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中考模拟测试卷8 含解析(满分180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科学中考模拟测试卷8 含解析(满分180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1 11: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科学中考模拟测试卷8(满分180分)
考生须知:
1.全卷共四大题,35 小题,满分为 18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2.全卷分为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卷Ⅰ的答案必须用2B 铅笔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 Na—23
5.本卷计算中 g 取 10 牛/千克。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题;共45分)
1. 在温度是20℃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当水银面经过“20”到“100”之间的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示数表示(  )
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D.什么也不能表示
2. 如图是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团队研发的名为“绝影”的四足机器狗,它能稳健地爬陡坡。它的出现,让我国四足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够新陈代谢
C.能够生长发育 D.能繁殖后代
3.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若某科学探险队在该山区考查时需要露营,从避免突发山洪的角度考虑,最不适宜宿营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4.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从图中可知,水的温度从8 ℃降到2 ℃的过程中,其密度变化是(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一直变大 D.保持不变
5. 如图是番薯发芽、生出茎和叶的状况,把出芽的番薯切成小块植入土中即可长成新番薯植株,以下生物的繁殖方式与番薯最接近的是(  )
A.水螅长出芽体进行生殖 B.将柳枝扦插进行繁殖
C.用已萌发出茎和叶的菜豆繁殖 D.用花生的种子来繁殖
6.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
7. 甲、乙两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s-t)图像如图所示。在 t=5秒时两线相交。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 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大于乙
C.6秒时,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
D.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8.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9. 炉甘石洗剂是一种常用于急性瘙痒皮肤病的药剂,如图所示,有固体颗粒沉在底部,使用时需摇匀,取适量涂于患处,它属于(  )
A.悬浊液 B.溶液 C.乳浊液 D.纯净物
10. 下列关于对流层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流层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升高
②不同地表的对流层高度是一样的
③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空气有强烈的水平运动
④对流层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⑤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1. 下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与生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12.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其电阻为R。将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则其电阻变为(  )
A.0.5R B.R C.2R D.4R
13.直流电动机模型如图所示。小科同学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实验中,接上蓄电池,发现电动机不转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他忘了将磁铁装上
B.换向器未装好,发现电刷没有接触换向片
C.线圈静止在平衡位置
D.蓄电池接反了
14. 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发生火灾时,只能用CO2灭火
C.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15.科学家用隔水材料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施用一种特制的含同位素标记的钾肥,数小时后测得这种有标记的钾元素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这个实验说明(  )
A.植物能吸收和运输有机物
B.木质部中存在输导无机盐的结构
C.输导无机盐的结构在韧皮部
D.木质部能产生无机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题;共56分)
16.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则此时天平    (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测量后,取下烧杯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偏左,则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是   ,测得的冰块质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与真实值一致”)。
17.小科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每隔30 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据此作出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   (填“会”或“不会”)汽化。
18.新昌芋饺是浙江省新昌县著名的传统小吃,已入选“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
(1)如图乙,在制作芋饺过程中,全是用手捏成三角形的,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芋饺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这些感觉形成于   。
19.降落伞俗称保险伞,是一种使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航空工具。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沿竖直方向降落,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最后安全着地。已知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为700牛,跳伞过程中下降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2)当t=30秒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   (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
(3)图乙是跳伞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情景及受力示意图,其中①与图甲曲线中   (用字母表示)阶段对应。
20.某学校项目小组同学进行了从海水中制取精盐的实践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海水晒盐。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已知曝晒过程中,海水中食盐的溶质质量分数A%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可知从   点开始析出粗盐。 (填字母)
(2)溶解过滤。将粗盐溶解,并用漏斗和滤纸搭建的装置去除其中的泥沙。正确过滤后,展开滤纸,若灰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 。(填字母)
