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插叙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
葛 亮
在此之前,我为了采访“同庆楼”的荣师傅,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但在三天前,荣师傅离开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啻惊雷。很快,媒体就发出了消息,说九十六年的老店同庆楼要易主了,改了个名叫“同庆茶室”。谁接了盘?就是店里原来的八个老伙计。
我心里一阵颓然。
说起来,跟这个茶楼文化的研究项目,是我一个夙愿。祖父四十年代时,曾经短居粤港,在他一篇旧文里,确切而生动地写过广式的点心,难得文字间竟有不少机趣。在我看来,面目严肃如他,定是受了许多的感染,甚以为是,方落笔成趣。其中呢,他又重点地写了同庆楼。一个谈不上是老饕的人,竟在莲蓉包上盘桓了许多笔墨,这足以让我好奇。难得的是,竟还有许多的考据。
我初来香港读书,姑祖母为我接风,便在同庆楼。那也是我第一次领略广东的“茶楼”。“饮茶”的阵仗,热闹得不像话。人头攒动,茶博士穿梭其间,眼观六路。竟好像与所有人都十二万分的熟稔。这份眼力见儿,一个熟客刚坐下来,他便拿起一个钩杆,利索索地将来客的鸟笼挂到天花板上去,下一刻便去了另张桌子收拾招呼。我当时瞠目,浑然不觉身处香港闹市,仿佛进了某个民国戏的摄影棚。小时候,与外公也去过老式茶馆。外公手里捧着那把老朱泥,一喝便是一个下午。安安静静地,喝到夕阳西下,人的胃口喝淡了,心也清淡了。这份清淡,于一个儿童却很不相宜。跟了几次,我就再不要去了。而同庆楼的满目烟火,却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过了一会儿,便见后厨摇摇晃晃地走出了一个胖大身形的人。满面红光。他很灵活地在人群中闪身而行,一路拱手,和每座的食客贺着新年。而似乎人人也都认识他。
走到我们这一桌,他喜气洋洋地说,钟太,恭喜发财。
姑祖母看看我,说,师傅,有人赞你的包点好好味呢。
荣师傅看看我,说,谁家的年轻人,好靓仔。
姑祖母说,你倒是认一认,像是谁?
荣师傅认真地看了一会,摇摇头,说,熟口面,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姑祖母说,这是我小哥的孙。
荣师傅的笑凝在脸上,似乎心思游离在回忆里,方才一惊,说道,是毛教授的后人?
姑祖母说,所以说,这舌头是跟着血脉生的。过往我们两兄妹,为了你这口莲蓉,从广州的得月阁,跟到香港同庆楼。
荣师傅哈哈大笑,笑得很开怀。
我就这么和荣师傅认识了。荣师傅是同庆楼的行政总厨,从老字号迁港。历经三朝。在店里的威望足够,对我总像是个爷爷辈的人,笑得如同他手打的莲蓉。温软厚糯。后来,发现了爷爷的这本笔记,我更觉得如冥冥中有所示。思量再三,我便申请了一个关于粤港传统文化的研究项目,打算好好地和荣师傅谈一谈。
谁知苦心孤诣,准备了两个月,待到要和荣师傅见面,却碰到了同庆楼“政变”。
我在荣师傅家里见了他。
他见了我,似乎十分高兴,拿出一整个“金枕头”,叫身边的人劈开来给我吃。
作为同庆楼的行政总厨,辛苦了几十年,荣师傅住得不算宽敞,甚至可说是简朴。四十年的老唐楼,两室一厅。年久失修,空调轰隆作响。我的目光,在窗前被经年烟火熏得发黑的神龛流连。
荣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家有房屋千栋,睡觉只得三尺。
我终于问,荣师傅,您真的不做啦?荣师傅本已黯然的目光,闪动了一下。
我说,您那打莲蓉的手艺,是撑住了同庆楼的。
荣师傅笑一笑,问,毛毛你倒说说,要打好莲蓉,至重要是哪一步?
