。
3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
②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助词;
③介宾短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是后置标志;
④介宾短语后置句,后置短语是“以师旅”;
⑤主谓倒装句,“宜乎”是谓语部分;
⑥介宾短语后置句,后置短语是“以礼”;
⑦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能御之”;
⑧省略句,每一个“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故选D。
34.①“向”通“响”,响声。②“盖”通“盍”,何,怎样。③“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砉然向然”意思是“砉砉作响”,或“发出砉砉的响声”。“向”为通假字,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意思是“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盖”为通假字,通“盍”,何,怎样。
③“善刀而藏之”意思是“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善”通“缮”,这里是拭擦、揩拭的意思。
35.①形容词作名词,厚度。②名词作状语,每年。③名词作状语,每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入”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连接“无厚”和“有间”,因此“厚”在此处应为形容词作名词。句子译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②“更”,动词,更换;“岁”,名词,年,处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每年。句子译为: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③“更”,动词,更换;“月”,名词,处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每月。句子译为: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36.①②③④⑧⑩宾语前置句。⑤主谓倒装。⑥判断句。⑦⑨状语后置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形式,“之”作“闻”的宾语;
②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形式,“之”作“御”的宾语;
③句为介词宾语前置,“何”作“由”的宾语;
④句为动词宾语前置,“何”作“之”的宾语;
⑤句为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⑥句为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⑦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⑧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
⑨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⑩句为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37.①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②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一日”古义为“一两天”,在此句中可译为“一些”;今义为“一天”。此句为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正常语序为“以吾一日(于尔)长”。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式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童子”。 译为: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此句“童子”与“冠者”相对,“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后行冠礼,未成年的称为“童子”,即少年,不到20岁的少年应称为“童子”。“童子”的今义则指“儿童”。
38.①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②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③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④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⑤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所见无非牛者:无非看见的没有不是整头的牛。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
②依乎天理: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③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④视为止,行为迟: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⑤因其固然: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39.①②宾语前置句③④⑤状语后置句⑥省略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②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则以何哉?那你又能做什么呢?
③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师旅加之,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与三子者之撰异,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于沂浴,于舞雩风,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⑥可使有勇。省略句,正确语序:可使之有勇,可以使他们勇敢善战。
40.①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③形容词作动词,远离。④形容词作名词,视力。⑤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第二个老、幼,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儿。⑥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⑦使动用法,使……朝见。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⑨名词作动词,用刑法处置。⑩名词作动词,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则王乎”是一个句子,需有谓语动词,“则”是连词,“乎”是句末语气词,只有“王”可充当谓语,因此“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句子译为:(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②“异”是奇怪,形容词,此处理解为“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异于”是“对……感到奇怪”,“以王为爱”就是“认为您吝啬”,“百姓之”的“之”无义。句子译为: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③“远”后接名词“庖厨”,形容词作动词,远离。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
④“明”处在主语的位置上,形容词作名词,视力。句子译为: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
⑤第一个老、幼,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第二个老、幼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儿。句子译为: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⑥“危”,形容词,“士臣”名词,作宾语,则“危”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且不能直接接宾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句子译为: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
⑦“朝”,根据原文:“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可知,此处“朝”为使动用法,使……朝见。句子译为: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⑧加点的几个词语本身都是形容词,动词“敌”在句中作谓语,因此可判断几个形容词出现了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句子译为: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⑨“刑”后接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因此“刑”,名词作动词。句子译为:用刑法处置他们
⑩“帛”,名词,丝织品;作“衣”的宾语,因此“衣”名词作动词,穿。句子译为: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41.①“希”通“稀”,稀疏。②“莫”通“暮”,时间将近,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通假字意思的能力。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②莫春者:暮春时节。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42.①“以”通“已”,止。② “说”通“悦”,高兴。③“枝”通“肢”,肢体。 ④“刑”通“型”,做榜样。⑤“采”通“彩”,彩色。⑥“盖”通“盍”,何不。⑦“涂”通“途”,道路。⑧“罔”通“网”,张网捕捉。⑨“颁”通“斑”,头发花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无以,则王乎:(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以”通“已”,止。
②王说:齐宣王高兴了。“说”通“悦”,高兴。
③为长者折枝:为长辈弯腰作揖。“枝”通“肢”,肢体。
④刑于寡妻: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刑”通“型”,做榜样。
⑤抑为采色:还是因为各种色彩。“采”通“彩”,彩色。
⑥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通“盍”,何不。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涂”通“途”,道路。
⑧是罔民也: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罔”通“网”,张网捕捉。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颁”通“斑”,头发花白。
43.①古义:吝惜;今义:喜爱、疼爱。②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③古义:用来推及到;今义:和。④古义:到了;今义:表另说一事。⑤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⑥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⑦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③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吾何爱一牛: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古义:吝惜;今义:喜爱、疼爱。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古义:用来推及到;今义:和。
至于兄弟:推广到兄弟。古义:到了;今义:表另说一事。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
然后从而刑之: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答案第8页,共16页
答案第9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