A. B.
C. D.
(3)蒸发结晶。为防止蒸发过程中,液体局部温度过高出现爆沸,小组同学设计了一款温度显示计,电路如图丙。图中R热是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热敏电阻,R0是定值电阻。现要将电表改装为温度显示屏,要求温度越高,电表示数越大。小科认为可用电压表改装,小红认为可用电流表改装,小科认为两个电表都可以,你支持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1.小科同学在学习了电与磁的有关知识后,对自己家中的电路和连接非常感兴趣。
(1)小科同学知道了照明电路中,各盏灯之间、灯与其他用电器间应该是   联。
(2)小科同学也想试一试自己安装电路,在安装电路之前,必须要使用测电笔来判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如图甲、乙所示是小科同学使用测电笔的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
(3)小科同学在使用滚筒洗衣机时,他发现接触金属门手柄会“麻手”,可解决的办法 是给洗衣机电路   (选填“增接零线”“加接地线”或“加接断路器”)。
22.追寻化学家的足迹,一起了解空气的发现史: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到了1773 年,他能用下列多种方法来获得氧气。
(1)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碳酸银都能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是   。
(2)加热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制氧气的反应为:2MnO2+2H2SO4(浓) 2MnSO4+2X+O2↑,其中物质X化学式为   。
(3)舍勒由于受“燃素说”(可燃物中含有气态“燃素”,燃烧时被释放出,则物质燃烧后质量减轻)的影响,错失发现氧气的机会。“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课本实验不能用“燃素说”解释的是 。
A.硫在氧气里燃烧 B.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23.如图是小柯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设置乙装置的作用的是:   。
(2)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   。
(3)甲装置内因   导致气压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24.为了确定某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中所含杂质的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Ⅱ为   操作。
(2)经分析,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由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杂质的成分可能是:
①若原溶液中的杂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则该杂质是    ;(填物质的名称)
②若原溶液中的杂质由两种物质组成,则该杂质的成分组成可能有   种情况(填数字)。
25.如图所示,A、B、C代表健康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I、II、III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淀粉主要经过A中的   (填器官名称)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I进入血液,物质I随着血液循环经C时,血液物质的I的量将发生如图丙所示的变化,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I的   作用。
(2)经过结构C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   。(选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共34分)
26.(6分)小科和同学们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验证实验,选择的器材有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等。
(1)(2分)如图甲,小科先把蜡烛和凸透镜固定不动,为了在光屏中心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还应该对光屏进行的操作有   (选填序号,可多选)。
①上移 ②下移 ③左移 ④右移
(2)(2分)做验证“等大实像”的实验,当每组物距均为20cm时,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除了测量误差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
(3)(2分)为了呈现更稳定、更清晰的像,可以用新型发光屏代替蜡烛。开启发光屏上相应开关显示字母(如图乙),开启“1”显示“F”,开启“2”显示“T”。为了更好地判断像的性质,应选择开启哪个开关,并说明理由。   
27.(8分)如图所示,科学兴趣小组依据课本的实验原理估测本地的大气压值。实验中当注射器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7N;所用注射器的最大刻度为30mL;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10cm。
(1)(2分)本估测实验原理是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大气压强为    Pa;
(2)(2分)实验计算出的大气压强小于本地的大气压值,其原因可能是 (填选项)。
A.注射器中有空气未全部排尽
B.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摩擦较大
C.橡皮帽漏气
(3)(2分)为了研究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兴趣小组发现:如果在针筒内吸入一定质量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将气体封闭起来,在推活塞的过程中,越推越费力。由此得出结论_____
   。
28.(8分)(2022八上·缙云期末)小科和同学们在做“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
(1)(2分)小科和同学们经过讨论,完成了“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两次实验电路的设计,如图甲、乙所示。由图甲改进为图乙,是因为使用滑动变阻器既能保护电路,又能改变   ,进行多次测量,方便寻找普遍规律。
(2)(2分)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助小科按电路图乙,将图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3)(2分)小科连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0,电压表有示数。若电路仅有一处故障,则故障为   。
(4)(2分)在排除故障后,用同一定值电阻进行实验,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位于不同位置,读出电表的示数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则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电压U/V 3.00 2.50 2.00 1.50
电流I/A 0.30 0.25 0.20 0.15
29.(6分)图、图二是某兴趣小组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回答:
(1)(2分)甲烧杯中的物质完全反应后,发现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②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含铁
B.完全反应后,甲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
D.完全反应后,甲烧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
(2)(2分)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则试管③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所有可能组合是   (写化学式)。
(3)(2分)将乙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滤液中的溶质是     
步骤2: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30.(6分)学习了杠杆知识后,小科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选择的器材有:铅笔、橡皮若干(每块橡皮质量为10g)
(1)(2分)将细线大致系在铅笔的中部位置,铅笔静止后如图甲所示。若想调节铅笔水平平衡,应该将细线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2分)调节水平平衡后,用细线绑定数量不等的橡皮挂在杠杆支点两侧,如图乙所示。做了几次实验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小江接下来的操作是   。
次数 动力F1/N 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l1/m 阻力F2/N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l2/m
1 0.2 0.04 0.4 0.02
2 0.2 0.04 0.1 0.08
3 0.3 0.05 0.3 0.05
(3)(2分)铅笔水平平衡后,小科不小心将前端细长的铅笔芯弄断了(如图丙),她立刻将铅笔稳住(如图丁),则铅笔_______。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然水平平衡
四、解答题(共5题;共45分)
31.(12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在水平长木板上做直线运动,前3秒弹簧秤示数始终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两段图像。
(1)(2分)根据图乙分析,物体在BC段处于   状态。(选填“静止”、“加速”、“减速”或“匀速”)
(2)(2分)在AB段,物体受到弹簧秤的拉力为   牛?
