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大单元视角下的中考化学复习模式初探——由酸碱盐复习引发的思考(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大单元视角下的中考化学复习模式初探——由酸碱盐复习引发的思考(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21 08:4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大单元视角下的中考化学复习模式初探——由酸碱盐复习引发的思考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教学内容分析
现状分析
中考命题分析
教学目标
目录
PART
05
复习模式初探
PART
06
教学流程
分类观、微粒观
核心概念
贯穿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学习
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经历科学探究、养成科学态度等核心素养的素材
教学内容分析
PART
01
核心地位
核心考点
核心作用
基于酸碱盐性质的科学探究,如物质成分、中和反应的实质、无现象反应的探究等
01
寻找支点、实现知识结构化
学生对“酸、碱、盐”认识,普遍停留在“繁、杂、难”层次,缺乏总览性认识,迫切需要建立撬动整个大单元的支点---微粒观和分类观。
02
渗透宏微结合思想
缺乏运用微粒观解决物质鉴别、离子共存、复分解反应等本质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03
培养高阶思维
缺乏提取、整合新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04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缺乏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现状分析
PART
02
现状分析
01
缺乏
思维进阶
02
缺乏
学习主动性
Step 03
缺乏
学科思想渗透
由于“酸、碱、盐”内容繁多,易变成“化学方程式”整理课,以基础知识的回顾代替思维能力的进阶提升;
由于考题难度较大,还易将复习课变成习题评讲课,中等及以下学生参与感、获得感不强,复习效率较低;
常规实验探究课,
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实验本身的操作体验,而忽视其内在的学科知识和思想。

课堂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
PART
02
现状分析
PART
02
常规“酸、碱、盐”复习课,由于缺乏大概念统领,不易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微粒观、分类观)及相互联系(酸、碱、盐关系图);
常规复习课缺乏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形成持久性和迁移性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现状分析
中考命题分析
PART
03
① 呈现出学科内融合的特点,知识点的涵盖更加全面;
② 重视对课本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③ 侧重考查学生新信息的提取、整理、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依据题目描述的信息或实际问题情景,应用恰当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渗透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经历科学探究、养成科学态度等素养的考查。
中考命题分析
教学目标
PART
04
01
02
03
04
基于“NaOH迷宫”和引导学生设计“盐酸迷宫”、“碳酸盐迷宫”等,激发兴趣,使其在游戏中完成对酸碱盐知识的回顾整理,实现知识结构化。
构建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基于实际问题情景---“自制灭火器”成分的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利用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对盐酸、硫酸、Na2CO3、NaHCO3等基础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提升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控制变量”等高阶思维,实现学科融合,达成深度学习。
培养
高阶思维
基于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微粒观,培养其运用微粒观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物质的鉴别转化为特征离子(Cl-、SO42-、CO32-、HCO3-、H+、OH-)的鉴别;为高中阶段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渗透
宏微结合思想
复习模式初探
PART
05
以单元大概念(分类观、微粒观)为统领,采用适合的方式(走迷宫),构建知识体系(酸、碱、盐关系图),实现知识的结构化;
以创设真实问题情景(自制灭火器成分的探究)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持久性和迁移性的思维方式;
以总结提升(复分解反应微观实质的探究)为抓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微粒观在化学反应中的体现,实现思维、能力进阶,为高中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复习模式初探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PART
06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PART
06
情境一:走迷宫
“烧碱”同学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物质才能通,请你用“连续线”画出烧碱应走的路线。
教学流程
PART
06
情境一:走迷宫
创设“迷宫”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帮互组,增强后进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存在感,达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PART
06
基于物质的性质和分类观,请同学们模仿“烧碱”迷宫,讨论、设计“盐酸”或“碳酸盐”迷宫。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
PART
06
信息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所提供的的信息,分组讨论“盐酸迷宫”“碳酸盐迷宫”的设计方案;通过方案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通过方案的评价增强学生对盐酸和碳酸盐等基础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流程
PART
06
金属 金属氧化物 盐 碱 酸 非金属氧化物
构建酸碱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构建酸、碱、盐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建立整体认知,摆脱“繁、杂、难”的固有印象,使酸碱盐知识的学习、记忆变得有规律可循,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在达成教学目标01同时,感受核心概念---分类观。
教学流程
PART
06
初中阶段物质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PART
06
情境二:自制灭火器成分的探究
基于燃烧与灭火的原理,请猜想图中灭火器内、外筒内分别盛放的是何种类型的物质?为什么?
