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中考模拟测试卷1 含解析(满分160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科学中考模拟测试卷1 含解析(满分160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1 10: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科学中考模拟测试卷1
考生须知:
1.全卷共四大题,35 小题,满分为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全卷分为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卷Ⅰ的答案必须用2B 铅笔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 Na—23
5.本卷计算中 g 取 10 牛/千克。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题;共45分)
1.(2023七上·余姚期末)小科用示数在刻度线以下的体温计依次给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体温,记录数据分别为:36.8C、36.8C和37.2℃。过后发现全程忘记甩体温计,于是想甩过后全部重测,老师说,你只需再重测一个同学的体温即可。小科应去测谁的体温呢?(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甲、乙同学中任何一个
2.(2023七上·温州期末)使用目镜为10×,物镜为4×光学显微镜观察图形,视野如图。若将物镜也换为10×,则视野中的图像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3.(2023七上·金华期末)2022年8月2日佩洛西窜访台湾,中方对此强烈谴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岛周边海空域开展一系列联合海空演训,如图能准确表示出北纬28度、东经122度海域的是(  )
A. B.
C. D.
4.(2023七上·长兴期末)小科有下列四次测量:
①用受潮的木尺测量七年级上科学书的长度;
②用量筒测量溶液体积时仰视读数;
③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时过于疏松;
④用已调平衡的托盘天平称量食盐质量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就读数。
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5.(2021七上·温州月考)小明对三烊湿地公园内的气温和水温进行了观测,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可判断(  )
A.实线代表水温,虛线代表气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B.实线代表水温,成线代表气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小
C.实线代表气温,虚线代表水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D.实线代表气盘,虚线代表水温,因为水的比热较小
6.如图是根据“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该实验所要验证的假设是(  )
A.在寒冷条件下种子的萌发 B.种子的萌发速率受温度影响
C.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不同 D.在较高温度下种子更容易萌发
7.如图所示,虚线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由发光点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可知(  )
A.图甲为凹透镜,图乙为凸透镜 B.图甲、乙都为凸透镜
C.图甲为凸透镜,图乙为凹透镜 D.图甲、乙都为凹透镜
8.春季来临,各学校都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如图所示为体育馆旁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其中乙队取胜,甲、乙两队的拉力(  )
A.两队拉力一样大 B.甲队拉力大
C.乙队拉力大 D.无法判断
9.(2021七下·柯桥期末)读北半球日照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在晨线上
B.这一天柯桥地区昼夜等长
C.当天正午,位于D 地的旗杆杆影长度为0
D.B点所在为夜半球,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
10.(2022八上·温州月考)小柯利用粗盐精制食盐,按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操作,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
A.取粗盐 B.溶解
C.过滤 D.蒸发结晶
11.(2023八上·温州期末)如图①和②是战国时期的青铜汲酒器取酒要经历的过程,要完成这两个过程,手指的操作分别是(  )
A.①摁住方孔②摁住方孔 B.①摁住方孔②松开方孔
C.①松开方孔②摁住方孔 D.①松开方孔②松开方孔
12.(2023八上·长兴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动感单车扶手的示意图,显示屏能显示有关骑行数据。正常骑行中,只有按压显示屏的“开始”按钮(相当于开关S1闭合),且将双手握住“手握感应片”(相当于开关S2闭合)时,显示屏才能接通电源,显示骑行数据。下列符合要求的模拟电路是(  )
