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07:31:51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4月20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
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莲物,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
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
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
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迷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
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
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未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种面悦
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
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
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紫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国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期。《楚辞》比《国风》复杂
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
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表,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
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岛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
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吊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文”“同销万古
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
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足《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
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王昌龄《芙蒙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 分)
1.B 2.B 3.A 4.①举例论证,列举李煜《虞美人》论证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
列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论证“是典型的盛唐气象”;②对比论证,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
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③引用论证,引
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④比喻论证。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形象
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答对两点即可) 5.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
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
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
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A.“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
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选项无中生有。
C.“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原文“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
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
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D.“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原文“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
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可知是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
族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
A.《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列举李煜《虞美人》,“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在形
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论证它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列举王昌龄《芙蓉楼
送辛渐》,论证“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对比论证:“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将
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
全然不同的境界。
引用论证:“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
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引用李白、 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
饱满。
比喻论证:“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
形象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
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中外文化
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可得出:南北文化、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由“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
文献不乏记载”可得出: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
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可得出: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由“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
登上政治舞台……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
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
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可得出: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
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6.C 7.C 8.①不顾劳累,不辞辛苦,只身徒步奔赴楚国,一心要扶危救困,解救宋国之难,体现出
墨子为了黎民百姓勇于献身的实干家的人格魅力。②与弟子管黔敖的简短谈话,告诫弟子“不要弄玄虚”,不要
“只望着口舌的成功”,体现了墨子作为一位师长的言谈身教。③为公输般讲解自己的“兼爱”“非攻”思想,
关注民生问题,体现出墨子这位先秦思想家的独特光辉。
9.①公输般请墨子吃饭时,提起钩拒,墨子就近取譬,指出义的“钩拒”,比舟战的“钩拒”好,从而揭示了
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②他们谈起“饭碗”问题,由眼前吃饭的饭碗,谈到利益的饭碗,墨子认为,宋
国国人的生存比公输般个人的利益更重要,从而揭示了他的“民本”思想。③当公输般拿出玩具时,墨子将玩
具和车轮作对比,引发对“巧”和“拙”的议论,墨子认为有利于人民的技巧才是“巧”的,从而揭示了他独
特的义利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着力对环境和人物言行、心理进行了刻画”错误。本文虽然有对心理的刻画,但并不是着力。故选 C。
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C.“削弱了作品的讽刺力度”错,这种丑角式人物的塑造是反讽手法,
恰恰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力度。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由原文“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
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匆匆地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
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
走起来就更艰难”可知,孟子不顾劳累,不辞辛苦,只身徒步奔赴楚国,一心要扶危救困,解救宋国之难,体
现出墨子为了黎民百姓勇于献身的实干家的人格魅力。
由原文“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
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孟子与弟子管黔敖的简短谈话,告诫弟子“不要弄玄虚”,不
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体现了墨子作为一位师长的言谈身教。
由原文“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可知,孟子为公输般讲
解自己的“兼爱”“非攻”思想,关注民生问题,体现出墨子这位先秦思想家的独特光辉。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由原文“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
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所以我这义的钧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可知,公输般请墨子吃饭时,提起钩拒,墨子就近取譬,指出义的
“钩拒”,比舟战的“钩拒”好,从而揭示了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
由原文“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知,公输般和孟子谈起“饭碗”问题,由眼前吃饭的饭碗,谈到
利益的饭碗,墨子认为,宋国国人的生存比公输般个人的利益更重要,从而揭示了他的“民本”思想。
由原文“‘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
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可知,当公输般拿出玩具时,墨
子将玩具和车轮作对比,引发对“巧”和“拙”的议论,墨子认为有利于人民的技巧才是“巧”的,从而揭示
了他独特的义利观。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6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10.C 11.B 12.D 13.(1)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
因此他返回鲁国。
(2)孔子任职审理案件时,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不独自决断。
14.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
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中“发徒役”的目的是“围孔子”,中间不能断开,且“于野”作“围”的后
置状语,应在“于野”后断开,排除 AB。
“从者”作主语,“病”作谓语。应在“病”后断开,排除 D。故选 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六艺”是指后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故
选 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错误。该项对“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一句的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
