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
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二年级目标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3.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
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
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
工商业贸易活动。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
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
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
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
下。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
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
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
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
制的基础。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根据《左
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般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
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般民七
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这里所说的
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由此看来,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
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摘编自王连升《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材料二:
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造并发展文化。人类社
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体上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古希腊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典型。
然而,中国的社会结构虽发生过诸多变迁,但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却长期
保留,这与中国人的主体从事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有关,也使得中国跨入文明门槛以后,氏
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很不充分。直至近代,广大农村、集镇还大体沿袭宗法式社会结构,被
农村包围的城市也深受其制约,巴金的《家》《春》《秋》等表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作
品,展现了宗法制度的幽灵仍笼罩现代中国的现实。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
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或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
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以政治关系而论,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目标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B(“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宗族制度”变或然为必然。材料一第二段“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
生于商代后期”是有限定条件的,即“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另外,材料二第
二段也说“宗法制或孕育于商代”,可见“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尚不一
定是历史定论)
2.C(“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过于绝对。“人类社会”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有着文化
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存在不同发展方向属于正常现象,很难强求一致)
3.A(费孝通的话指出了血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宗法制度的等级严格性,
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 项主要表达了“以文教化”的治国思想;C 项主要
表达了“尚德不尚力”的德治思想;D 项主要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这三项与
材料一的观点或全无关系,或略有牵连)
4.①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族权与政权密切结合,形成了“家国同构”“君
父一体”的局面。
②孝子在家孝敬父母,出仕后必能依据此心此理效忠君王。所以君王寻找忠臣,一定要从
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利:①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情;②家族长盛不衰,对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弊:①男女不平等,女性地位不高;②家族对个人束缚很多,不利于个体发展。
(每答出一小点给 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有了一些不满”不对。尽管萧军和黄源等人未曾料到会“发生相反的结果”,但作者
认为他们“半劝半迫的叫我去看电影”毕竟是出于“好意”,因而没有对他们产生“不满”)
7.B(“主客都为之满足而欢欣”不对。根据原文“我们看见的也感到他们应该骄傲,满足,
欢欣”,可见不是“我们”自己也为之满足而欢欣)
8.①萧红的到来,打破了作者的孤寂,使作者多了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
②萧红频繁来访,作者只能放下生病的鲁迅先生陪她长谈,心中十分无奈。萧红终于到日
本去了,作者感到一丝轻松。
③鲁迅先生病故后,萧红让萧军等人多陪伴、安慰作者,作者对她心存感激。
④萧红去世后,作者痛责自己未能尽到对朋友的职责,受到“良心的呵谴”。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乌黑的一片”本指漆黑的夜晚,象征着当时无比黑暗的时代。
②作者痛心于鲁迅先生和萧红的离世,痛恨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因此希望这火星结成大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4页)
红火球,吞没自己和旧时代的一切,换来一个崭新的光明世界。
(答出第一点给 2 分,答出第二点给 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10.D(“赖君之赐”语意完整;“得以”指可以、赖以,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