A. B.
C. D.
13.如图所示,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溶液变蓝
⑤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14.生物圈的水循环离不开植物的蒸腾作用。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表皮的气孔完成
B.炎热的夏天,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C.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分和无机盐由根部运到茎、叶等部位
D.蒸腾作用散失了大量的水分,这对植物的生长是不利的
15.(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天宫课堂中,宇航员通过实验呈现了“奥运五环”,实验中使用了指示剂一一溴百里酚蓝,溴百里酚蓝溶液在不同环境中的显色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溶液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变为蓝色的是(  )
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
颜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A.氯化钡溶液 B.硫酸溶液
C.氢氧化钾溶液 D.硫酸钠溶液
二、填空题(22-25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10题,共37分)
16. (2023七上·绍兴期末)已知A、B两种液体的m-V图像如图甲所示。现将等质量的A、B两种液体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容器中,A液体倒入后的液面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1)请在图乙中画出B液体倒入容器后的可能液面。
(2)将A、B两杯液体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两杯液体都逐渐蒸发,那么,完全蒸发完所需的时间较短的是   (填“A液体”、“B液体”或“信息不够,无法确定”)。
17.(2021七下·丽水期末)为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科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小科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2)如图乙,小科用锤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也会被弹开,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18.(2023八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将同一枚鸡蛋先后放在含食盐量不同的溶液中,出现三种不同的浮沉状态,等鸡蛋静止后,三种液体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A、FB、Fc的大小关系为   ;B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   C中液体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9.(2023八上·义乌期末)1654年,马德堡市长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1)实验中,他们把两个铜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再把水全部抽出,周围的    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2)如图,某校同学用底面积为500cm2的平底压力锅代替铜半球模拟上述实验,在山底比在山顶拉开锅的最小拉力要   (假设山底与山顶气温相同)。
20.(2022七下·定海期末)在人类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提出过相应的认识,如表所示。
序号 科学家 提出的认识
1 牛顿 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
2 伽利略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
3 亚里士多德 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
(1)请对三位科学家提出认识,按历史时间的先同排序   (填序号)
(2)伽利略是通过理想实验提出观点。伽利略的设想是:如图所示,小球从第一个斜面 上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 的等高处。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
A.小球的质量足够大 B.小球的速度足够大
C.斜面绝对光滑 D.斜面的倾角a足够大
21.(2023九上·余姚期末)小明给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四种物质制作了一个二歧分类检索表如表:
1a能与铁反应.................... 2
1b不能与铁反应......................3
2a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
2b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B
3a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C
3b滴加酚酞试剂,溶液不变色.............D
(1)C的俗称是   。
(2)写出D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
22.(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的科学著作,书中记载着大量的古代机械或工具。
(1)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用来取水的机械,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将水的   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
(2)如图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立刻燃烧起来。其原理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使筒内空气内能   ,温度升高,达到艾绒的着火点。
23.(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利用橡皮管、漏斗、相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水和注射器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回答问题:
(1)“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   ,③模拟   。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   (写出1种)。
(3)小欢对小乐制作的“肾单位模型”提出了改进建议:使用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并在①处戳出若干小孔且能让较小的塑料颗粒通过,小欢改进的优点是_________
   。
24.(2020九下·宁波月考)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25.(2021八上·绍兴期末)如图所示,当开关S1闭合、 S2断开时, 电压表示数为 2.5 V;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 电压表示数为6V;则灯L1两端的电压为   V,灯L2两端的电压为   V,电源电压为   V。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2分)
26.(6分)(2022七下·嵊州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莹所在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 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1)小莹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 1、2、3 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器材调整正常后,若不计薄平板玻璃的厚度,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 10 cm时,则蜡烛B与蜡烛A 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如图所示,小莹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关系,此时 最好选用   (填字母)。
27.(6分)(2020七下·诸暨期末)据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某专业研究小组对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实验器材:1cm厚的石膏板若干,质量为50g的鸡蛋数枚。
实验过程:无风环境下,将鸡蛋从楼上静止释放,砸中铺在草坪上的石膏板,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楼层 实验现象
1 15 鸡蛋破碎,石膏板凹陷且出现一圈圈螺旋状的裂纹
2 25 鸡蛋破碎,石膏板被砸中的地方出现小坑且破裂
3 25 鸡蛋破碎发出巨响,石膏板被击穿
(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   反映出来。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   有关。
(3)实验后,小科对高空落下的雨滴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感到好奇。他通过在阅资料知道:雨滴从高空落下的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滴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达到最大速度后,雨滴匀速落向地面,此时雨滴自身的重力   受到的空气阻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8.(8分)(2022八上·舟山月考)小乐利用如图所示实物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大小的关系”。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压恒为6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的四个定值电阻、规格分别为“2A 10Ω”、“1A 20Ω”和“1A 50Ω”的滑动变阻器、开关和导线若干。