利用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设计一款简易灭火神器,你会选择何种药品?其浓度有何要求?并用方程式解释其原理。
使用前先到置
教学流程
PART
06
情境二:自制灭火器成分的探究
借助熟悉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实现学科知识的生活化,感受学科价值。
通过设计简易灭火器,感受“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教学流程
PART
06
情境二:自制灭火器成分的探究
认真观察,猜想该款“灭火器神器”所用的药品(外筒为某饱和溶液)可能是?请结合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和所提供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检验。
教学流程
PART
06
材料1:AgCl和BaSO4都是难溶于水且难溶于酸的白色固体物质;
材料2:常温下,饱和Na2CO3溶液的pH值约为12,饱和NaHCO3溶液的pH值约为8.3;
材料3:
信息材料
教学流程
PART
06
信息材料
材料4:
教学流程
PART
06
内筒药品 外筒药品
猜想假设
试剂选择
理论依据
预期现象
实际现象
结论
药品:饱和Na2CO3、饱和NaHCO3、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
CaCl2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pH试纸、CO2两瓶
仪器:玻璃棒、镊子、试管、吸管
教学流程
PART
06
从盐酸、硫酸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H+和Cl-、H+和SO42-)、共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盐酸、硫酸检验的微观实质即检验Cl-和SO42-,将宏观物质的检验转化为微观粒子的检验,切实感受微粒观在酸、碱、盐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流程
PART
06
预设突破常规思维的“头脑风暴”---盐酸和CaCl2或BaCl2溶液无法鉴别Na2CO3、NaHCO3,引导学生探讨、检验可能的原因,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方法和思维。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锁住学生的思维亮点,助推学生思维的进阶。
教学流程
PART
06
教学流程
PART
06
利用材料1,二者饱和溶液pH的差异,所有同学都能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可行,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为基于材料3和4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动力支撑。
教学流程
PART
06
材料3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应用,学生普遍存在较大困难,难以想到“向饱和Na2CO3溶液通CO2,观察是否变浑浊”这一方法。
根据材料4,同学们能相对轻松地推测出Na2CO3也具备能与CO2和水反应的性质,且生成NaHCO3,但是如何验证又是一个难题。
教学流程
PART
06
常见的酸、碱、盐中还有什么物质也能与CO2反应?
二者的反应有现象吗?
如何验证二者能发生反应?
对基于材料4设计实验检验饱和Na2CO3 、饱和NaHCO3,有何启示?
教学流程
PART
06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从如何检验NaOH能与CO2反应,类比推理检验Na2CO3溶液能否与CO2反应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反应物的消耗可证明反应的发生。
细心的同学观察到,加入等体积饱和Na2CO3溶液的软塑料瓶不仅变瘪程度明显,且溶液变浑浊。又为材料3的利用指明了方向,向二者的饱和溶液中分别通CO2,观察是否变浑浊---生成物的产生也可证明发生的发生。
教学流程
PART
06
教学流程
PART
06
提出问题
发现及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设计实验
提出并制定化学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对实验进行观察
反思与评价
明确的表述探究过程与结果
猜想与假设
依据知识对问题作初步论证
实验验证
积极参与并完成化学实验
解释与结论
判断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通过自制灭火器成分的探究,引导学生再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培养“类比推理、控制变量、证据推理”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高阶思维,感受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02和03。
情境三:复分解反应实质的探究
归纳整理本专题所涉及的复分解反应,从宏观、微观层次分别探析其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以Na2CO3和CaCl2溶液反应为例,模仿书本P60图10-14画出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尝试用符号表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
教学流程
PART
06
教学流程
PART
06
基于本专题中涉及的复分解反应的共性特征,再次从宏观上感受其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基于微粒观,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其构成的微观粒子保持;常见可溶性的酸、碱、盐在溶液中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引导学生微观层次探析“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共性特征---离子种类或数目的改变,达成教学目标04;同时,为高中阶段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化学学习的可持续。
教学流程
PART
06
设计意图
本专题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以情景创设为载体,以总结提升为抓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增强信息的提取和运用能力、感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为高中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的目的,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初中是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的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相对较弱,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语言表述应明确、具体;探究材料的呈现要有一定的梯度,且较难材料需适当加以引导,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降低探究的效果。
教学反思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