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1 22:1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寻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历史学家斯文·贝克特在其代表作《棉花帝国》中说:“据我们目前所知,大约5000年前,在印度次大陆,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几乎就在同时代,生活在今天秘鲁海岸一带的人们,在完全不知道南亚发展的情况下,也做出了相同的尝试。几千年以后,东非的各个社会中也有了棉花的纺纱和织布技术。”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
A.多源发展 B.彼此借鉴 C.文明融合 D.差距很小
2.雅典所有公民都有资格担任法官,陪审法庭投票决定最终判决,让公民作为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
A.确保了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
B.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C.限制了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
D.保证了雅典居民拥有司法权
3.“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特性,意即封建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中,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以上材料说明欧洲中世纪
A.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 B.实现了领主统领一切
C.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D.证实了领主附庸平等
4.“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来源于西班牙国王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其中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光荣革命”的出现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确立 D.责任制内阁的建立
5.彼特拉克在诗中写道:“根之力量、草之汁液、花之美丽多彩,声、色、嗅、味在对立中组成之和谐,天下地上和大海中众多的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这主要体现的观点是
A.反对宗教信仰 B.推崇人的价值 C.主张民主政治 D.强调理性主义
6.一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推动了亚非拉多样化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影响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思潮是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科学主义 D.自由主义
7.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拾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据此可知,宗教改革( )
A.打击了上帝权威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产生了个人崇拜 D.否定了宗教神学
8.近代英国的主权,至少在19世纪民主制度完全确立之后,主权所在原则上是为“人民”。但英国政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人民通过选举选出代表、代表进入议会后,人民的作用就到此为止了。据此可知英国
A.实行分权制衡体制 B.民主范围极其狭隘
C.代议制存在着弊端 D.民众政治地位降低
9.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周一良、吴于廑认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控制传统商路。”而雷海宗则认为:“阻塞原有东方贸易路线的正是西欧人,而土耳其人想要继续维持旧商路反被西欧人所阻挠。”上述现象说明
A.历史研究过于依赖主观判断
B.周一良、吴于廑的研究比较符合事实
C.两种解释均背离了历史真实
D.历史研究须辨析史料真伪,孤证不立
10.下表是两位启蒙思想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其共同点是
伏尔泰: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在这个政府里,君主……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孟德斯鸠: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二者用否决权彼此约束,并与行政机构相互制约。
A.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倡导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猛烈抨击了教会的特权 D.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
11.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形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开辟
B.欧美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2.中世纪的基督教认为,父母首要的义务是负责任地承受他们作为家长的身份,这个义务超过其 他一切义务,而孩子具有爱慕、尊敬、感谢和服从家长的义务。由此可见,基督教强调( )
A.家庭要按照宗教规定来生活 B.家庭伦理需符合封建家长制
C.道德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义务 D.信徒必须接受基督教的教育
13.历史上的日本明治维新与美国内战对本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把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
C.统一了国内市场 D.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
14.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了敕令,规定各地的敬士在没有得到教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世俗的君主纳税。法国国王随即宣布法国境内的臣民未经自己允许,不得将金银货币等战略物资输送出国。次年,教皇不得不允许教士自行纳税,无需经过教皇同意。这反映了当时( )
A.教皇权威的沦丧 B.法国王权的强化
C.欧洲民众多元的宗教信仰 D.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
15.1323年,阿奎那被教皇封为“圣徒”。在天主教教会与欧洲世俗诸侯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阿奎那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体系精致的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据此可知神学自然法体系( )
A.有利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 B.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
C.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维护了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16.1783年,24岁的小皮特成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反映了
A.议会制度的瓦解
B.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完善
D.内阁权力无所制衡
17.价格革命促使16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B.封建领主获得暴利
C.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金银贬值,物价下跌
18.15世纪,欧洲人踏上戈雷岛(今非洲塞内加尔境内)后,一百多年里并未大兴土木,后来岛上开始密集修建集中连片的房屋,其中有妇产医院、学校、剧院和修道院等。戈雷岛的开发可能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西方的资本输出
C.黑奴贸易的兴盛 D.物质生活的变迁
19.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这些现象反映了
A.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中世纪货币地租的发展
C.农村的自然经济的瓦解 D.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
20.某部宪法规定: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有权任命所有文武官员,与参众两院“共有立法创议权”;经参议院同意后,有权解散众议院。这部宪法是( )
A.《权利法案》 B.《1787宪法》
C.《1871年宪法》 D.《1875年宪法》
21.章鱼在西方文化中有时是邪恶的代表,如图是美国漫画家乌多 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章鱼代指美国能源界最大的托拉斯标准:美孚石油,章鱼的手牢牢掌握了美国议会及民众,眼睛紧盯着左下角的白宫。该画作者旨在揭示美( )
A.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B.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C.揭露了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D.反映了美国反垄断的必要性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家电话电报公司等。这些组织的产生
①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②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③推进了大工业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 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
24.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B.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D.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5.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封臣通过耕种的方式向封君效忠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人文主义”在科学及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27.下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变动。
请回答:
(1)图1所反映的中国农村生产关系有何变化?