  1 2 3 4
电阻/Ω 5 10 15 20
电流/A 0.40 0.20 0.13 0.10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一中电路连接完整(直接画在答卷上);
(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有示数且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小乐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V,记下此时电流值。接着断开开关,把R更换为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后,接着应进行的操作是   ,并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4)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则小乐所选用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   。
29.(6分)(2022九上·鄞州期中)结合所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A能观察到蜡烛由下而上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B中,分别对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装置及物质的总质量进行称量,其实验目的是   。
(3)实验C中,对比铁钉表面的不同现象,可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
30.(6分)(2023九上·余姚期末)甲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较强的腐蚀性。小科想知道甲酸是否具有酸性,做了如下探究:
(1)他作出的猜想是“甲酸具有酸性”。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实验设计能够检验这一猜想?请用图中字母表示   。
(2)若小科的猜想是正确的,则甲酸就会像盐酸那样,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   气体。
(3)甲酸(HCOOH)是有机物,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水分子中氢原子、氧原子个数比“脱出”生成水;这就是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室里将甲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进行反应,该反应中甲酸脱水后会生成气体   。
四、解答题(共5题;共46分)
31.(2021七下·杭州期中)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按要求画出光路图,并标出焦点   。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32.(15分)某校学生家长开车从郊外到市区,车和人的总质量为2500 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0.1 m2(g取10 N/kg)。求:
(1)(5分)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5分)汽车进人某国道,如图为此国道某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传感器。在汽车以某一速度v远离测速仪62 m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后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0.4 s。已知此路段限速为80 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试计算并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3)(5分)为了防止紧急刹车造成驾驶员和副驾驶人员的伤害,请你提醒他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33.(14分)(2023九上·舟山开学考)小明从废弃的空气炸锅上拆下一个加热部件(如图甲),该部件由阻值不变的两根电阻丝R1、R2构成,小明设计了图乙的电路对该部件进行检测,其中R0=22欧,M、N为接线柱。
(1)电阻丝加热时,电能转化为   能。
(2)用导线把M和N连接,只闭合开关S1,电流表示数为1A,则电源电压为   V。
(3)(5分)把M接A,N接B,只闭合开关S1,电流表示数为0.5安,求 R1的阻值。
(4)(5分)用导线把B和C连接,然后将M接A,N接B,闭合开关S1和S2,电流表示数为1.5安;检测结束后,小明利用该部件重新组装一个加热器,求新加热器接入220V电路中能达到的最大功率。
34.(8分)(2023九上·温州期末)小明查阅资料发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一些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组成的混合物。氧化亚铜也呈红色,从颜色上与金属铜难以辨别,但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硫酸铜和水。
小明对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克的氧化铜,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并检测固体中氧化亚铜的质量。
如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加入稀硫酸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加热氧化铜前,需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图甲中通入氢气的导管末端应位于试管   (选填“①”、“②”或“③”)处。
(3)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的质量(m),结果如图乙所示。为确保反应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尽可能少,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
小明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提出如下假设:经历2CuO+H2 Cu2O+H2O,H2+Cu2O2Cu+H2O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试根据图乙所示的数据分析,假设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5.(5分)(2021九上·衢州期末)英国物理学家斯特林于 1816 年发明了“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汽缸内工作介质 易汽化、易液化,该介质经过吸热膨胀、冷却压缩的循环过程输出动力,因此又被称为 热气机。某工程师按照“斯特林发动机”原理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模型机,工作过程中 飞轮持续旋转如图乙。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飞轮能持续转动的工作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1.B
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判断。
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则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通过这个位置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不变,要么升高,而只有升高时读数才是准确的。
根据题意可知,在测量甲的体温前,示数在刻度线以下,而测量甲的体温后为36.8℃,即此时示数增大了,那么甲的体温准确。
测量乙的体温后,示数保持不变,则乙的体温可能低于36.8℃,也可能等于36.8℃,即乙的不准确;
测量丙的体温为37.2℃,示数升高了,那么丙的体温准确。
比较可知,只需再次测量乙的体温即可。
故选B。
2.B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所以从原来的放大40倍到现在放大100倍,所以视野中的图是B.
故答案为:B.
3.A
在东经范围内,越往东,经度越大;在西经范围内,越往西经度越大;越往南纬度越大是南纬,越往北纬度越大是北纬;
A. 能准确表示出北纬28度、东经122度海域 ,正确;
B. 经度表示正确,纬度表示的是南纬,错误;
C.纬度表示北纬正确,经度表示的是西经,错误;
D.经度表示的是西经,纬度表示的是南纬,错误;
故答案为:A.
4.C
根据对长度、体积和质量测量的过程分析判断。
①用受潮的木尺测量七年级上科学书的长度,此时木尺膨胀,则长度单位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此时测量结果会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用量筒测量溶液体积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故②符合题意;
③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时过于疏松,则测出的是铜丝和空隙之和,即测量值偏大,故③不合题意;
④用已调平衡的托盘天平称量食盐质量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就读数,则右盘偏重,导致天平平衡时放入砝码的质量偏小,即测量结果偏小,故④符合题意。
那么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
故选C。
5.C
比热容是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质提高温度所需热量的能力,而不是吸收或者散热能力。它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
空气的比热容为1.0×103J/(kg.℃)。
湿地公园的水和空气在同样吸放热条件下,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所以温度变化较小的虚线是水温的图线,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考查学生根据曲线图分析结果的能力;
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种子的萌发速率受温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B.
