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2022—2023学年高二(下)4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4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4.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至8题。
落难寻母口
李 准
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来到寻母口时,已经入秋了。虽然赤杨岗离寻母口不到一百里地,他们在路上却走了一个多月。黄河发水后,遍地都是支流,再加上涨涨落落,木筏根本无法走。出来没几天,他们就把木筏卸了,用木料在当地换了点粮食,开始从旱路走。一路上也不知蹚了多少条河,过了多少渡口,到了寻母口时,各家的家具、衣服差不多在路上都被变卖光了。
到了寻母口后,他们把小车、挑子扎在一座破龙王庙里。这里是难民聚集的地方。李麦他们来到时,这里已经住着几十家往西待渡的难民。
天亮先到渡口打听了一下。听撑船的说:渡口上已经半个月不让过难民了。船都忙着运货物,船价高得吓人。一个卖馍的从西岸来到东岸,就要花两块钱。船只虽然是拨来接送难民的,却被河防军队霸占着走私运货。
小孩子们向街上跑着,他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们看着街上那些黄焦的油条和雪白的包子,嘴里馋得几乎要长出一只手来。
李麦上街转了一圈,她看着人来人往像流水一样,商店里到处都是货物。心里想:看来这里还能混,当下顾嘴要紧。
她转到一家旅店门口。看见十几个跑单帮的商人,骑着满载布匹和棉纱的自行车来到门口。旅店的掌柜热情地向他们招呼着:“住店吧!到里边!到里边!有茶水,有洗脸水!”那几个跑单帮的商人,进到旅店里看了看却又出来了。只听他们说:“太脏了!被子跟卖油条盖的一样!”旅店掌柜忙解释着说:“不脏啊,那都是浮灰,拍拍就掉了!”几个跑单帮的也没理他。他们说:“走,到河沿看看!”说着都骑上自行车一溜烟走了。
旅店掌柜看着生意跑了,眨巴眨巴眼睛说:“才赚了几个钱,还讲究哩!”李麦这时走过来说:“这位掌柜的,我想打问个事,你这里边拆洗被子不拆 ”旅店掌柜打量她一眼问:“你是哪里人 ”李麦说:“我们是逃荒过来的难民,专门管拆洗被子。当天拆洗当天做好,不耽误您的生意。您要拆洗了,我们就来拿。”旅店掌柜听说当天能送来,就动了心。他说:“拆一条被子多少钱 ”李麦说:“您随便。我们这都是逃荒出来的。您权当行好。给多少我们都不争。被子拆洗好您看就是了。”旅店掌柜看她说话实在,就说:“这样吧,一条被子二斤面。洗五条被子再给一条肥皂。你看行不行!”李麦说:“行。你说多少都行。我们明天来取被子吧!”旅店掌柜想了一下说:“你现在就捎走五条吧!天黑前送来。”
李麦把被子扛回龙王庙,把情形和杨杏、王跑家、凤英等讲了讲,大家都高兴地拆起被子来。李麦交代她们一定要把被子洗干净,活做好。她说:“咱们到一个生地方,头三脚难踢,全凭一个实在。”
几个妇女在河滩里把被子洗好晾干,拣了八条干净席子铺在地上套了套,晌午过后就给旅店送了去。旅店掌柜看她们把被子洗得雪白,心里高兴,给她们称了十斤面,又让她们背回十条被子。
龙王庙里有了这十斤面,各家的锅底下又冒烟了。妇女们看有了营生,走路也有劲了,说话也有音了,到了晚上,大家围在一块商量怎么办。
长松、春义和王跑等几个男的也到街上转了转。他们看着这个渡口眼花缭乱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里没有地种,能干啥呢
长松说:“咱在这个地方不行,卖个开水也得张嘴吆喝!咱张不开嘴。”
王跑说:“我看好了点事。到东大路上赶脚。反正我有条驴。”徐秋斋说:“你不怕,王跑,你还会个木匠手艺,在这里木匠还能闲住 我明天也上街,把我的卦摊摆出来。”天亮说:“算了吧,大爷,兵荒马乱的谁还算卦 ”徐秋斋说:“咳,越是这年景,问吉凶的人越多。好歹还能赚个馍吃。”
春义抱着头没吭声,他深深感到自己在这里是“百拙无一能”。蓝五也叹了口气说:“我到这儿,真是老水牛掉在井里边——踢腾不开了!”