B两项。“以奉其身”语意完整;“于臣”是“足矣”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
C两项。故选 D)
11.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不对。“再拜”在文中指拜两次,即拜了又拜。“再”在文言文中
有“第二次”“两次”等义项。如《曹刿论战》“再而衰”中的“再”指第二次,本文“再
拜”中的“再”则指两次)
12.B(“认为晏子是给自己难堪”不对。从原文中看不出景公有这样的想法,也看不出晏子“乘
弊车,驾驽马”是为了使君主难堪)
13.(1)因此所谓的忠臣,是要能将善言善行献纳给君主,而不是与君主一起陷入灾难之中
的人啊。(“者……也”“纳”1 分,句子大意 2 分。“者……也”为判断句,翻译时要补充
系词“是”。纳:献纳,献给)
(2)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若是”“是”各 1分,
句子大意 2分。若是:如此,这样。是:这)
14.①安分知足。晏子不重物质享受,能照顾亲友,衣食无忧,就已感到满足。
②以身作则。晏子担心国人生活奢侈不顾品行,于是节衣缩食,率先垂范。
(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齐侯问晏子说:“忠臣侍奉自己的君主,该是怎样的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有
难不为他殉死,(君主)出逃不为他送行。”齐侯说:“(君主)割裂土地封赠他,分封爵位让
他显贵,君主有难却不殉死,出逃也不送行,这能够称得上是忠臣吗?”(晏子)回答说:“如
果臣下的进言被采用,(君主)就会终身无难,臣子又为谁去殉死呢?臣下的谋划被采纳,君
主就终身不会出逃,臣子又为谁去送行呢?如果向君主进言不被采用,(君主)有难而去殉死,
那就是白白地送死;规劝君主不被听从,(君主)出逃而去送行,那就是奸诈和虚伪。因此所
谓的忠臣,是要能将善言善行献纳给君主,而不是与君主一起陷入灾难之中的人啊。”
晏子上朝,乘坐破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见他这个样子,说:“嗬!是先生您的俸禄太
少了吗?为什么乘坐的车马这样不堪呢!”晏子回答说:“靠着君主的赏赐,能够保住我们三
族的衣食,并且国内的朋友,也都能靠此生存了。我只要穿得暖和吃得饱饭,有破旧的车和
劣质的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
他高大华丽的车马,(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来后,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2页(共 4页)
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车马,那么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君主您命我监临
文武百官,我理应节衣缩食,为齐国人作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恐怕他们在生活上奢侈而不
顾自己的品行。现在有高大华丽的车马,在上的君主乘坐它,在下的臣子也乘坐它,百姓没
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我就没有办法来制止他们了。”
终于辞让了那些车马没有接受。
晏子正在吃饭,国君的使者到了,(晏子)便将食物分给使者吃,晏子因此没有吃饱。使
者回宫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咦!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这
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命官吏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拜谢了两次,推辞说:
“我的家境并不贫困,靠着君主的赏赐,恩惠遍及父、母、妻三族,还推广到我的朋友,并
以此赈济百姓,君王的赏赐太丰厚了,我的家是不会贫困的。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
财物又大量施舍给别人,这就是代替君主施恩,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
财物而储藏起来,这是把自己变成了筐箧(qiè),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得
到很多财物而没有施舍给别人,自身死后财物又转移到他人之手,这就跟主管收藏的官员一
样,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我还听说,做臣子的在朝廷上不奉承国君就是忠,离开朝廷
不亏待下属就是廉,八升粗布,一盘食物,也就足够了。”使者奉命往返三次,(晏子)始终
辞谢不受。
15.D(“颈联写诗人所见”不对。颈联下句只是诗人的预料和期盼,不是诗人的眼前所见;上
句也可能只是诗人的想象,正月初八未必已有农人春耕)
16.①“暂”是暂时的意思。诗人看到谷日天气清和,想到这是丰年的预兆,心情非常喜悦。
但预兆尚未成为现实,所以诗人只能暂时放松心情,稍微减轻一些忧心。
②除农事之外,老百姓的疾苦还有很多,都让诗人为之而忧虑。一个“暂”字,蕴含着诗
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刻画了诗人为国事而操劳的官员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示例:①川流不息 ②悲欢离合 ③情不自禁
(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示例:多少震天撼地的大事,在这个大城里爆发,牵动世界历史。
(每小句 1分,句式正确 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①比拟:将蒙马特比作蹲踞的老虎,形象地写出了蒙马特地势的雄伟险要;
②用典:运用《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的典故,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索,表达作者对人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3页(共 4页)
世悲欢的无限感慨之情。
(每答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C(C 项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虽然所指的具体对象不同,但都指一个
特殊的群体。A项中的“我们”指张老汉和儿子两人,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B项中的“我
们”是“你们”的意思,指听话的一方,不包括说话者;D项中的“我们”,指说话的双方,
也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
22.示例:①食物也会引起过敏 ②急性过敏很容易识别(或“急性过敏症状明显”) ③从
而找出过敏原
(每句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第一段,是一个颇为新颖的观点;第二段,是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作为学生,
大都希望老师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不愿意点名时被老师呼作“这位同学”或“那个同学”。
这是因为名字是独特的,老师称呼学生的名字,意味着把学生当作独特的“他”(“她”),
而不是一个模糊的对象。从根本上说,老师称呼学生的名字,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但
是,不少学生在校时便不在意老师的姓名,只以“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等
称之,离校后更将老师的姓名忘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一体的,不能片面地强调自尊,而忽视了尊重他人。每一
个人,也应该具有反省的勇气,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人、对己是否双重标准。由此,可得
出以下立意:①尊重他人,方有自尊;②拒绝“双标”,待人如己;③反省如影,伴“我”
前行;④姓名大事,切莫小看;等等。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4页(共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