(3)(4分)在BC段,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牛?
(4)(4分)求物体在AB段的运动速度?
32.(10分)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下端用毛细管连通的A、B两容器,底面积分别为100cm2和150cm2。阀门K打开前,A容器内竖直放置一底面积为50cm2、高为0.2m的长方体物块,物块对A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A,B容器内盛有0.2m深的水。已知:ρ水=1.0×103kg/m3。求:
(1)(2分)阀门K打开前,水对B容器底部的压强pB=   Pa;
(2)(4分)阀门K打开前,当pB=2pA时,物块的密度;
(3)(4分)阀门K打开后,水从B容器进入A容器,刚好使物块漂浮时,水进入A容器中的深度。
33.(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20克假黄金置于烧杯中,用某浓度的稀盐酸50克,分5次加入,每次充分反应后,取出固体,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重,各次稀盐酸用量和剩余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1)(2分)求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2)(4分)求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3)(4分)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4.(8分)音乐喷泉是集光机电技术于一体的裝置,让红、绿、蓝三种色灯照射到水柱上,通过电脑控制三种色灯功率的比例就能让水柱变换颜色,呈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图甲、乙是某段时间内红、绿两色灯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求:
(1)(4分)第10s时红灯两端的电压为100V,求此时通过红灯的电流;
(2)(4分)请计算25~30s内红灯和绿灯消耗的总电能。
35.(5分)(2021九上·台州期末)小毛用可乐瓶、橡胶塞、自行车胎气门芯、打气筒、温度传感器等自制了一个气体对外做功的实验装置。用气筒向塑料瓶内不断充气,看到瓶塞被弹出,瓶内出现白雾,同时电脑屏幕记录了瓶内温度变化曲线,你能解释看到这些现象的原理吗?
答案解析部分
1.C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据此分析判断。
A.房间内的温度为20℃,此时温度计的液柱上升,肯定高于20℃,肯定不是空气的温度,故A错误;
B.当温度计的温度与沸水温度相同时,示数不再发生改变,而此时示数增长,则不是沸水的温度,故B错误;
C.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后体积膨胀,它所到达的刻度值应该是水银柱本身的温度,故C正确;
D.根据C中分析可知,故D错误。
故选C。
2.A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
机器狗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不能够新陈代谢,不能够生长发育 ,不能繁殖后代 ;
故答案为:A.
3.C
A是山顶,B是鞍部,C是山谷,D是峭壁。
山谷是最不适宜地方,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山洪,所以选C.
故答案为:C.