我自以为做足功课,便说,挑出莲心?挑走了才没有苦味。
荣师傅叹口气,说,至重要的,其实是个“熬”字。
我就说说自己这颗老莲子吧。自我在得月阁,由学徒做起,如今已经七十年。这七十年,同庆楼风里浪里,多少次要关门的传闻。我呢,都当它是雨打窗,只管在后厨打我的老莲蓉。去了莲衣,少了苦头,深锅滚煮,低糖慢火。这再硬皮的湘莲子,火候到了,时辰到了,就是要熬它一个稔软没脾气。九十六年的老店啊,捱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撑过二OO三年的非典,他们说关,就关?!
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过来,说,所以这店,让那八个老伙计盘下来了。
荣师傅愣一愣,笑了,说,是特许经营权,一次过三年期租。那帮老家伙。哪来这么多钱?一月租金就是四十万啊。这不是遇上了大金主了吗?哈哈哈。
我嗫嚅了一下,荣师傅,莫不是……?
荣师傅还是笑,他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都是身外物。这同庆楼啊,熬过了所有的人,连同我这把老骨头,也熬到了今天。你说说,是不是合该和它同生共死,总得帮它熬到百岁整啊。
(有删改)
1.小说插叙了发现祖父旧文和姑祖母为初来香港读书的“我”接风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钱掌柜
贾大山
一棵古槐,树干已经空朽了,枝叶依然茂盛,葱葱茏茏像把大伞,半遮半掩着一个杂货铺———公私合营第四门市部。
这个门市部由两人经营着,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钱掌柜。钱掌柜是组长,我父亲是组员,一官一兵。
钱掌柜比我父亲大两三岁,看上去却比我父亲年轻得多,精神得多;一头黑发两只笑眼,肥头大耳满脸光气。公私合营前,他在十字街上开一小铺,名叫“荣盛源”,买卖越做越小,但他一点也不着急。黑夜上了板打,小铺里照例飞出一台戏;“我说苏三走动啊!”“苦哇!”“仓台七台仓台七台仓台七台台仓———”又是丑又是旦,又是哭又是笑,唱到精彩处,“好!”——还会爆发叫好的声音。站在门外乍一听,不知屋里有多少人,其实就他自己。
公私合营后,他仍然爱唱,门市后面的小屋里经常挂着一把京胡。一天晚上,他正唱得热闹,零售经理部的李书记来了。李书记说:“老钱,怎么啦,这么高兴?”他哈哈一笑,嘴里竟然冒出一句妙语;“有人说工商业者黑夜哭白天笑,那得看谁,李书记,我老钱可是自拉自唱着进入社会主义的!”李书记听了,十分欢喜。——他当门市组长,大概就是得益于这句妙语。
但是,他这个门市组长,很少在门市上待。他一上任就说:“老贾,我这个人太浪荡,坐不住,重活我干,责任我负,守门市靠你啦。”于是,他们这里不是组长指挥组员,而是组员指挥组长。组员说没醋了,他便拉上小车儿去拉醋;组员说没点心了,他便去拉点心——一走就是半天。有时组员也批评他两句,他总是哈哈一笑说:“我这个嘴好呱呱,熟人又多,碰见谁不得呱呱几句?”
钱掌柜平时浪荡,到了关键时候,真干。
钱掌柜犯了错误。反右派的时候,虽然没有戴上帽子,但被狠狠“挂”了一下,遭到了辩论。他的主要错误是丑化党的领导,具体言论是;“你看咱们李书记,上身长下身短,穿上什么衣服也不顺眼。”———他说是“不合体”,群众揭发是“不顺眼”,辩论了好几个回合,他才抱头痛哭,承认是“不顺眼”!
我也喜欢钱掌柜。每次看望父亲的时候,他见了我总是朝后一指,悄悄地说:“小子,到屋里等着去。”我刚走到屋里,他便跟进来了,塞给我一块槽子糕、一块“大八件”,让我“咪希咪希”。他这么做的时候,总是蹑手蹑脚,满脸贼笑,但是“贼”得可爱。
一天晚上,我问父亲什么是“咪希咪希”?父亲说那是一句日本话,就是吃的意思。我听了很惊奇:“钱大伯会说日本话?”
