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历史押题冲刺卷06(全国乙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历史押题冲刺卷06(全国乙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1 22:3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历史押题冲刺卷06(全国乙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封建”具有不同内涵的是
A.“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B.“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
C.“高皇帝拨乱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D.“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2.《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心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汉宣帝的诏书,反映出
A.家庭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黄老哲学是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C.小农经济的发展导致伦理的丧失 D.统治者利用法律儒家化巩固政权
3.盛唐诗人在诗歌中刻画出的人物形象较为立体,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中唐诗人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注重内在精神,强调现实主义的质实作风。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国内政局的变动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皇帝喜好的差异 D.文化政策的影响
4.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之法……未尝为一己而立也。”“三代以上之法”是“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他的这一思想(  )
A.肯定了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 B.旨在说明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旨在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D.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
5.1868年起,上海翻译馆专事西书翻译。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其译书籍数百种。其中,多为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天文汽机化学等。此类书籍公开售卖极为畅销。以上译著
A.初步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 B.基本消除了国人仇洋的心理
C.深刻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 D.大体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要求
6.下图为1848—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口贸易额变化图(单位:万美元)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C.重视发展沿海经济 D.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7.“第18集团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各部,于8月20日向正太、平汉、同蒲、津浦各路开始总攻,该晚我正太路攻击部队当将井陉、娘子关段各据点大部占领,将残敌二三百完全消灭,并完全占领井陉煤矿,其他各路仍继续猛攻中。”结合所学判断,该报道中的“总攻”为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8.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盐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B.经济建设开始出现比例失调
C.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D.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1867年一位德国人在《自由的法律职业:对普鲁士司法改革的首要要求》中提到:“英国的经验显示,律师就像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的看门狗,他们在代理当事人的同时,也代理了所有阶层的利益。律师是为人们的福祉而努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1878年,德国颁布《国家律师法》,奠定了德国近现代律师制度的基础。以下对德国律师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使所有人直接参与法律事务②单纯为被审判者的利益考虑
③有利于减少法官对法律误读④有利于维护人权和司法正义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马克思、恩格斯称,意大利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是因为但丁
A.创作了世界近代以来第一部诗集
B.拉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序幕
C.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
D.宣扬的理性主义解放了民众思想
11.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的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其主要原因是欧洲
A.工业化的完成
B.黑奴贸易兴旺
C.世界市场形成
D.自然环境改善
1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苏联解体
②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
④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说:中国学生之爱国运动,始于汉,盛于宋,而复兴于近代。
材料一 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勒以大不敬下狱,大学生王成“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桓帝时,大学生积极参与反宦官势力的斗争。北宋年间,经过多次改革,吸纳德才优秀者就读,太学生人数剧增,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北宋末年,曾发生过数次太学生救国运动,当时金兵南下,给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太学生陈东多次愤慨上书揭发时弊,力主抗战,要求皇帝斩杀朝中“六贼”,后又发起请愿运动,使主战派官复原职、当徽、钦二帝被金入俘获北去,自发组织起来的太学生积极营救,徐睽只身赴金营,大义凛然,后被金人杜死。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中国的学生运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时期,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北京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和游行请愿,随后津、沪、穗等地的学生也给予了广泛支持。解放战争时期,在内战爆发前,学生运动的高潮是发生在昆明的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自由民主”为基本口号的一二一运动。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前,国统区的爱国学生掀起了遍布全国几十个主要城市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和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基本口号的“五二O”运动;随后,国统区学生还掀起了一次次的斗争浪潮。在共产党领导下,进步学生从各方面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在斗争实践中,一些进步学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据沙健孙《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时期太学生投身爱国运动的共同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共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品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王派遣马戛尔尼率团来华。次年,到达北京。当时正在筹划乾隆万寿庆典,英使远来,正巧可以用来证实外夷向化,入贡天朝。清廷要求英使行三拜九叩之礼。关于英使提出的通商一事,一概拒绝。1816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携带礼品乘坐海军军舰来华,企图完成马戛尔尼未完成的任务,双方又因礼仪之争,未能如愿。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从1840追溯到1740年,约当中国的乾隆、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最盛时期,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乾隆在位时期,正值英法争雄于欧陆和印度北芙殖民地;北美联邦共和国的成立,是他在位后期;法国大革命,起于他在位末期。嘉庆帝时代,为拿破仑称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在乾隆二十九年,到嘉庆十二年已应用它造成汽船。就中国的学术思想说,治学方法也是一种极有科学精神的方法,可惜全用在故纸堆中。他们的工作,还只能比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工作,对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及社会生活,未能发生若何的影响。
——摘编自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西方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并说明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思想。
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实际上成为美国处理有关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指导性文件。美国的战后设想的蓝图是一柄两刃剑。一方面反对旧式外交和欧洲旧式的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另一方面也反对社会主义。罗斯福政府强调《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全世界,要英、法等放弃殖民统治,按“民族自决”来解决殖民地问题,这引起丘吉尔的很大不满和抵制。戴高乐则指出“罗斯福是要使和平成为美国的和平”,但随着战后英国认为苏联成了“自由世界的致命危险”,便积极借助美国与之抗衡,有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法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终于不得不与美国协调了政策,但是在苏联方面,情况就不同了。
苏联当然也非常希望有战后持久的和平、安全和繁荣,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则不同于美国的考虑。苏联宣布接受《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纲领”,同时指出,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强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其认为合理和必要的社会制度和政府形式等。