4.A
根据图像确定水的体积变化,再根据公式确定水的密度变化。
根据图像可知,温度从8℃到2℃的过程中,水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大。根据公式可知,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B
(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3)把出芽的番薯切成小块植入土中即可长成新番薯植株,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扦插。
A.水螅长出芽体属于出芽生殖又叫芽殖,A不正确;
B.将柳枝扦插进行繁殖属于扦插,B正确;
C.用已萌发出茎和叶的菜豆繁殖,属于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C不正确;
D.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因此花生用种子繁殖是有性生殖,所以花生用种子的繁殖方式与番薯不同,D不正确。
故选B。
6.A
(1)(3)(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据此分析判断。
A.“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的特点,也就是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要低一些,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7.D
从图像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速度公式s=vt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图像可知,如果甲、乙两个物体做相向运动,那么二者路程相同时它们也可能没有相遇,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两个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都是3m,故B错误;
C.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5m,乙通过的路程为4m,则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故C错误;
D.甲的s-t图像为一条曲线,则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的s-t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那么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8.D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北逆南顺。
故选D。
9.A
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悬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乳浊液的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小液滴。
如图所示,有固体颗粒沉在底部,即分散质为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因此它属于悬浊液。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D
对流层的特点: 对流层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不同地表的对流层高度是不一样的 ,赤道厚为17-18千米,两极的厚度薄为7-8千米;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下列关于对流层描述正确的是④对流层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⑤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故答案为:D.
11.C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与生俱来的,由动物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称为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不一定可以伴随动物的一生。
A. 与生俱有是先天性行为独有的特点;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是学习行为独有的特点;
C.有利于生存和繁殖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共同的特点;
D.能伴随动物一生,是先天性行为独有的特点;
故答案为:C.
12.D
根据影响电阻因素的知识分析解答。
电阻丝的电阻为R,将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后,它的横截面积变成原来的。因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因此此时的电阻是原来的:2×4=4倍,即为4R。
故选D。
13.D
根据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分析判断。
A.他忘了将磁铁装上,则通电线圈不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则不会转动起来,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换向器未装好,发现电刷没有接触换向片,此时也没有电流经过线圈,自然线圈不会转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线圈静止在平衡位置时,线圈两侧受到的电磁力方向相反,正好完全抵消,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蓄电池接反了 ,则通过电器的电流方向相反,此时线圈受力方向相反,应该向相反方向转动,而不是不能转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D
根据对灭火和逃生的知识的认识判断。
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故A错误;
B.发生火灾时,可以用水降低温度,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故B错误;
C.高楼发生火灾时,绝对不能跳楼逃生,这比火灾更危险,故C错误;
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烟尘集中在过道的顶部,此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故D正确。
故选D。
15.B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科学家用隔水材料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使用一种特制的含同位素标记的钾肥,数小时后测得这种有标记的钾元素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这个实验能说明木质部中存在输导无机盐的导管。
故选B。
16.仍然平衡;未调平;偏大
(1)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使用天平之前,必须将天平调平,否则无法测量;
(3)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1)冰块熔化后水后状态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不变,因此此时天平仍然平衡。
(2)测量后,取下烧杯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偏左,则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使用前天平未调平。
(3)由于使用前游码没有归零,因此计算出物体的质量时,根据“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可知,测得冰块质量偏大。
17.不变;会
(1)根据图像确定水沸腾的温度变化;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1)根据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仍然很高,则水会继续汽化。