7.C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甲: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向主光轴方向偏折,即使光线会聚,则为凸透镜;
乙: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即使光线发散,则为凹透镜。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A
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分析判断。
在进行拔河比赛时,甲对乙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为相互作用力,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B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A、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方向,A点在昏线上,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这一天柯桥地区昼夜等长,B符合题意;
C、当天正午,位于D 地的旗杆杆影长度并不等于0,C不符合题意;
D、B点所在为夜半球,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导致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C
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A.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过滤操作中,溶液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蒸发结晶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受热不均匀引起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1.B
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判断。
①中,摁住方孔,将汲酒器从酒中取出时,外界大气压强大于酒精产生的压强,则可以托住酒精不会流出。当汲酒器到达碗上方时,松开方孔,此时酒精液面上作用上大气压强,此时酒精产生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因此酒精会流出到碗中。
故选B。
12.A
用电器相互影响为串联,不相互影响为并联,据此分析两个开关的串并联关系即可。
根据题意可知,只有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显示屏才能启动,而只有一个开关闭合时显示屏不能启动,那么两个开关相互影响,应该为串联,再与显示屏串联,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3.A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根据图片可知,二氧化碳气体逐渐溶解在水中,从而使试管内气压减小,于是试管内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故①②正确,而③④⑤错误。
故选A。
14.D
本题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意义,对植物而言蒸腾作用可以降低体表的问题,也可以促进根对土壤中水分吸收,产生蒸腾拉力等。分析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A、植物的蒸腾作用将吸收的水分99%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汇总,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完成,A正确;
B、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同时将热量带走,减少植物的表面的温度,B正确;
C、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进一步运输无机盐到茎叶等部位,C正确;
D、蒸腾作用完成了水分的吸收,散失,散热等,对植物和环境而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等,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作用,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C
根据表格分析溴百里酚蓝溶液变色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判断。
根据表格可知,溴百里酚蓝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蓝色。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硫酸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选C。
16.(1)
(2)信息不够,无法确定
(1)根据公式m=ρV比较两种液体体积的大小即可;
(2)根据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判断。
(1)如下图所示:
当质量相等时,B的体积小于A的体积。根据V=Sh可知,B液面的高度小于A液面的高度,如下图所示:

(2)同种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有关。不同的液体性质不同,则蒸发的快慢也可能不同,因此:完全蒸发完所需的时间较短的是:信息不够,无法确定。
17.(1)振动
(2)空气
(1)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出来。而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据此分析解答;
(2)右边的音叉被敲击后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达左边的音叉时被吸收能量,因此左边的音叉会振动发声,将乒乓球弹开,据此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1)如图甲,小科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如图乙,小科用锤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乒乓球也会被弹开,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8.FA(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则溶液的密度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鸡蛋在A中下沉,则浮力FA(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鸡蛋在B中悬浮,则B液体密度等于鸡蛋密度;鸡蛋在C中漂浮,则C液体密度大于鸡蛋密度。比较可知,B液体密度小于C液体密度,那么B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C的溶质质量分数。
19.(1)大气压
(2)大
(1)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解答;
(2)首先根据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气压的变化,再根据F=pS分析铜半球受到大气压力的变化。
(1)实验中,他们把两个铜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再把水全部抽出,周围的大气压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2)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山底的气压大于山顶的气压。根据F=pS可知,相同的铜半球受到的大气压力会增大。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山底比在山顶拉开铜半球的最小拉力要大。
20.(1)321
(2)C
(1)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解答;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1)三位科学家的顺序:
3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运动;
2伽利略认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1牛顿认为,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即正确顺序为 321 。
(2)根据图片可知,小球A从左边最高点到达右边最高点时,如果两个最高点等高,那么它们的机械能相等,即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没有机械能的损失,因此斜面应该绝对光滑,故选C。
21.(1)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
(2)作调味品(合理即可)
(1)根据描述确定物质种类即可;
(2)根据描述确定D的名称,根据它的性质说明它的用途。
(1)根据描述可知,C滴加酚酞试液不变成红色,则它呈碱性,应该为氢氧化钠,俗称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
(2)根据描述可知,A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那么A为硫酸,B为稀盐酸。D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则D只能呈中性,即为氯化钠,用途为调味品。
