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课题名 大战中的插曲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梳理故事叙述的思路,厘清文章情节,进而了解所写人物的特点。 2.从文章内容入手,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44442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聂荣臻元帅抗日时主持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的晋察冀根据地建设,解放后主持“两弹一星”研究,为国防建设立了大功。总其一生都是在默默地干大事。他在20岁那年离开家乡去法国勤工俭学,开始了探求真理、苦学报国的革命生涯。与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同为我党领导集体中的早期留欧人员。聂帅留法时期的家书保存完好,现在收书出版的就有13封,且都有手迹原件,从中可以看到这批革命家的少年胸怀(去法国时聂20岁,周22岁,邓16岁)。现在故居前庭的正墙上有一封放大的家书手迹,是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母的: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狂!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叩禀 金玉安 男荣臻跪禀 6月3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战中的插曲》,感受聂帅的侠骨柔情。 介绍作者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 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要作品有《聂荣臻回忆录》。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矿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战斗结束后,井陉煤矿日籍站长加藤清利和妻子在战斗中死亡,留下2个女儿:6岁的加藤美惠子和还在吃奶的加藤琉美子。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2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最终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聂荣臻元帅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姐妹二人在聂荣臻元帅照顾下逐渐稳定,加藤美惠子也慢慢熟悉了聂荣臻元帅,把他当作父亲一般,天天跟在身后。 整体感知 解读题目 《大战中的插曲》“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知识链接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正音正字 井陉(xíng)孤苦伶仃(líng dīng)拽(zhuài)颠簸(diān bǒ) 襁褓(qiǎng bǎo)沟壑(hè)幡然(fān) 4.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深入探究 1.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明确: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2.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明确: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3.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明确: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4.精彩段落鉴赏 (1)第六自然段,前文是“我牵着她的手”,此处是“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2)第二自然段。“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该句中的“立即”“送”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 巩固提升 中心主旨 明确: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写作特色 (1)行文结构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构思精巧,开头综述,引出“插曲”,接着叙述聂荣臻拯救日本孤女并送回她们的故事,之后叙述孤女谢恩,最后以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来结束全文。 (2)语言质朴。这是一篇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语言质朴,真诚感人。
布置作业 近些年,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国青少年出现了大量“精神日本人”。 这些人酷爱日本文化,尤其是旧日本军装以及动漫,并有继承日本“平成废物”的架势。 这些人普遍披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外衣,在互联网上宣扬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更优秀,往往以“支那”、“支豚”、“支蛆”等称呼叫中国人。 “精日”这一群体可以说从来不缺乏“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才。 最近微博上一个网名叫“司波达也太君”的“精日分子”,不顾警告,多次在四川省绵阳网警的微博账号评论区下发布违法言论,最终引发众怒。 这位“精日分子”在寻根问祖,认日本安倍首相为”亲爹“之余,还不忘发表“台独“言论。 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请你结合《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联系现实写一段感想.
板书设计 引出故事 胸怀宽广 照料孤女 远见卓识 大战中的插曲 送回孤女 聂荣臻 和蔼可亲 孤女谢恩 宽厚细心 插曲佳话 至仁至义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写作特点的分析总结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