18.(1)形状
(2)大脑(皮层)
(1)力的作用效果有: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改变;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2)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味觉感受器是舌背面和两侧粘膜;嗅觉感受器是鼻腔粘膜;而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1)如图乙,在制作芋饺过程中,全是用手捏成三角形的,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由于人的舌上有味蕾,位于舌的背面、舌根和两侧的粘膜,能够接受到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酸甜苦咸四种味觉,因此饺子美味的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1)形成(2)大脑(皮层)
19.(1)运动员在50一70 秒内下降的高度
(2)等于
(3)BC
(1)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和速度公式s=vt分析解答;
(2)根据甲图确定t=30s时运动员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分析判断;
(3)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据此结合图甲分析判断。
(1)根据图甲可知,阴影部分为长方形,它的面积S=ab。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根据s=vt=ab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运动员在50~70s内下降的高度。
(2)根据图甲可知,t=30s时运动员和设备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处于平衡状态,即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等于阻力。
(3)根据图1可知,此时运动员和设备受到向上的阻力1100N,向下的重力700N,那么f>G。此时合力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它们一起做减速运动,则①与图甲曲线中BC阶段对应。
20.(1)b
(2)D
(3)小科,温度升高时,R热变小,使电路中电流变大,R0两端电压变大,因此两表均可以进行改装。
小科,温度升高时,R热变小,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则,U热变小,U0变大,因此可用电压表改装。
小红,温度升高时,R热变小,电流I变大,因此可用电流表改装。
(1)当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溶剂会有晶体析出;
(2)根据过滤操作中滤纸的折叠方法判断;
(3)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流大小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确定电压变化,只要能够符合题目要求的变化规律即可。
(1)根据图乙可知,在到达b点之前,随着海水的蒸发,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海水没有饱和。当到达b点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说明此时海水达到饱和,即可知从b点开始析出粗盐。
(2) 滤纸是对折再对折,所以只有两个面会有泥沙,又由于过滤时液面不能超过滤纸边缘,所以是D;
(3)根据图片可知,热敏电阻R热与定值电阻R0串联。
则:①支持小科,温度升高时,R热变小,使电路中电流变大,R0两端电压变大,因此两表均可以进行改装。
②支持小科,温度升高时,R热变小,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原则,U热变小,U0变大,因此可用电压表改装。
③支持小红,温度升高时,R热变小,电流I变大,因此可用电流表改装。
21.(1)并
(2)甲
(3)加接地线
(1)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都是并联,这样可以保证它们互不影响,且电压都是220V;
(2)根据测电笔的使用方法判断;
(3)在家庭电路中,可以通过将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的方式,防止由于漏电引起的触电现象。
(1)小科同学知道了照明电路中,各盏灯之间、灯与其他用电器间应该是并联。
(2)使用测电笔时,尾部的金属体必须与人体接触,故选甲;
(3)小科同学在使用滚筒洗衣机时,他发现接触金属门手柄会“麻手”,可解决的办法是给洗衣机电路加接地线。
22.(1)都含有氧元素
(2)H2O
(3)B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种数保持不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推测x的化学式;
(3)分析物质燃烧后质量的变化即可。
(1)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碳酸银都能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是都含有氧元素。
(2)根据方程式 2MnO2+2H2SO4(浓) 2MnSO4+2X+O2↑ 得到: 2Mn+12O+4H+2S=2Mn+10O+2S+2X,解得:2X=4H+2O,即X=H2O。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大了而不是减小了,这和“燃素说”相悖,故选B。
23.(1)对照
(2)错误
(3)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变吸收
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乙瓶由于煮熟的种子,红色水滴变化不大,因此乙装置起到对照作用。
(2)如图所示: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3)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24.(1)过滤
(2)氯化钙;(氯化钙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硝酸钙,氯化钠和硝酸钙3种组
(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A与稀硝酸作用,A不溶解,A是由原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则沉淀应该为氯化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由B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硝酸钠,B是由原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钙离子。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碳酸根离子,据此分析解答。(1)经过操作Ⅰ和操作Ⅱ得到的都是沉淀和溶液,而固液分离所使用的方法是过滤,则步骤I、II为过滤;
(2)①只含一种杂质时,该杂质一定是由钙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氯化钙,则该杂质为氯化钙;
②杂质由两种物质组成时,即只要两物质中含有钙离子和氯离子且离子间不发生反应时的组成,即:氯化钙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硝酸钙,氯化钠和硝酸钙共3种情况。
25.(1)小肠;肾小管的重吸收
(2)①
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泌尿系统;①是右心房,②是左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左心室;I是葡萄糖,II氧气,Ⅲ二氧化碳;
