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1. 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
2.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联内容:
《纲要(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
选必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选必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
1.名称由来
一、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
一书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还包括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2、丝路起源
材料二 《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材料一 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更早的估计则明确,“在4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亚非欧各国人民在长远历史进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多条连接几大文明和人文交流之路。
——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材料三 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半枚蚕茧,成为当时能借以证明丝绸起源于中国的“唯一实物凭证”
通过以下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
②丝绸之路存在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连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汉政府实施的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的主要措施。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军事: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
政治:设置河西四郡、西域都护、驻军屯田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城,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
3、张骞通西域
材料 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
代表商品
地位
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今新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欧洲或北非。
丝绸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
材料: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
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
张骞的“凿空”之旅有何影响?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一方面,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结合图片和所学,分析两汉时期丝绸之路西段畅通的有利条件。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和丝织品
4、丝路演变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用途
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时期 蒙元时期 明清 民族迁徙
路线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用途
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之后 茶马贸易
路线
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茶马古道
材料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
“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张骞在西域的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是从印度贩运而来的;
他认为从长安到大夏,路途远险,羌人对待汉人不友好;往北则为匈奴控制,也很危险;从四川经印度到大夏,路途近且不受羌人的干扰。
探险计划:从四川经过印度(身毒国)到大夏
原因:
丝绸之路 兴起时间 繁荣时间 衰落时间 主要商品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后 瓷器
路线
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材料二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
政治: 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
材料一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
分类 输入 输出
物质 良种马、苜蓿、葡萄、胡桃等、棉花、服饰、饮食、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铁器等
技术 …… 养蚕缫丝技术、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等
文化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亚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 中医药知识、儒学、文字、典章制度等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广州市横枝岗西汉中期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以“汗血马为艺术造型的汉代鎏金铜马”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南方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中。“南海一号”还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摘编自《“南海一号”文物揭秘》
穿丝绸的凯撒
材料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利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他接着写道:26个字母用完了,我该停下来了。但是还有很多例子,如有必要,也列的出来。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4项(螺丝钉,水泵,曲轴,发条装置)。
——《中国古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欧洲人研究中国瓷器图
材料: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2、精神文化交流
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舞
知识拓展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材料一 粟特人不甘心仅仅充当丝绸贸易的中间商,公元6世纪末开始建立自己的丝绸纺织业。粟特工匠广泛采纳中国、萨珊波斯和拜占庭丝绸图案和西方纬锦纺织技术。
—摘编自蔡琴《历史悠久的中外丝绸贸易》
丝织技术外传
材料二 隋唐时期, 粟特人聚落遍及河西走廊、 长安、 洛阳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军事与政治重镇。粟特人向中国传播了佛教、 景教、 祆教, 并积极参与外来宗教中国化的过程。粟特人还将中亚西域特色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国。
——摘编自《互动与交融:论粟特人融入中华的历史轨迹 》
民族交往、融合
传播宗教、音乐、舞蹈等
依据材料指出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粟特人的商业发达史也就是文化传播史
材料一: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话,对中国古代志怪、传奇文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温仿古代印度梵语体系,制定汉语三十个字母,为汉语音韵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
材料二: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带来的影响。
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中国和世界文明;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和文化大国地位;
③在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
④推动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古代农耕、游牧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启了命运共同体的征程;
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特点:
依据本课所学总结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及并谈谈你的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认识:
(1)起源早,时间长,历史悠久。
(2)线路多,覆盖面广。
(3)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汉志商道
概念: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
路线: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
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
知识拓展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名称由来
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丝路发展变化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精神文化交流
物质和技术交流
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小结
1、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D
2.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C
3.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 )
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作出决定性贡献
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
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C
4.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材料表明(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C.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
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C
5.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