(2)图2所反映的这一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后果怎样?
(3)图3所纪念的事件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改革,这一次农村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主要特征和影响如何?
(4)上述问题和结论对你有什么启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大多受到战火威胁。许多民族企业家誓不以厂资敌,愿意为国民政府生产军用物资,纷纷上书要求国民政府协助安排工厂内迁。除缺乏政府充分补助外,民营工厂内迁途中经常遭到日机轰炸,损失极为惨重。担任内迁运榆工作的民生轮船公司承受巨大牺牲,出动几乎所有的船只将内迁工厂的物资运到武汉。与此同时,以兵工企业为主的国营工厂也进行了内迁。1938年后,武汉逐渐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国民政府继续协助工厂向川、滇等省内迁。截至1940年底,沿海沿江厂矿共内迁448家,复工后产品价值近1.46亿元,这一壮举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一《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内迁的相关背景并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中后期中英历史发展大势对比
对比项目 中国(清朝) 英国
君主制 1644年,明朝崇祯幸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帝,清军入关,君主制延续 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退上断头台,英吉利共和国成立;1660年,斯围亚特王朝复牛;1688年,光茕革命"发生,君主制得以延续
政治 1679年,表熙帝设立南书房处理机要事务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经济 1655年,清廷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1673年,清廷宣布新垦荒田在一定期限内免税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排挤荷兰航运业,政府持续支持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农场、牧场繁荣,资本原始积累步伐加快
思想文化 1661年,“明史案"爆发,此后一个多世纪大兴“文宇狱”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从材料中自选一个视角,以“17世纪中后期中英历史发展大势对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视角鲜明;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A
【详解】根据材料“在印度次大陆,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几乎就在同时代,生活在今天秘鲁海岸一带的人们在完全不知道南亚发展的情况下,也做出了相同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在彼此无交流的情况下都发展了相似的棉花的纺纱和织布技术,由此可知,古代文明是多源头发展的,A项正确;材料中的文明彼此没有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文明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在比较文明之间的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雅典的所有公民都有担任法官的资格,同时陪审法庭投票决定最终判决,这样使公民成为了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较好地培养了公民的法律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雅典是全体公民参政的直接民主制,不能完全保证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的限制,故C项错误;雅典是公民参政,不是居民,故D项错误。故选B。
3.C
【详解】从材料中的“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欧洲领主与附庸之间契约对双方均有约束,其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说明欧洲中世纪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正确;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实现了领主统领一切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领主附庸是不平等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期建立起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C正确;“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排除A;君主立宪制度确立时间是1689年,排除B;责任内阁制产生时间是在1721年,排除D。
5.B
【详解】材料“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表述表明作者主张自然为人服务,强调人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追求现世享受,推崇人的价值,这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主义,主张民主政治,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主义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解放与平等,所以A正确;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他们的理论体系,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这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B错误;科学主义,它是一种把自然科学技术作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相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它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标准。这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错误;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哲学,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这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
7.B
【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教堂内”可知,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A项中“打击”、D项中“否定”的说法均与题干中的信息“与上帝相逢”不符,排除AD项;题干中未提及“个人崇拜”,排除C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代议制具有一定民主性,但是代议制本质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代议制存在着弊端,C项正确;分权制衡体制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权制衡,排除A项;雅典民主政治的民主范围极其狭隘,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英国民主范围极其狭隘,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众政治地位会有一定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史学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动因的两种对立观点说明,历史研究须辨析史料真伪,孤证不立,D项正确;仅有一个历史问题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不能说明历史研究“过于依赖主观判断”,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一良、吴于廑的研究更符合事实,B项错误;在没有材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武断地将两种解释一并否定,C项错误。
10.D
【详解】伏尔泰认为英国政体能够“节制君主权力”,阻止了君主做坏事,孟德斯鸠肯定英国政体的分权与制衡,两者对英国政治制度看法的相同点在于,强调要对权力进行制约,D项正确;材料中两人均未主张“行政权高于立法权”,A项错误;两人均不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教会的特权”无关,C项错误。
11.D
【详解】工业革命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使真正的世界历史形成,故D正确;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欧美革命、启蒙运动没有直接促进世界的联系的作用,排除BC。
12.B
【详解】依据材料“中世纪的基督教认为,父母首要的义务是负责任地承受他们作为家长的身份,这个义务超过其他一切义务,而孩子具有爱慕、尊敬、感谢和服从家长的义务”,可以看出中世纪基督教强调家长和孩子的义务,家长应承受家长的身份,孩子应服从家长,体现了家庭伦理中家长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家长制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家长和孩子的义务,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信徒接受何种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是对经济产生的作用;B项不符合美国情况;D项是工业革命的作用;只有C项是共同的作用。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末,法国国王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迫使教皇让步,控制了法国的征税权,反映出当时法国王权的强化,B项正确;教皇权威的沦丧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民众信仰基督教,其宗教信仰并非多元的,排除C项;西欧国家的政教合一特征与法国国王同教皇间的斗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阿奎那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这就有利于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争夺控制权,进而促进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排除A项;神学自然法体系有利于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争夺控制权,“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学自然法体系有利于维护基督教会的统治,削弱封建主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此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可知,反映了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完善,故C项正确。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的议会, 1649 年的议会国王权利受到限制,说明当时的传统议会制度已经瓦解。A项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B; D项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应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1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价格革命促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从而获得暴利,实力上升,A项正确;价格革命促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排除B项;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是商业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戈雷岛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奴隶买卖的中心之一,所以戈雷岛的开发主要是得益于黑奴贸易的兴盛,故选C;根据“一百多年里并未大兴土木”可知新航路开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戈雷岛的开发主要是由于奴隶贸易的兴盛,而非西方资本的输出和物质生活的变迁,排除BD。
