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诸子百家学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其中主张“尚贤”治国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下列诗词格言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位卑未敢忘有优国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教
4.欧洲史学的源头在
A.古希腊 B.罗马 C.拜占庭 D.俄罗斯
5.下面这张照片上的人是非洲的难民,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难民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战争和地区冲突 B.宗教或部族矛盾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国际人才的交流
6.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突厥人
7.南宋时期,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这与哪条商路有关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草原丝绸之路 D.西南丝绸之路
8.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文化侵略的正确理解是
A.印度的民族文化被同化 B.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C.导致印度排外主义盛行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9.下面是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甲午战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中国的双半社会性质不断加深 B.民族意识随列强侵略的加剧得到强化
C.国人追求民主的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探索向西方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
10.下列对文化传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
11.如果要研究距今约 5000 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长江下游的历史,可选择
A.良渚古城遗址 B.姜寨遗址 C.龙山文化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1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已经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原始居民是
A.仰韶文化的居民 B.河姆渡文化的居民
C.大汶口文化的居民 D.龙山文化的居民
13.下列研究东北地区远古社会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应是
A.二人转唱词 B.红山文化牛梁河遗迹
C.《马可 波罗游记》 D.张氏族谱
14.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丁村人 D.蓝田人
15.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部落联盟的出现
16.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A.实行禅让制 B.国事由占卜决定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王位世袭制
17.中国古代与家谱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井田制
18.下列对夏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
②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
④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西周分封的诸侯中,既有许多周王同姓宗亲,也有不少异姓功臣和前朝帝王的后裔,如神农、黄帝、帝尧、帝舜、大禹、商纣王之后。据此可知,西周的分封
A.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C.协调了统治集团的利益 D.扩大了王畿的区域范围
20.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下列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B.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D.西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23.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标准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材质 D.时间
24.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推行税制改革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D.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
2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这主要反映商朝
类别 内容
1 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
2 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 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
4 其他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社会文明走向成熟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的文明之一……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栽培的栗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蜂岩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这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力提高,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距今约5300年前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祭坛、积石壕、神庙、玉器等:安微含山凌家滩遗址、良绪遗址和陶寺遗址都发现了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的大墓,这表明当时社会分层和分化加剧。约4000年前,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区城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农业遭受严重打击,文化和社会转向衰落,本区域的文明进程出现挫折,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加强了对王微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奠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社会时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奴隶社会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因素。
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推崇儒学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有何意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2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农民战争使四川人口 大量死亡和外逃,经济凋般。康熙年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后又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人民纷纷携儿带女大规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种纳粮”的民众普遍希望通过自已的诚实劳动“成家立业,发迹兴旺”。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邦等,总称江西帮。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别从事种菇、饮食、木工等行业。
——摘编自谢方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殖民扩张经历了两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纪,止于18世纪末,第二次殖民扩张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同时,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总的说来,后殖民时期,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移民的数量。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0亿美元,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资或外汇来源。
——摘编自郑亚伟《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国际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国内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的国际移民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4月月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尚贤”治国的学派是墨家,C项正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有家国情怀,强调社会责任感,B选项中体现的是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属于个体追求,不能直接体现出社会责任感,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体现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不符合题意,排除。
3.A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仁”属于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集权专制与严刑峻法,排除;D项,佛教主张因果轮回与业报说,劝导民众弃恶从善,排除。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故选A,排除BCD。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人才的交流不会产生难民问题,故选D;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的发生均是难民产生的原因,故排除ABC。
6.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土耳其人,排除A项;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印度人,排除C项;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突厥人,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宋开始,中原以茶叶换取青藏高原的良马,形成茶马互市,沿着西南丝绸之路展开,D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排除B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为印度各地提供了共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说明英国的文化侵略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印度民族文化被殖民同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度盛行排外主义,排除C项;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并非英国文化侵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表格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D项正确;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我国近代以来国家主权逐渐丧失的现象,因而也无法得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不断加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意识得到强化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没有强调国人追求民主观念的信息,无法得出国人追求民主观念持续更新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文化传承肯定不会是“原封不动”地继承,它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的说法与文化传承的特点相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距今约 5000 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位于中国长江下游。