李麦说:“咱们不要发愁,明天我再到街上瞅瞅。是鸡都带着两只爪,是人都长着两只手。只要不怕出力,还能顾不住个嘴 咱出来门,头一条就是不能脸热怕丢人!你就是打个小工,也得张嘴问问喊喊。要不你在街上转一百圈,人家也不知道你是干啥的。在这集镇码头上混,全凭一个嘴勤腿勤。咱们大伙都要打起精神干,能积攒点粮食,咱们就能上路了。”
申奶奶也有点精神了,她说:“天亮他娘,这些小孩们也得给他们安排个营生,能吃在外,就省在家。明天我领着他们到街上要饭去。你们各家都给自己孩子准备个篮子,准备个碗。”
李麦说:“婶子,也好,明天你就领着他们去吧!反正要一口得一口,要饭碗孩子们该拿也得拿。”
夜里,一群孩子围着申奶奶。申奶奶给他们讲着要饭知识。她说着:“……到那些饭摊子前要饭的时候,向买饭的要,别向卖饭的要。要饭得先学会喊叫,比如见年纪大一点的人,就说:‘行行好吧!大爷!’‘给俺一口吧!大爷!’见年轻一点的就喊大叔,见老婆们,就喊奶奶,年轻一点,盘着头的就喊婶子、大娘,没盘头留着辫子的,喊人家个姑姑……另外要的时候,要学得有眼色一点。等着人家快吃完了,也快吃饱了,再把碗伸过去,他剩一点就给你了。人家刚买了一盘包子、一碗面条还没有吃,你就伸着去要,人家就不会给咱了!……”
申奶奶一句一句地教着这些孩子们。孩子们瞪着小黑眼珠用心地听着。他们像上课听讲一样,不过这个课的内容既不是加减乘除,也不是“人之初,性本善”…… (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黄河水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本文为节选内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塑造了那个时代饱受磨难的贫苦百姓群像,李麦、徐秋斋、长松、春义和王跑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共性突出,缺少个性。
B.李麦上街转悠,她在旅店门口看到客人因嫌弃被子太脏而走了,就请求掌柜给她拆洗被子的机会,她的处境打动了掌柜。
C.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李麦看到商店里到处都是货物后,“看来这里还能混”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精明。
D.申奶奶准备领着孩子们到街上要饭去,让各家给孩子准备个篮子和碗,申奶奶一句一句地教着这些孩子们一些要饭知识。
6.关于文中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逃难到寻母口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一起逃难,赤杨岗距寻母口的路程,不到一百里,他们却走了一个多月才来到寻母口,此时已经入秋了。
B.逃难路上木筏不管用,他们就把木筏卸了,用木料换粮食,开始走旱路。到了寻母口时,各家的家具、衣服差不多被变卖光了。
C.到了寻母口后,他们聚集到龙王庙里,这里已经住着几十家难民,他们将和这些难民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长期居住下去。
D.黄河发水后,支流遍地,逃难的百姓成群结队,河防军队却不顾难民死活,趁机把拨来接送难民的船只霸占着走私运货。
7.有评论家认为《黄河东流去》的语言“带有河南农村的乡土气息,而淘洗了过于生僻粗野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的语言特点。(6分)
8.《黄河东流去》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者李准在卷首写道,“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小说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生命力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至12题。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弛。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注]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 ”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 ”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 ”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陵迟,缓延的斜坡。下文“陵迟”引申为衰落之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B.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C.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D.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两句中“故”字含义相同。
B.“若是则寡人贫矣”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C.“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与”字含义不同。
D.“故善为国者遇民”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主张杀掉他们,孔子反对杀掉他们,认为这是不教导就杀人,是滥杀无辜。
B.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对老百姓要悉心教化,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C.孔子以“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来告诉鲁哀公,不必担心减轻赋税使百姓富足会让君王变得贫穷。
D.姜太公认为治国的根本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至14题。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①,何人爱此君?
