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如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2.下边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显著增长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3.从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清中期“湖广熟,天下足”。我们从中能读出的较准确的经济方面的信息是
A.清朝的疆域比宋朝时辽阔 B.清中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向南移
C.清中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D.湖广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4.如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5.下表为18-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概况。这一现象( )
A.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
二、【培优促能】
6.“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7.如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 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政权并立政局动荡 D.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8.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废除了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比较密切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9.2023年春节期间,一条有趣的祝福短信十分流行:“佳节来临,恭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民雍正,学业乾隆,成绩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根据相关的基本文史常识判断:康熙、雍正、乾隆等称号应属
A.国号 B.年号 C.谥号 D.庙号
10.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材料一叙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
(2)观察材料所示统计图,南北方户数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简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如何理解康乾盛世“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4分)
(4)你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分)
三、【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下列图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B.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
C.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D.乾隆末年(公元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2.【时空观念】(2022年广西梧州)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3.【历史解释】下图反映了清朝的历史变迁,导致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社会安定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耕地面积扩大 ④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四、【挑战真题】
1. (2022年江苏苏州)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2.(2022年湖南邵阳)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朝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3.(2022年湖南株洲)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4.(2022年福建)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5.(2022年山西晋中)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勇于创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晋商
日异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票号。其鼎盛时期以平遥为总号,分号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至今悬挂在日昇昌中厅廊柱上的对联称:“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安土重迁的观念 C.汇通天下的辉煌 D.诚信为本的理念
6.(2022年内蒙古通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层作业
(一)【夯基达标】
1.如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有利于解决中国人口性饥饿问题,促进人口增长,D符合题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故选择D。
2.下边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显著增长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两幅图片“《耕织图》”、“清朝开荒执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两幅图片反映出的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合。故选A。
3.从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清中期“湖广熟,天下足”。我们从中能读出的较准确的经济方面的信息是
A.清朝的疆域比宋朝时辽阔 B.清中期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向南移
C.清中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 D.湖广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苏湖熟,天下足”说明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可知满足天下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反映南方成为整个粮食的支撑,经济重心南移;到清中期“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湖州、两广地区粮食熟了,可以满足天下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反映了经济重心继续南移,湖广地区取代苏湖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基地。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和清朝地区粮食基地,A排除;C项无法体现宋朝的谚语,排除;“湖广熟,天下足”说明湖州、两广地区粮食熟了,可以满足天下人们对粮食的需要,没有反映出湖广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D排除;故选B。
4.如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可知苏州城内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商业市镇兴盛。D正确;图片反映的苏州斜桥的商市,而不是农村集市、边境贸易,AC排除;图片中是商市,没有居民区——坊。B排除;故选D。
5.下表为18-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概况。这一现象( )
A.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信息“18-19世纪末”并结合所学可知,18—19世纪末,清朝人口已超过3亿,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地,使植被和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以缓解全国人口压力,A项符合题意;BD项表述与“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在清朝前期已经出现,排除。故选A。
二、【培优促能】
6.“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答案】C
【详解】材料所述为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纺织业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说明在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C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没有出现工业经济,所以A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经济依然强势,资本主义工业繁荣不符合史实,所以B排除;材料中的织机和机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普遍使用的表现,所以D排除;所以本题选C。
7.如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 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政权并立政局动荡 D.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在位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因此这一时期,人均GDP下跌,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8.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废除了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比较密切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与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B符合题意;康熙帝曾一度放开海禁,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C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海外贸易发达,没有涉及出超问题,D排除。故选择B。
9.2023年春节期间,一条有趣的祝福短信十分流行:“佳节来临,恭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民雍正,学业乾隆,成绩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根据相关的基本文史常识判断:康熙、雍正、乾隆等称号应属
A.国号 B.年号 C.谥号 D.庙号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国号指即国家的称号,或一个朝代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谥号则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文、武、康、明及荒、嬉、纣等;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如贞观、开元、康熙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祖或宗;题干中的康熙、乾隆等属于年号,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材料一叙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分)
(2)观察材料所示统计图,南北方户数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简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如何理解康乾盛世“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4分)
(4)你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分)
【答案】(1)唐朝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
(2)变化:南方户数逐渐增长并超过了北方。
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3)经济上,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答出两点史实)
康雍乾时期,皇权高度膨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国开始落后,逐渐走向衰亡的边缘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两点)
(4)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可知,唐朝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
(2)仔细观察材料二“西汉至南宋北方户数的变化”统计图可知,南北方户数呈现出的变化是南方户数逐渐增长并超过了北方。其原因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上,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说康乾盛世“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是因为康雍乾时期,皇权高度膨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国开始落后,逐渐走向衰亡的边缘等。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劳动人民的推动等。
三、【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下列图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B.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
C.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D.乾隆末年(公元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答案】C
【详解】依据“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明洪武26年人口数量0.7亿、明万历28年人口数量1.97亿,得出:明朝时期增长了1.27亿;清康熙39年人口数量1.5亿、清乾隆59年人口数量3.3,得出:清朝人口增长1.8亿,由此可知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C正确;B表述错误,排除;由明万历28年人口数量1.97亿,清康熙39年人口数量1.5亿,人口下降了。A排除;D结论从表格中不能得到,排除;故选C。
2.【时空观念】(2022年广西梧州)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体现了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3.【历史解释】下图反映了清朝的历史变迁,导致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社会安定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耕地面积扩大 ④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清朝前期,社会安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故①正确;清朝前期在对外交往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人口的增长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故②错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③正确;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④正确。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四、【挑战真题】
1. (2022年江苏苏州)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是1368年-1912年,根据材料中“商品”“贸易”等词语,说明这一贸易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年湖南邵阳)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朝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内容都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有关,所以该展览的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商业的发展历程,C项正确;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货币的发展历程、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和丝织业的发展历程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3.(2022年湖南株洲)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A项正确;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4.(2022年福建)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中国输往欧洲的手工业产品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会,A项正确;材料还反映了欧洲吸取中国文化风格,“中国打开欧洲市场”的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欧洲建筑只是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并不能说中国建筑技术发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具有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山西晋中)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李老师设计了“探三晋历史·品家乡文化”的主题式作业。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勇于创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晋商
日异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票号。其鼎盛时期以平遥为总号,分号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至今悬挂在日昇昌中厅廊柱上的对联称:“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安土重迁的观念 C.汇通天下的辉煌 D.诚信为本的理念
【答案】C
【解析】根据“异地汇兑业务”、“分号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中西汇兑”等信息可知,这说明当时晋商的票号业务发展规模大,体现了汇通天下的辉煌,C项正确;图文反映的是晋商汇通天下的辉煌,并非艰苦奋斗的精神、安土重迁的观念和诚信为本的理念,排除ABD项。故选C项。
6.(2022年内蒙古通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盛世:开元盛世;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2)共同态度:以农文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加快了土地开垦,土地开垦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和人口的再次增长。
(4)政府支持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商业繁荣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②对应的是754年左右,当时正处于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2)根据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得出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的态度::以农文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因……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得出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根据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则大都被开垦耕种。……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加快了土地开垦,土地开垦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和人口的再次增长。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支持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商业繁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