(1)I是葡萄糖;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中被完全消化为葡萄糖后吸收进入血液;所以 图甲中的淀粉主要经过A中的小肠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I进入血液;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能够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进入血液;所以 造成bc段变化的原因是结构2对物质I的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小肠部分属于体循环的一小部分,所以经过结构C后的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的第一个腔室是①右心房;
故答案为:(1) 小肠 ; 肾小管的重吸收 (2)①
26.(1)②③
(2)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出了像距(或观察等大的像有偏差)
(3)答题要点:理由需与选择匹配。 2分示例:选择F,可以判断出像为上下、左右都相反(或T不能判断出像是否为左右相反) 1分示例:选择T,可以判断出像为上下相反
(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解答。
(2)光屏上成像的大小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只能依靠感觉进行判断,因此等大的像的位置就会不太准确,从而导致像距偏大或偏小。
(3)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即上下颠倒和左右颠倒,根据两个字母的特点分析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光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首先要将光屏向下移动,直至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此时的物距u=50cm-20cm=30cm>2f,则像距f(2)做验证“等大实像”的实验,当每组物距均为20cm时,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除了测量误差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出了像距(或观察等大的像有偏差)。
(3)为了更好地判断像的性质,
①应选择开启开关1,理由:以判断出像为上下、左右都相反(或T不能判断出像是否为左右相反);
②应该选择开启开关2,理由:可以判断出像为上下相反。
27.(1);0.9×105
(2)A;C
(3)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减小,气体的压强增大
(1)根据公式可知,只需测量出作用在活塞上的大气压力和活塞的横截面积,就能测出大气压强。根据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再根据计算大气压强。
(2)分析各个选项中测出大气压力的变化即可;
(3)气体被封闭起来后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推动活塞时气体的体积减小,而费力说明气压增大,据此分析得到结论即可。
(1)本估测实验原理是 。
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则大气压强为:。
(2)A.注射器中有空气未全部排尽时,则里面的空气对活塞产生向外的压力,从而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即测出大气压力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摩擦较大,根据F拉=F大气+f可知,此时会造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故B不合题意;
C.橡皮帽漏气时,外面的空气会进入注射器内,从而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故C符合题意。
故选AC。
(3)为了研究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兴趣小组发现:如果在针筒内吸入一定质量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将气体封闭起来,在推活塞的过程中,越推越费力。由此得出结论: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减小,气体的压强增大。
28.(1)电阻R两端的电压
(2)
(3)定值电阻R断路
(4)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根据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两个作用解答;
(2)根据图乙确定电器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以及电表所测的用电器,据此画出连接实物图,要保证串并联关系一致,且电器元件的相对位置一致。
(3)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如果定值电阻断路,那么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它的内阻很大,所以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很小。在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因此电压表几乎分去全部电源电压,因此它的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4)将每组数据中的电压与电流做比,根据比值的大小关系得到结论。
(1)由图甲改进为图乙,是因为使用滑动变阻器既能保护电路,又能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进行多次测量,方便寻找普遍规律。
(2)根据乙图可知,除了电压表与R并联,其它的都是串联。电流从正极出发,依次经过电流表、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最后回到负极。根据丙图可知,将定值电阻左端与变阻器的右上角的接线柱相连,如下图所示:
(3)小科连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0,电压表有示数。若电路仅有一处故障,则故障为定值电阻R断路。
(4)将每组数据中的电压与电流做比,比值都是10,因此得到结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9.(1)A;C;D
(2) 或
(3)
(1)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选项内容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2)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这个白色沉淀应该是碳酸钡。根据图二可知,试管④中应该有碳酸钠剩余,它和试管③中的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那么③中的钡离子可能来自于氢氧化钡,也可能来自于反应产物氯化钡,而无论哪种情况,氯化钡肯定是存在的,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1)混合后红色固体增多,说明铁与氯化铜继续反应,而①试管内铁与氯化镁不反应,②中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此时红色物质增多,说明②中铁已经反应完毕,有剩余的氯化铜;
A.根据红色物质增多,可知②中氯化铜过滤,铁已经反应完毕,故A正确;
B.甲中铁与氯化铜反应后是否含有剩余无法判断,故B错误;
C.完全反应后,甲中氯化铜是否有剩余无法判断,所以可能含有铜离子,故C正确;
D.氯化镁不参与反应,镁离子一定存在,而铁与氯化铜一定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因此一定含有亚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ACD。
(2)乙烧杯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无其他现象。则试管③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所有可能组合是: 或 。
(3)加入硝酸钡有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而加入酚酞后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足量的硝酸钡已经将碳酸钠消耗完毕,而碳酸钠存在,说明氢氧化钡不存在,但是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使溶液显碱性,所以溶质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即滤液中的溶质为 。
