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课时导学案
年级 一年级下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时 1-2 设计者
学习任务 一起过节 (《端午粽》+园地“和大人一起读”)
学习目标 1.认识“端、粽”等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谈话导入: 学生对熟悉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分享交流 图片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人们一起包粽子、赛龙舟,导入课题《端午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活动一: 传统故事我来听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讲述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人们都做了哪些事情? 走进故事,教师范读课文,出示要求。 借助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词语“端午节”“粽子”“糯米”“纪念”等词语。 用心听故事 标出自然段 圈画生字词 指名让学生读,并纠正读音,同桌互读,并分享自己识字的方法。 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听故事,并能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引导学生边听边圈生字,并采用玩游戏的方法读生词,十分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
学习活动二:课文故事我来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初读感知 1.出示自由朗读要求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粽子是什么样子和味道的? 检查反馈 理解词语读句子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纪念等词语的意思 借助图片介绍粽子、箬竹叶、糯米、枣等词语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裹着、纪念等词的意思 练读长句子,指导学生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并读给同桌听 (一)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自评。 2.学生回答怎样知道粽子的样子和味道的? (二)理解词语 1.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的意思 3.注意读好长句子,并多读两遍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朗读、合作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随文识字,体会汉字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活动三:诵读故事,品味内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一)小组合作 1.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2.朗读交流: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怎么样? 3.借助图片填空总结: 粽子是用( )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 )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4.指导读第3自然段,读好长句子 朗读交流: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她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 5.引导学生情景表达 :把粽子分给邻居的时候,你和邻居会怎么说?怎样向邻居介绍外婆包的粽子呢? 6.学习第4自然段 (1)回顾端午节的由来 (2)引导学生交流为何要吃粽子? (3)指导学生运用“了解、传说、纪念”等词语说一说 (二)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当我们吃美味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一)小组合作 1.自读第2自然段,学生画出描写粽子样子和味道的句子。 2.合作交流: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3.词语填空,巩固课文内容,并体会叠词的妙处 4.合作交流:(1)借助图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的种类并圈出来 (2)教师范读,指生朗读 5.学生自由表达 (二)情感升华 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重教授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并联系图画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美词佳句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
学习活动四:故事积累,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标准)
语文园地——和大人一起读 绕口令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边读边想象有趣的情景,了解口令内容,有节奏的朗读 师生合作轮读,边拍手边诵读,先慢读后快读 1.朗读绕口令 2.听老师读 3.想象画面内容 读准字音:妞、牛、扭、拗 4.师生合作朗读,让阅读变的更有趣。 通过阅读有节奏的绕口令,让学生体会这种趣味,从而喜欢朗读
板书设计 9端午粽 材料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味道 清香、又黏又甜 花样 多 意义 纪念屈原
教后反思 一进入课堂,我就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品鉴”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学习,使识字教学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