“他跟一个日本人学了两句。”父亲说,日本人占领县城时,钱掌柜因为贩卖了两箱火柴,被抓到贾村据点,那是杀头的罪过。受审时,他见日本人屋里也挂着一把京胡,便说;“你们让我唱一段儿,再杀行不行?”日本人竟然答应了。他一拉一唱,日本人大喜,不但没杀他,还请他吃了一顿饭,跟他交了朋友。“哎呀,那不变成汉奸了吗?”我问。
“别瞎说,不是汉奸。”父亲板起脸儿说,钱掌柜不但不是汉奸,他还忍着羞辱,保护过一群中国孩子。有一天,那个日本人来到“荣盛源”,让他拉胡琴。一群孩子看见了。冲着日本人骂:“×你娘!”日本人不懂这句话,便问钱掌柜,那是什么意思? 钱掌柜告诉他,那是祝你长寿。后来,那个日本人见了钱掌柜,总要彬彬有礼地说一声:“钱先生,×你娘。”钱掌柜只好点头微笑:“谢谢,谢谢。”
最后一次见到钱掌柜,是在那个饥饿的冬天。那是一个下雪天,我路过四门市,看见钱掌柜在柜台后面坐着。他看见我,笑着向我招了招手,我走到柜台前面,他把嘴一伸,小声说:“小子,怪饥不?”“不饥。”我说。
“不饥是假的。”他看了看点心匣子,两个手指一撇,比了个“八”字,“八块钱一斤了,不能‘咪希’了。”
想起当年情景,我不禁笑了;“钱大伯,如今还唱戏吗?”“唱,就是进步不大。”
一片哀哀的哭声,簇拥着一辆马车过来了,马车上拉着一口棺材。马车前面,一个孩子身穿重孝,扛着一个白幡,马车后面跟着死者的亲属。钱掌柜好像看清了什么,从点心匣里抓了两块饼干,傻了似的走到街门口上,肃然而立。一片纸钱飘飘摇摇落在他的肩上,他都没有察觉。
送葬的队伍过去了,我问:“钱大伯,谁死了?”
他呆呆望着飘走的白幡。白幡看不见了,他才轻轻叫了一声“老李”,把两块饼干扔到街心里去……
“哪个老李?”我问。“我们李书记……”
“他?”我也一惊,“那年整你,不就是他吗?”
他摇摇头,不让我再说下去。他说老李人不错,大家浮肿了,他也浮肿了;病重的时候,天天还到食堂打饭吃,买个馒头,照样拿细粮票………他拍拍身上的雪花,擦擦眼泪,又到柜台后面坐着去了。
后来我下乡了,再也没有见过钱掌柜。我只听说,在那动乱的时候,他挨了两年批斗,最后死在一个学习班里,罪名是“日本特务”。后来平反,又说他不是“日本特务”了。
2.文中插叙钱掌柜与日本人周旋的段落,有何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宗,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接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来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砰的一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父母不听胡安解释,一顿惩罚后,他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选自《译林》,有删改)
3.文中插入了“三颗菜豆”的童话以及胡安平时在学校的表现,这一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
①补充说明祖父与同庆楼的渊源和我与荣师傅相识的经历,交代我采访荣师傅的原因;②写出了同庆楼老字号的历史悠久和茶点很受欢迎;③写出了荣师傅热情随和、手艺高超的特点:④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行文富于变化。
2.①交代了钱掌柜会说日本话的缘由;
②为下文钱掌柜被打成“日本特务”埋下伏笔;
③表现钱掌柜乐观圆滑、机智灵活的性格特点;④通过描摹钱掌柜的窘态,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①丰富文章内容,更增添了文章的魔幻性。②舒缓了文章的情节进程,使小说跌宕起伏。③突出了胡安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具普遍性。④将成人对想象力的态度与孩童进行对比,凸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