22.(1)动
(2)做功;增大
(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①做功,本质为能量的转化;②热传递,本质为能量的转移。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1)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用来取水的机械,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将水的动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
(2)图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图。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立刻燃烧起来。其原理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使筒内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艾绒的着火点。
23.(1)肾小球;肾小管
(2)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过滤掉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
(1)肾单位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所以“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肾小球,③模拟肾小管;
(2)肾小球的滤过以后,血液进入肾小囊,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过滤掉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所以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则其模拟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小欢的改进点是使用了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好处是:这样可以用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故答案为:(1)肾小球,肾小管(2)血细胞(3) 较小的颗粒模拟尿素等物质能被肾小球滤过,较大的颗粒模拟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更好地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4.(1)4;海藻→(低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2)自动调节
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1)由图1分析可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为:①海藻→小型鱼类→大黄鱼;②海藻→虾类→大黄鱼;③海藻→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黄鱼;④海藻→底栖动物→虾类→大黄鱼。
(2)由图2分析可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狼类,鹿的数量因为缺少捕食者而急剧增加。因为鹿的数量增加导致植被被大量的破环,从而导致鹿的数量因缺少食物而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4、海藻→(低栖动物→)虾类→大黄鱼;(2)自动调节
25.2.5;3.5;6
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L1、L2串联,电压表测L1两端的电压,据此可知灯L1两端的电压;当S1断开、S2闭合时,L1、L2仍然串联,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可求L2两端的电压。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L1、L2串联,电压表测L1两端的电压,
则L1两端的电压为U1=2.5V。
当S1断开、S2闭合时,L1、L2仍然串联,电压表测电源电压U=6V,
则电源电压为6V;
因串联电路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所以L2两端的电压为:U2=U-U1=6V-2.5V=3.5V。
26.(1)3
(2)20
(3)A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计算;
(3)根据各个字母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图如下:
则: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当蜡烛A距平板玻璃 10 cm时,根据“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此时蜡烛B(蜡烛A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10cm+10cm=20cm。
(3)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其实就是物体和像左右颠倒,因此选择的物体不能是左右对称的。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字母C满足要求,故选A。
27.(1)石膏板的形变程度
(2)高度
(3)等于
(1)鸡蛋的破坏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石膏板的破坏程度来反应,即石膏板的形变程度越大,破坏力越大;
(2)根据表格,确定物体下落时的破坏力与高度的关系;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判断。
(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石膏板的形变程度反映出来。
(2)根据表格可知,楼层越高,石膏板形变程度越大,那么鸡蛋的破坏力越大,因此得到: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高度有关。
(3)当雨滴匀速下落时,它处于平衡状态,即雨滴自身的重力与空气阻力相互平衡,那么二者相等。
28.(1)
(2)灯泡断路
(3)滑片应向左端移动
(4)1A 50Ω
(1)根据滑动变阻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解答;
(2)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如果灯泡所在的位置发生断路,那么电压表就会串联在电路中。由于它的内阻很大,因此通过电路的电流很小,因此电流表的示数几乎为零。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因此电压表几乎分得全部电压,即它的示数比较大。
(3)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分析更换后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再根据U总=U+U变分析变阻器的电压变化,最后再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弄清滑片移动的方向。
(4)在探究过程中,要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不变,那么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也保持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计算出阻值为20Ω时变阻器的阻值即可。
(1)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除了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外,其它的都是串联。根据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可知,只需将变阻器左上角的接线柱与定值电阻的右端相接,再将定值电阻的左端与电流表的“-”接线柱相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2) 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有示数且不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灯泡断路;
(3)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当更换为10Ω的电阻后,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而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会减小。如果要使电压表恢复原来的示数,那么变阻器的电压要增大。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知,此时变阻器的阻值要增大,即滑片应该向左移动。
(4)根据表格可知,电压表的示数要保持:U=IR=0.4A×5Ω=2V;
则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U变=U总-U=6V-2V=4V;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即:;

解得:R变=40Ω;
故选“1A 50Ω”的变阻器。
29.(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