的意思是文章写的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而选项说成是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异,认为……奇特;“由是”,因此;“反”通“返”,返回。
(2)“听讼”,审理案件;“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定语后置句,有可以与人一起商量的文辞;“独有”,独自决断。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孔子第一次回答是“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意思是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
僻,但施政却很恰当。据此概括为:志向远大,施政恰当。
孔子的第二次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
要像儿子。据此概括为:遵循礼治,注重秩序。
孔子的第三次回答是“政在节财”,意思是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据此概括为: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
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
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
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前 522),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
地方,他能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
恰当。”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
子。”景公说:“好啊!”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
鲁昭公去世,定公即位。鲁定公十四年(前 496),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
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的城邑各地的
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
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人就商议说:“现在的楚,是个强
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都派了
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
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子路懊恼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孔子的时代,周王朝衰微,当时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考查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所以《书传》、
《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中合于义
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
的政治缺失。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
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
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说︰
“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
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15.B 16.①怀疑:认为路途遥远难以预测,故而怀疑眼前并非生魂。②同情:同情李白所处境地之险恶,
身不由己,难得自由。③担忧(祝愿):惴惴不安地祈祷李白不要失足落入蛟龙嘴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直接表明”错,此处从对方入手,委婉地表明双方
之相知相忆。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怀疑:认为路途遥远难以预测,故而怀疑眼前并非生魂。“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
入;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
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剎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
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
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
出深深地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同情:同情李白所处境地之险恶,身不由己,难得自由。“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李白被贬谪到江南,而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又毫无消息,在那险恶之地,友人究竟如何了?而且“君今在罗网,何
以有羽翼?”,“罗网”束缚住了李白自由的“羽翼”,就相当于束缚住了李白自由的精神和灵魂,这对于向往自
由的李白来说才是真正致命的打击。
担忧(祝愿):惴惴不安地祈祷李白不要失足落入蛟龙嘴里。“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
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
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
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
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
17.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
谓余以善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 分)
18.①叹为观止 ②一览无余(一目了然) ③身临其境
19.①拟人:把“螳螂”和“木棉花”人格化,表现了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
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②通感:“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美食交响乐”把本
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0.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
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说的是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了,故选用“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被人
们看得清清楚楚,故选用“一览无余”“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形容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6 页
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
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三空,语境说的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像是亲临比赛现场,
故选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不安分”“揪”“荡起了秋千”和“羞答答”“绽放出甜甜的笑容”分别赋予“螳螂”和“木棉花”以人的动作
神态。结合“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
可知,该拟人手法表现了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木棉
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甜甜);“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
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的听觉感受(交响乐),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通过……让”淹没主语,删掉“让”;二是语序不当,“不仅可以实现与现
场的互动交流,甚至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改为“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与现场的互动交流”。
21.D 22.①而现在买的西红柿;②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③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 D。
2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可知,
语境是将现在和过去的西红柿进行对比,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小时候吃的西红柿”可以推断出应填写
“而现在吃的西红柿”或者“而现在买的西红柿”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由“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可知,本段说明的是西红柿的口味,
再结合“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可知,是在这一条件下,西红柿的口感发生了变化,因此填写“影
响了西红柿的口感”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由前文可知,语境是将过去和现在做对比,根据“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
采摘售卖”可知,过去西红柿在本地销售;根据“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可以推断出,
如今是长距离运输,因此没熟就采摘。据此填写“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一类的句子。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话题作文题。
所给材料有三个,材料一引用乔布斯的话,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强调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个
体对世界的作用,实际上是呼吁每一个个体要相信自己、锤炼自己,为把世界变得更好做出自己的贡献;材料
二是电影台词,说的是在无法改变世界的情况下要不失本心,不失本色,强调的是保持人格独立、守住初心的
重要性;材料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突出改变自己的重要性,这句话是强调,当与世界发生冲突时,人
要有自我反思的精神,多反省内照,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原因并做出改变。三则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显然不同,对
这样的存在不同观点的“多元”材料,我们审题时可以“异中求同”:它们都是在围绕着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而
发表见解。
题干要求以“改变世界”或“改变自己”为话题,考生具体写作时可以任选其一进行重点阐述,也可以兼顾两
者的关系,写出思辨性。
写作时,如果以“改变世界”为话题,实际上是强调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那么,可以先提出观点:人应该
勇于担当改变社会的责任。接下来可以强调人们树立改变世界之志的必要性: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存在,才推
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出,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材;还
要研究世界、投身社会实践。
如果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实际上是强调有反思精神、自省意识。那么,可以提出观点:当个人与世界发生
冲突时,应该多一些反观自照。接下来强调,改变自己的必要性:外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当它无法改变时,
我们只能自己做出调整。然后辩证分析,改变自己,实际上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臣服投降,而是换一种角度、心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 5 页 共 6 页
态、方法来协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变世界。
立意:
1.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 2.美好人生从改变自己开始。
3.一切皆有可能,请去改变世界。 4.改变自己亦在改变世界。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