【注】①山阴客:指晋王徽之。王徽之酷爱竹子。晋裴启《语林》:“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竹子色泽如玉,在拂晓和傍晚烟霭的映衬下更显绿意葱茏。
B.颔联上句描写竹声唤醒了主人,用竹子发出的声音反衬出竹林的幽静。
C.颈联描写竹子笼盖门槛,绿荫遮住了日光,显示了竹子的长势茂盛。
D.前三联着力描绘竹子的外貌和长势,表现了竹子正直无私的品性。
14.尾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在滕王阁上远眺时所见到的关于落霞与秋水的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归家时家人的表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至18题。
2022年6月12日晚,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院方开通8K高清首次实时直播,造就了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冒雨赶到剧场的观众与 ① 的用户一起,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演出。
继在线音乐会、在线演唱会之后,人艺话剧直播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于“在线”的想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线看话剧直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直播间里,有人因演员精湛的表演而沉醉,也有人对音效机位等提出更高要求。话剧,尤其强调现场体验。客观地说,以现有技术条件,在线观看尚不能完全达到 ② 的效果。但因为“在线”,那些无缘到达现场的观众看到了“话剧舞台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好的内容仍 ③ 。近些年,在线演出已经越来越常见。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从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场线上演出开始,至今已推出120余场线上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34亿次。“拆掉剧院的围墙”“为文艺作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无论是艺术普及的愿望还是产业发展的需求,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18.请简述“拆掉剧院的围墙”的含义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寄居蟹的“房子”就像古代战场上士兵的铠甲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房子”,身处热带的寄居蟹即使不被天敌吃掉, ① 。这也让寄居蟹的“房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无法靠自身长出坚硬的外壳,寄居蟹只能居住在被遗弃的贝壳或螺壳里。随着身体不断长大,当寄居蟹的居住空间逐渐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时, ② 。然而,大小合适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到的。当海滩上出现了一个非常适合做“房子”的大贝壳时,不少寄居蟹就会纷纷前来。就在个子最大的寄居蟹试“新房”的同时,其他需要换“房子”的寄居蟹相互打量,寻找自己中意的“二手房”。随后它们会按照体形从大到小排好队,个头最大的在前面,最小的在后面,依次排成一列,每列有10—20只寄居蟹,形成一条“换房链”,目的就是换“房”!不过,只要 ③ ,其他寄居蟹就无法依次获得排在各自前面的寄居蟹的“二手房”。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 满溪烟雨湿芙蕖,绿叶红花锦不殊。(周紫芝《次韵草堂主人雨中十首(其五)》)
② 红花须得绿叶衬,水扰青山风景馋。
上述诗句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红花”与“绿叶”的思考,结合时代特征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2022—2023学年高二(下)4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B 【解析】“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2.C 【解析】“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3.A 【解析】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三项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A项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
4.答案:不冲突。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6分)
5.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 项,“缺少个性”理解错误,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B 项,“她的处境打动了掌柜”不合文意,应该是“她的诚恳和实在打动了掌柜”; C 项,"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分析不当,应是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他们将和这些难民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长期居住下去”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李麦他们来到时,这里已经住着几十家往西待渡的难民”可知,这些难民在此是暂住;另外说他们“准备长期居住下去”于文无据。
7.①从整体上看,小说语言通俗,多用口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②在叙述语言上,采用经过加工的口语,如“嘴里馋得几乎要长出一只手来”,生动活泼,优美精巧。③在人物对话上,多用生动形象的口语,还引用一些方言和俗语,如蓝五的“我到这儿,真是老水牛掉在井里边——踢腾不开了”,李麦的“头三脚难踢”“是鸡都带着两只爪,是人都长着两只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每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小说语言特色,一般从用词、句式、手法、人称使用、语言整体风格等角度进行赏析。具体作答时,先点出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该分析,最后指出效果。
8.①中华民族有极为顽强的求生能力和生存智慧。到了寻母口后,李麦在街上善于观察,捕捉机会,很快找到拆洗被子的活,挣到十斤面,让各家锅底下又冒烟了;王跑准备赶脚,徐秋斋要摆卦摊。②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有坚强不屈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李麦找到活后和大家一起干,春义和蓝五为营生发愁时,李麦鼓励大家要打起精神干;为找活计大伙互相商量和鼓励,申奶奶要带领孩子们到街上要饭。(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作品思想的能力。探究小说作品思想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9.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10.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两者意思都是"善于"。
11.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说法错误,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要先教化,教化行不通再刑罚。
12.(1)因此治理国家,好比调琴定音,大弦拉得太紧了那么小弦就会绷断。(得分点:“警若”“急”“绝”各1分,句意2分)
(2)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得分点:“道”“使”“爱”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如第(1)题中“急”“绝”二字,要结合语境进行推敲,同时翻译时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基本原则。
【参考译文】
水浑浊就会使鱼儿难以生存,政令苛刻就会使百姓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高耸就会溃塌。因此治理国家,好比调琴定音,大弦拉得太紧了那么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紧拉马缰的人,不是驰驱千里的御手。发出声响的声音,传不过百里,没有声响的声音,可以传遍四海。