A项正确;姜寨遗址位于黄河中游,距今7000-5000年前,排除B项;龙山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位于黄河下游,排除C项;红山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位于北方辽河上游,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5000年前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并能够种植水稻,B项正确;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排除C项;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以黑陶为主要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根据所学,考古遗存作为一手的实物史料,其价值和可信度是最高的,B项正确;神话传说带有神话色彩,可信度不高,排除A项;CD项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没有考古遗存高,排除C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人发掘出远古人类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石器),排除B项;丁村人是发现于中国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早期智人化石,属于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排除C项;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趋向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由于原始农业出现并发展,C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影响人类生活稳定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工取火早在旧石器时代出现,排除B项;部落联盟出现则是人们生活稳定之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启了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D项正确;禅让制是部落时期选贤任能制度,排除A项;B项主要是在殷商时期,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与家谱关系密切,A项正确;分封制、内外服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BC项;D项是土地制度,与家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试题分析:“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是西周的周公执政时期,故包含④的选项均不正确。故选择A项,排除BCD。
19.C
【详解】根据材料中“周王同姓宗亲”“异姓功臣和前朝帝王的后裔”可知,西周的分封照顾到了先代上层统治集团的利益,协调了不同统治集团之间的利益,C项正确;异姓功臣和前朝帝王的后裔不属于宗族内部,排除A项;分封制下,周王对诸侯国是间接管理,排除B项;王畿的土地由周王直辖,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A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平民没有受封权力,排除B、C、D。
21.C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嫡长子的判断。根据宗法制的内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中的大儿子,故题中③符合,故C项不合题意,正确;①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故A项错误,排除;②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故B项错误,排除;④虽是嫡子,但不是长子,故D项错误,排除。
2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关于农业方面,西周农业生产中少量使用青铜农具,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A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B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C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从石器到铁器,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故A项正确;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判断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与题干信息不符,由此排除B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材质一样,但石器的精致度不一样,由此排除C项;题干本身就是历史时间的演进,由此排除D项。
2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产生质的飞越,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5.C
【详解】材料中呈现了甲骨刻辞所反映的商朝社会在政治制度、国家管理、经济形态、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发展状态,反映了文明走向成熟的基本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甲骨刻辞的内容,但并没有体现甲骨文的文字体系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甲骨卜辞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经济生活和阶级矛盾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排除BD项。故选C项。
26.(1)特点:原始社会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原始文明满天星斗,多姿多彩;多元一体,相互交流;以农为本;祖先崇拜。
(2)因素: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文字的出现与逐步成熟;人本思想的出现及践行(敬天保民思想、周公制定礼乐制);劳动人民的勤奋创造。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的文明之一……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栽培的栗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蜂岩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据材料“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蜂岩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距今约5300年前的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祭坛、积石壕、神庙、玉器等:安微含山凌家滩遗址、良绪遗址和陶寺遗址都发现了大型都邑、宫殿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约4000年前,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文明满天星斗,多姿多彩;据材料“约4000年前,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等区城由于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环境变化,……转而纳入以中原地区王朝为中心的文明一体化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多元一体,相互交流;以农为本;祖先崇拜。
(2)因素:据材料“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蜂岩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这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力提高,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发展);据材料“约4000年前,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由古国文明向王国文明过渡。”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创新(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文字的出现与逐步成熟;据材料“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加强了对王微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统治得以巩固”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本思想的出现及践行(敬天保民思想、周公制定礼乐制);劳动人民的勤奋创造。
27.(1)核心:仁
(2)变化:独尊地位。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稳定,确立了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人物:如朱熹、程颐、程颢等。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详解】(1)核心:根据材料“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尊儒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稳定,确立了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因此代表人物如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等。影响:根据材料“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可知,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28.(1)特点: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重视经济利益;移民方向具有多向性。(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方向不同,二战前国际移民大多由欧洲向美洲等落后地区,二战后测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性质不同,二战前多是殖民移民,带有暴力性质,二战后则是自愿性移民。
原因:殖民体系的崩溃的影响(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回流欧洲);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西方国家政策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人均收入、生活质量较高,对发展中国家民众有吸引力;国际法与国际观念的进步。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可知政府鼓励与移民自愿相结合;根据材料“成家立业,发迹兴旺”可知重视经济利益;根据材料“在清代,福建人不仅迁往临近的江西、浙江和台湾.还移往江苏、山东、四川,直至东北。与此同时,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帮、抚州帮、南丰帮、广昌邦等”可知移民方向具有多向性。
影响:根据材料“他们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贩,或从事其他职业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种移民杂居并各求发展的局面”可知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移民的影响可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不同:根据材料“殖民扩张的过程也是欧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过程,欧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西方很多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吸引拥有相当财富和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外国人前来定居、工作、投资”并结合所学可知方向不同,二战前国际移民大多由欧洲向美洲等落后地区,二战后测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性质不同,二战前多是殖民移民,带有暴力性质,二战后则是自愿性移民。
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后,殖民时代的结束带来了原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趋势”可知殖民体系的崩溃的影响(殖民统治者退出前殖民地回流欧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可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人均收入、生活质量较高,对发展中国家民众有吸引力;结合西方国家移民政策的调整可知西方国家政策的调整;结合国际法的完善可知国际法与国际观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