(1)根据二氧化碳密度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2)根据测反应前后质量是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3)根据各实验中条件进行对比得出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作用分析。
(1)向有上下两层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观察到蜡烛由下而上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2) 实验B中,分别对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装置及物质的总质量进行称量,是为了比较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实验目的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第一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个试管中因不接触氧气不生锈,第三个试管中因不接触水不生锈,由此证明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
故答案为:(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
30.(1)C
(2)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
(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
(2)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新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3)根据甲酸的化学式分析解答。
(1)甲酸中滴加蒸馏水,或者滴加氯化钠溶液后,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而滴加石蕊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甲酸呈酸性,故选C。
(2)若小科的猜想是正确的,则甲酸就会像盐酸那样,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根据甲酸的化学式HCOOH和质量守恒定律得到:HCOOH=H2O+CO,因此甲酸脱水后生成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31.;f-L
根据凸、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和光的反射定律分析解答。
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
②这两条折射光线对于凸透镜来说是入射光线,且凸透镜左侧的焦点与凹透镜左侧的虚焦点重合。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③这两条折射光线对于平面镜来说为入射光线,它们都与平面镜垂直。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沿原路径返回,如下图所示: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距离为L,而凸透镜的焦距为f,那么凹透镜的焦距f'=f-L。
32.(1)解:汽车对地面的压力F=G=mg=2500kg×10N/kg=25000N;
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
(2)解:根据v= ,得超声波在t= ×0.4 s=0.2 s内通过的距离s=vt=340 m/s×0.2 s=68 m,汽车0.2 s内通过的距离s汽车=68 m-62 m=6 m,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汽车= =30m/s=108km/h,因为108 km/h>80 km/h,所以汽车在此路段超速。
(3)解:系好安全带。人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当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运动,所以系好安全带可以避免由于惯性给人带来伤害。
(1)首先根据F=G=mg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公式 计算车对地面的压强。
(2)超声波追上汽车时的时间等于测速仪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的时间的一半,据此根据s=vt计算出超声波经过的距离,减去原来相距的64m就是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最后根据 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并与限速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惯性的知识和安全带的作用分析解答。
33.(1)内
(2)22
(3)
(4)用导线把B和C连接,然后将M接A,N接B,闭合开关S1和 S2,R1与R2并联,R0被短接,电流表测干路的电流:R1与R2并联的电阻:
当用该部件组装加热器接入家庭电路,根据 可知,部件的接入电阻最小时,加热器的功率最大;所以R1与R2并联接入时,加热器最大加热功率:
即:
(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2)用导线把M和N连接,只闭合开关S1,电路中只有电阻R0,此时它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根据U总=U0=R0I0计算即可。
(3)把M接A,N接B,只闭合开关S1,此时R0与R1串联。首先根据公式 计算出此时的总电阻,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计算出R1的阻值。
(4)用导线把B和C连接,然后将M接A,N接B,闭合开关S1和S2,此时只有这个装置在工作,可根据公式 计算出这个装置的电阻,再根据公式 计算接入220V时最大加热功率即可。
(1)电阻丝加热时,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用导线把M和N连接,只闭合开关S1,电路中只有电阻R0,此时它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此时电源电压为:U总=U0=R0I0=1A×22Ω=22V。
34.(1)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2)①
(3)反应时间越长,生成氧化亚铜质量越小,为确保反应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尽可能少,可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延长还原时间
(4)假设不合理;是因为由两个反应可知,生成1个氧化亚铜“分子”消耗1个氢分子,反应1个氧化亚铜“分子”消耗1个氢分子,如果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则几乎不能生成氧化亚铜
(1)根据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硫酸铜和水分析;
(2)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分析;
(3)根据图像确定产生氧化亚铜的质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分析;
(4)根据所给方程式中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与氢反应的量分析。
(1)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硫酸铜和水,所以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加入稀硫酸可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2)为使药品充分接触,氢气导管应伸入到氧化铜药品上方,即① 处;
(3)由图像可知,产生氧化亚铜的质量从5分钏后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小,所以要想确保反应所得固体中氧化亚铜质量尽可能少,可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延长还原时间;
(4)由两个反应可知,生成1个氧化亚铜“分子”消耗1个氢分子,反应1个氧化亚铜“分子”消耗1个氢分子,如果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则几乎不能生成氧化亚铜;
故答案为:(1)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2) ① ;(3)尽量延长还原时间;(4)假设不合理;是因为由两个反应可知,生成1个氧化亚铜“分子”消耗1个氢分子,反应1个氧化亚铜“分子”消耗1个氢分子,如果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则几乎不能生成氧化亚铜 。
35.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汽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汽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汽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汽缸,如此反复。
①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物质吸收热量后汽化,变成气体后体积增大,压强增大;物质放出热量后液化,变成液体后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③分析活塞的运行方向,从而明确飞轮转动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