30.(1)左
(2)改变动力或阻力的方向
(3)B
(1)根据甲图确定力和力臂的乘积大小,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改变方法;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3)铅笔芯折断后,固定在左端细线下,据此分析杠杆力臂的变化,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分析解答。(1)由图可知,铅笔静止后左端下沉,即左端重右端轻。若想调节铅笔水平平衡,应减小左边的力臂,增大右边的力臂,即应将支点向左移动,即细线向左移动;
(2)“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是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条件下得出的,也就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改变动力或阻力的方向,因此小江接下来的操作是:改变动力或阻力的方向。
(3)由丁图可知,把折断的铅笔芯放到左端细线下方固定,
对于杠杆来说,杠杆两侧的重力不变,但是杠杆左侧的力臂变短,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G左L左<G右L右,
杠杆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右端下沉,
故选B。
31.(1)减速
(2)2.2
(3)解:物体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f=F=2.2N
物体在BC段做减速运动,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
所以,在BC段,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2.2N
(4)解:v= =4cm/s
答:物体在AB段的运动速度为4cm/s。
(1)根据乙图,分析BC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图片确定测力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测力计的示数。
(3)根据图乙可知,物体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二力平衡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再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摩擦力是否改变即可。
(4)根据公式计算物体在AB段的速度。
(1)根据图乙可知,BC段的图像逐渐向横轴方向偏转,则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短,因此物体在BC段处于减速状态。
(2)根据甲图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则物体在AB段受到的拉力为2.2N。
(3)根据乙图可知,物体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则摩擦力f=F=2.2N;
物体在BC段做减速运动,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
所以,在BC段,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2.2N。
(4)根据乙图可知,物体在3s内前进12m,则物体的速度为: 。
32.(1)2×103
(2)解:物块的体积为:
V物=50×10-4m2×0.2m=10-3m3
由第(1)中计算可知:pB=2×103Pa
由pB=2pA得:pA= =1×103Pa
由pA= 得: G物=pAS物=1×103Pa×50×10-4m2=5N
物块的质量为:m物= =0.5kg
物块的密度为:ρ物= =0.5×103kg/m3
(3)物块刚好漂浮时,F浮=G物=5N。设此时A容器中水深为hA。
F浮=ρ水gV排=ρ水gS物hA
则有:
(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体gh计算水对B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
(2)首先根据 pB=2pA 计算出A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再根据G物=FA=pS物计算出物体的重力,根据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最后根据 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3)首先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水gV排=ρ水gS物hA 计算水进入A容器中的深度。
(1)阀门K打开前,水对B容器底部的压强pB=ρ液体gh=1.0×103kg/m3×10N/kg×0.2m=2000Pa。
33.(1)32.5%
(2)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 +H2↑
65 2
6.5g x
x=0.2g
(3)设6.5g锌与质量为y的氯化氢恰好完全反应
Zn+ 2HCl=ZnCl2+ +H2↑
65 73  
6.5g x  
y=7.3g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根据假黄金中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锌可与稀盐酸反应,由图示可知,加足量盐酸后固体剩余13.5克,即铜的质量为13.5g,从而计算出锌的质量,再由锌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氢气和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最后计算稀盐酸质量分数分析。
(1)假黄金中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锌可与稀盐酸反应,由图示可知,加足量盐酸后固体剩余13.5克,即铜的质量为13.5g,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32.5%;(2)0.2g;(3)18.25%。
34.(1)解:第10s红灯两端的电压为100V,红灯的功率为P红=200W,
由P=UI可得,
此时通过红灯的电流为:I红= =2A
(2)由图甲可知,红灯和绿灯在25~30秒内的功率都为200W,
则总功率为:P总= 200W+200W=400W
(1)根据甲图确定第10s时红灯的电功率,然后根据公式 计算通过红灯的电流。
(2)根据甲和乙图确定25~30s内时红灯和绿灯的电功率,然后相加计算总功率,最后根据W总=P总t计算消耗的总电能。
(2)由图甲可知,红灯和绿灯在25~30秒内的功率都为200W,
则总功率为:P总= 200W+200W=400W;
则这段时间内消耗的总电能:W总=P总t=400W×5s=2000J。
35.向塑料瓶内不断充气,瓶内气压增大,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气压足够大,把瓶塞从瓶口推出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使气体自身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受温度降低的影响,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雾”,温度变化曲线是先升高再降低。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解答。
向塑料瓶内不断充气,瓶内气压增大,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气压足够大,把瓶塞从瓶口推出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使气体自身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受温度降低的影响,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雾”,温度变化曲线是先升高再降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