19.A
【详解】根据材料“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可知,西欧的庄园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A项正确;B项是材料现象,设问强调现象反映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的自然经济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据所学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等内容,与材料内容相符,故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其它三部法律均没这样的规定,故A、B、C项错误。
21.D
【详解】依据材料“章鱼的手牢牢掌握了美国议会及民众,眼睛紧盯着左下角的白宫”,可以看出垄断资本的发展壮大,干预政治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美国反垄断具有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制衡机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世界动荡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出现了垄断组织,它推进了大工业发展,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②③④说法正确,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不符合材料,①不符合材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材料“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权力结构制衡,故B符合题意;党派之间的矛盾难以消除,故A不符合题意;“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掌握大权,但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故C不符合题意;南北双方的矛盾难以化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B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巴黎公社无关,排除A。巴黎公社建立了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政权机关,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二者都建立了新型最高政权机关,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而不是“三权分立”,排除C。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并没有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没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排除D。
【点睛】本题熟悉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只向自己的封君效忠,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不同的封臣向自己的封君效忠,容易导致政治的分裂和国家权力的分散,C项正确;封君同时也可能是上一级封君的封臣,所以身份划分并不明显,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限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D项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6.(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影响:推动自然科学进步;推动启蒙运动开展。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文主义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第一小问“差异”,依据材料一中“向往的人性的追求……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阶级力量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角度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开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依据材料二中“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以及材料一中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内涵的信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待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情愫”等角度分析回答。
27.(1)从个体农业发展到集体农业。(或:农民所有发展到集体所有)(2分)
(2)“一大二公”。(2分)后果:不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实际水平,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2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包产到户(2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2分)
(4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2分)农村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分)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调整政策,深化改革。(2分)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图1是农民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反映的中国农村生产关系从个体农业发展到集体农业。土地改革后,农民个体经营,中国的农业也就变成了个体农业,而个体农业并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就是因为分散的个体经营使国家的工业化无从很好的发展,所以,通过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从个体农业也就发展到了集体农业。
(2)图2是人民公社成立大会。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第一个特点是规模大,第二个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当时主观的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实人民公社成立给中国带来及其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主观的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实,人民公社根本就不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实际水平,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3)图3是小岗村成立大包干纪念馆。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改革,这一次农村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主要特征就是一个“包”字,就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影响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农村的改革也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都可以作为它的影响。
(4)至于上述问题和结论对你有什么启示,可以从每一则材料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启示来。从材料一得到的启示是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从材料二得到的启示是农村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从材料三得到的启示是与时俱进,目前,中国的农村改革出现了疲软的态势,所以农村的改革一定要根据新形势调整政策,深化改革。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农村生产关系有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改革
28.(1)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民族资本家为保存和发展民族经济、爱国抗日寻求出路。(任答3点即可)积极作用:为国民政府抗战战略的实现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并促成民族工业短暂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
(2)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格局: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大多受到战火威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抗日战争的爆发、正面战场的失利、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及民族资本家为保存和发展民族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海工业内迁为国民政府抗战战略的实现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并促成民族工业短暂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
(2)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可归纳出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9.示例:
视角: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经济政策的差异。
中心: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中英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7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仍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与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相适应,但清朝统治者为防范西方殖民者,维护沿海安定,不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反而实行闭关锁国,这一消极防御政策使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以保守、落后面貌进入近代;同时期的英国,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极力发展和保护民族经济,积极推进海外贸易发展,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带动了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17世纪中后期,中英两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选择,影响了两国历史发展轨迹,反映出创新和竞争的重要性。
【详解】短文:首先,阅读表格,从中选取一个视角并明确出来,如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经济政策的差异等;然后,明确论述重点,如以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中英历史发展的影响;接下来综合相关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背景、表现和结果等方面,展开具体说明,如通过分析清代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实质等,得出消极防御政策使重农抑商得到强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以保守、落后面貌进入近代;再介绍同时期英国的经济政策和作用,比较优劣得失;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如明确17世纪中后期,中英两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选择,影响了两国历史发展轨迹,反映出创新和竞争的重要性;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视角鲜明,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