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百姓不懂得父子相讼的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执政者的过错;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孙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根本,现在杀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不能用刑罚宣示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人不服从,随后就用刑罚对待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不能跨越,七百尺高的山,小孩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诗经上说俾民不迷!以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不同寻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放置不用。”告状的父子听了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
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富裕长寿。”哀公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不会犯罪,不犯罪百姓就会长寿。”哀公说:“如果这样做,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没有见过那做儿子的富有但父母却贫穷的。”
周武王问姜太公:“治国的根本方法该怎么样?”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机;对有罪的人加重刑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摇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不断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怨怒。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如同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挨饿受冻就为他们伤心,看见他们劳苦就会为他们感到悲伤。”
D(“表现了竹子正直无私的品性”错,诗中没有表现竹子“正直无私”。)
14.用典、反问,(2分)①以名士王徽之来指称刘秀才,表现刘秀才具有名士风范,表达诗人对刘秀才的赞美之情;②借助典故“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洒脱超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16.①天南海北②身临其境③不可或缺(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填写成语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入手,如第①处,根据上文“冒雨赶到剧场的观众”与下文“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演出”的语境进行分析。
17.首都剧场上演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院方首次开通8K高清实时直播,创下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每处3分,原句有两处语病,“首次”语序不当,“造就”与“纪录”搭配不当,都修改正确给满分,其他修改方法修改后语句通顺、未改变原意、无语病即可给满分)
18.在线演出让无缘到达现场的观众与舞台之间没有了观看的障碍,(2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数字技术对艺术普及与产业发展的巨大贡献。(3分)
19.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就像古代战场上士兵的铠甲一样重要”运用了比喻。 A 项,运用了夸张。 B 项,“红”运用了借代手法,指泪痕。 C 项,“雪”运用了比喻,将浪花比喻为“雪”。 D 项,运用了对偶。
20. ① 也抵挡不住骄阳炙烤②它们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房子”③最大的寄居蟹不腾出自己的老住所(每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语境,如第①处,根据前文“身处热带的寄居蟹”进行推断,所填句子要与上文形成语意上的顺承关系。
21.【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解析:【写作指津】本题是古典诗词类的材料作文。首先,需要考生读懂两则材料在给定的语境中的内涵;其次,再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去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思辨关系;再次,根据材料所给定的任务——“红花”与“绿叶”的思考,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向;最后,根据选定的作文立意,构思文章的写作结构,思考文章的行文脉络。
材料①中,表现了雨中荷花与荷叶各美其美的特征;材料②中,表现了绿叶对红花的衬托作用。
从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来看,涉及红花与绿叶的价值和意义,再结合任务中“结合时代特征”去谈对“红花”与“绿叶”的思考,可知,此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问题,无论是做红花还是绿叶,都有其存在价值。人活一世,我们要争做红花,活出自己的风采;但是如果做不成红花,我们也可以做为衬托红花而存在的绿叶。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做时代主人,积极拼搏、当仁不让、引领时代潮流的觉悟,也要有甘为人梯、活出自我风采的境界。
【押立意】①红花绿叶均有其价值;②做有价值的绿叶;③红花绿叶相映方能成趣,缺一不可。
【素材集锦】
[名人说]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②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中充当配角。——林语堂
③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时文选]
主份备份皆本分,有名无名皆英雄。在航天队伍里,还有很多个如邓清明一样的“备份”英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勇担使命责任,彰显着一名“备份”英雄独有的魅力。他们是攻坚克难的科研人员,是以眼为“尺规”的航天工匠,是为航天员保驾护航的后勤团队,是控制航天任务枢纽的“北京明白”调度组……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担当奉献托举着“中国航天梦”,他们亦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刷新着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的最佳“主角”。
[事件录]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15位老教授回信,希望他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世的育人精神给予了肯定,希望他们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物志]
多次备份、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今年56岁的他,始终在坚持训练。截至2021年,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的14人中只剩下邓清明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且仍是现役。这些年来,他一直坚信“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对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在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得知自己被确定为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时,邓清明坦言,当时内心十分平静,想得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做一个让乘组放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