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
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
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
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
(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
材料二:
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
(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B. 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C. 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
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也有所不同。
B. 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
C. 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
D. 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
3.以下文学形象,最不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狂人”特点的是(3分)
A.《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 B.《雷雨》中的繁漪
C.《窦娥冤》中的窦娥 D.《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4分)
5.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渡 江
孟 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景物描写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7. 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充分体现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等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作铺垫。
C.北渡过程中对江水的描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8. 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 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眼,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15~16题。
二月二日挑菜节①大雨不能出
[北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②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②芼: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
B.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
C.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
D.洪诗次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
16.同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流传千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他们包括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百年来,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① 的变化。乡村作为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存在样态之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日益现代化的变迁史就是中国共产党② 、奋勇前进的最好见证。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和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的乡贤在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土作家既把乡贤作为乡土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又通过乡贤形象的行为事迹展现或透视百年中国乡村③ 而又摧枯拉朽的现代化进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请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① 。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为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② ,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③ ,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
D.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赢”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请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答案)
1.B
解析: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最大成功”不等于“完全成功”,过于绝对。C.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鲁迅这样说,既表明其博采众长,又体现了自谦。D.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是对传统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写法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不能说旨在服务于作品主题。
2.C
解析:“七实三虚”的办法与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3.A
解析:A.格里高尔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人情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他的身上没有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特点。
4.
“拿来主义”是指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并使其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的理论。
(“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中”指明两则材料中“拿来主义”的讨论范畴,1分;“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有选择地借鉴、批判地吸收”指明具体做法,1分;“与本民族的时代语境相结合”指明现实目的,1分;“更好地丰富、发展文学创作,充分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指明理论的意义,1分。答案的顺序可以有不同。)
5.
①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这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这样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各处引用的鲁迅的语言是各段内容的概括,起到了显示行文脉络的作用。③多次引用鲁迅的语言,且这些语言并不处于单一意义层面,分别从博采众长、作品主题、创作途径、自我描述等角度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意蕴。④《狂人日记》和“拿来主义”分别是鲁迅的作品和主张,文中引用鲁迅的语言,让作者自己出面进行解读,这些语言具有“原典”的价值,更能揭示作品和理论的特点。
6.B
7.C
8.
①开篇鸡叫,祖逖拔剑起舞,反映他对杀敌报国的期待;②南渡时鸡叫,反映了祖逖对故土的不舍与离开故土的忧伤;③北伐渡江时鸡叫,反映了祖逖对实现北伐愿望的激奋;④宴会后的鸡叫,反映了祖逖对初战告捷的喜悦和对未来胜利的期望。
9.
①小说叙写祖逖面对国难和家仇,主动请缨北伐,收复失土,塑造了爱国者形象;②祖逖闻鸡起舞、率众南渡、中流击楫、积极北伐等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有正史的影子;③文中“民族的耻辱”“祖国”“人民军队”等词语,暗扣抗日背景,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④作者的创作观突出了爱国主题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启迪人民在民族存亡之际,团结一心,报效国家。
A
解析:原文为:“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
解析:“存”都有问候之意。
12.D
解析:D项,据文本一“独窦婴争之”,可知“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
(1)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
(“释”“益”和被动句式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
(“矫”“徇”“剖”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
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目的1分,结合原文分析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留、审理、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保护。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D
解析:D.“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庄稼丰稔的强烈渴望”曲解文意。从诗题《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可以看到这种二月二的占卜,已经超出了农业丰收的概念,是和秋天的米价联系在一起。结合全诗来看,“延颈”表现的是农民对米价的关心。以种粮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们自然希望米价高涨,但结果却是“米价平”。一旦秋收丰稔,则往往意味着“米价平”,这是农家不愿意看到的。
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②洪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了诗人悯农的情怀。
解析:张诗中,“佳节泥深人未行”写诗人因大雨不能外出,被困家中,“想见故园蔬甲好”明确提示诗人借助想象,“一畦春水辘轳声”虚写了家乡的美好景象,由此可知这里流露出思乡之情。洪诗中,诗题已经明确提示二月二日的晴雨是和谷价联系在一起的。按道理二月二,惊蛰时期,雨水越充足越好。但农民却怕听到雨声,担心到时“米价平”,反倒期待二月二日最好不下雨,以让今年收成少点,米价涨些。由此可见,南宋此时的社会经济存在问题,国家调节粮食价格的能力薄弱。由此可见,诗人流露出强烈的悯农之情。
17.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
①天翻地覆 ②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励精图治) ③波澜壮阔
19.
