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22: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课题名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结构及特点,了解特写新闻。 2.鉴赏新闻语言,理解重点词语。 3.了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鉴赏新闻语言,体会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鉴赏新闻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和我的祖国》视频片段导入 介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写作背景 (1)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揭开序幕。 1841年1月26日,英军战舰正式占领该岛,宣布香港为自由港。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新界),附近大小岛屿 262座,为期九十九年。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 当天新闻媒体发表的文章 《青年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浓重举行 《青岛时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权 《仙桃日报》永载中华史册的民族盛事——香港回归祖国 《齐鲁晚报》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纪实 《大公报》回归了,开新篇 《新报》今日零时,香港回归祖国 《工人日报》洗雪国耻 百年企盼成一瞬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开新篇 香港今日回归祖国 ——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新华社《别了,不列颠尼亚》 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雪。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2)关于“不列颠尼亚”号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服役,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战争中也承担过救援角色。这一次,它将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 2.知识链接 新 闻 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 结构。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紧接在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3)主体是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4)背景主要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5)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3.正音正字 瞩(zhǔ)目 紫荆(jīng)花 模(mú)子 模(mó)棱两可 打场(cháng) 逢场(chǎng)作戏 4.层次结构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管治的终结。 主体(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 结语(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五、深入探究 1.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独特之处? 明确: (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4)视角独特:新颖,富有象征意味。 标题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侵略者的嘲讽,又有民族自豪之情蕴含其中。 2.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 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上每天一次的降旗,这一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当天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本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确: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祝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的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其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占领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4.本文是如何把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精彩语句赏析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①“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六、巩固提升 1.中心思想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管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2.写作特点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的方式交错呈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管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主题。 (2)细节描写,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3)气氛烘托,对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构成背景,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布置作业 鉴赏诗歌 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板书设计 导语 离港 主体 交接 时间闪回 殖民统治结束 结语 结束
教学反思 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增加民族自信力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