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6-05 17:3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座号
初一历史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答案填写在表格内)
1、隋朝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
A.农民起义夺权 B.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外戚夺取政权
2、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3、反映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 )
A.《清明上河图》 B.《步辇图》
C.《敦煌壁画》 D.《洛神赋图》
4、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①农民用曲辕犁耕地 ②长安大明宫,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③家中摆着唐三彩 ④农民用筒车灌溉
D.①②③④
6、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9、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
A.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子 D.坊
10、以“资治通鉴”为名的意思是( )
A.揭示为君之要 B.用来警示百姓
C.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D.以经济实力治国家
11.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中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12、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13、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去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友人送他一部《红楼梦》 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14、雅典奥运会圣火传递已于2004年6月8日抵达北京,之后,奥运火炬将在长城点燃。那你知道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是( )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江南长城
15、古时候,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一个善养猪,吃猪肉,穿猪皮的民族,他们的后代建立了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朝代,这个民族是( )
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
16、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
A.创立八旗制度 B.在中央设置内阁
C.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1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18、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唐本草》
19、“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
20、使中国在明清之后与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B.不思进取 
C.西方人越来越聪明  D.中国人很愚昧
得分 评卷人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10分)
21.摇头摇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请回答:
(1) 材料所述反映的是哪一时代的什么现象?(2分)
为什么说“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1分)
(3)与此现象类似的不利于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事件在秦朝和清朝又有什么表现(2分)
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1分)
②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③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2分)
④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