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者,这些人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
20.
乡贤既是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无论在中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称代词的能力。
原文中的“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
A.“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
B.“我们”实指听话的人,不包括说话的人,相当于“你们”。
C.“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作句子主语。
D.“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作句子定语,相当于“我们的”。
22.
①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
②情绪不佳的时候
③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23.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赢”字图形及对“赢”字构成的说明。材料的重点在于“五种意识或能力”-危机意识、沟通能力、时间观念、取财有道、平常心态。
要求“根据图形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必须明确回答写作任务中图形内容和寓意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也就是围绕“五种意识或能力”来写作。“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可以从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或两三个角度写作;既然有“评价”“鉴别”“取舍”的要求,还需要在与其他内容的比较中思考、行文。
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材料,扣住题中“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和自身发展这些情境来写作。“自身”指的是新时代青年,文章中应当有图形内容和寓意给自己的启示,写出自己从中得到了哪些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启发。
【推荐立意】
(1)人生要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双向沟通方能走向成功。
(3)成大事者需要时间检验和阅历积淀。
(4)成功之人,度量要大,眼界要宽,心态要好。
(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例文】 “赢”中窥道,拥抱成功
“赢”字由五个汉字组成,包含了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和能力。拆解“赢”字,在“赢”中窥探赢家之道,或许能找到成功之钥。
“亡”即“无”,代表“无我”意识,是舍小我为大我的高尚境界。常人做事,基于目的性与功利性者为多,一般都是为自己,而君子或圣人做事常怀无我之心,行利他之善。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言:“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究竟是行走在创造性利他的阳光中,还是行走在毁灭性自私的黑暗里。”
看共产党人的奋斗征程,始终以服务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没有个人私利,只有为实现人类理想的共同目标;听新时代领路人的铮铮誓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大国领袖,彰显了做大事应该具备的大格局。凡是真正的赢家,莫不怀有此种情怀担当。赢之道,在利他无我的博大胸怀。
“凡”代表平凡意识,是甘于放低姿态的人生态度。成就大事业者,往往以平凡人自居,对人对事无比谦恭。若论贡献,袁隆平解决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把功勋写在了广袤大地上,把幸福留在了无数人的饭碗里,然而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平凡的农民;若比成绩,“人民英雄”张定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他认为荣誉属于每个人,而他不过是一名坚守初心的平凡医生。
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用行动证明不凡,却始终拥有平凡者的奋斗心态。赢之道,在平凡与不凡之间的价值追求。就时代青年而言,在“无我”中实现“我”的价值,收获不凡之后坚守平凡,离成功仅剩一步之遥。
如果把以上两种意识看作成为赢家道路上的指南针,那么以“口”“月”“贝”为代表的三种能力则是前行中的干粮和水。
“口”指表达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没有哪个人能够踽踽独行,借助语言表达融入圈子,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此外,奇迹并非突然降临,必然是日积月累后的结果。
“月”就是用时间积淀而成的学识、经验,数十年如一日,筑成通往成功的高台。
最后,如果这时再有“贝”作为物质财富,予以加持,通往胜利的道路便会更加宽敞。
作为时代青年,“赢”既是个人目标,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赢”字结构中领悟发展向上之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如此,每一位青年人都可以赢,也一定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