——摘编自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英法美与苏联对《大西洋宪章》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大西洋宪章》作简要评价。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景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被称为“诗界之哥伦布”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遵宪诗歌创作风格形成的背景。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当年就指出:“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对付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列宁后来在谈到巴黎公社经验时也说:“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翻天覆地’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人民群众”与巴黎公社运动成败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详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分封诸侯,建立邦国的意思,A、C和D属于分封建邦的含义,B属于封建社会的含义,排除,符合题意。
2.D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亲亲相隐”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其后,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法律之中,出现礼教入律和法律儒家化等,汉宣帝的诏书是“亲亲相隐”法律制度化的现实体现,即通过父子、夫妻、祖孙亲情伦理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家庭内部矛盾并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项;黄老哲学适应于西汉初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小农经济下封建国家特别强调伦理亲情,注重家庭和谐,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材料可知,盛唐诗人刻画的人物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而中唐诗人刻画的人物强调现实主义的质实作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社会面临一系列严峻问题,导致诗风的变化,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皇帝喜好的差异对诗歌风格的转变影响有限,排除BC 项;这一时期没有特别明显的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材料反映了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人之法,批判君主专制,旨在说明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法家依法治国的主张,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满,而不是社会现实,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借古讽今,借“三代以上之法”来批判君主专制,而不是主张恢复三代统治,故排除D。
5.D
【详解】19世纪中后期,上海翻译馆翻译的与洋务运动相关的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等数百种书籍极为畅销,说明这些译著大体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要求,D项正确;初步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是鸦片战争,不是西方书籍的翻译和销售,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说明19世纪末国人的仇洋心理并未消除,B项错误;翻译和畅销西书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C项错误。
6.D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贸易额逐渐增多,而广州贸易额相对减少,反映了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新通商口岸的开放,未涉及民众生活水平,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开放,此时中国对外贸易范围有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开放,未涉及政府对待沿海与内陆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第18集团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各部,于8月20日向正太、平汉、同蒲、津浦各路开始总攻,该晚我正太路攻击部队当将井陉、娘子关段各据点大部占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总攻”是八路军发起的一次进攻,由此判断是百团大战,D项正确;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枣宜会战都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会战,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一五计划期间的轻工业产品增幅较高,而题干列举的轻工业品多涉及人民日常所需,说明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A;题干未列举轻重工业比例,无法反映失调,排除B;题干仅仅列举了轻工业部门,不能得出“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结论,排除C。
9.D
【详解】①中“所有人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表述错误,材料表明由律师代理当事人,排除①;根据“他们在代理当事人的同时,也代理了所有阶层的利益”可知,律师不仅为被审判者的利益考虑,排除②;根据“律师就像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的看门狗”可知,律师有助于有利于减少法官对法律误读,有效制约政府权力,③正确;“他们在代理当事人的同时,也代理了所有阶层的利益”体现出律师制度有利于维护人权和司法正义,维护所有阶层的利益,④正确;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①②错误,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C项正确;创作了世界近代以来第一部诗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但丁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据材料“1914年时欧洲大陆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进步,引起人口增长,故A项正确;黑奴贸易是贩卖非洲人口到美洲,与欧洲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排除B;世界市场形成,使世界之间的联系加强,不能说明欧洲大陆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C;D项违背史实,两次工业革命造成自然环境恶化,排除D。
12.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91年12月25日;②是1989年;③是1992年;④是1994年。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时弊丛生;朝廷重视教育;太学制度不断发展;太学生群体壮大;儒学忠君爱国和救世情怀的影响。
(2)特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诉求;运动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大,形成呼应效应;与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紧密配合;有组织的(自觉的)斗争增多,逐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斗争的阶段性明显。
意义:打击了反动政府的统治;传播了马列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其蕴含的时代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3)精神品质:关注现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弘扬家国情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拓进取。
【详解】(1)根据材料“政局不安”、“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北宋年间,经过多次改革,吸纳德才优秀者就读,太学生人数剧增,成为一股重要力量”、“曾发生过数次太学生救国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矛盾、朝廷的重视、太学的发展、太学生队伍的壮大、儒学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特点一问,根据材料“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随后津、沪、穗等地的学生也给予了广泛支持”、“遍布全国几十个主要城市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进步学生从各方面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等信息,可以从斗争的目标、运动的范围和规模、斗争的自觉性、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斗争的阶段性和斗争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紧密结合等角度概括即可。意义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反动政府的打击、对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对后世的时代精神的影响。
(3)解答本题,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关注现实、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时代潮流的顺应、开拓进取等角度回答。
14.(1)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及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趋势: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
新思想:权力分立与制衡;主权在民;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及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北美联邦共和国的成立”“法国大革命”可归纳出政治民主化;根据材料“蒸汽机的发明”可归纳出经济工业化。新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人权力分立与制衡;主权在民;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
【点睛】
15.(1)同:都对《大西洋宪章》存有异议,但最终都选择接受。异:英法和美国实现目标的目的方式基本一致,苏联则主张《大西洋宪章》的原则在应用中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
(2)《大西洋宪章》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联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大西洋宪章》反对旧式外交和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强调“民族自决”,体现了其进步性;《大西洋宪章》也隐含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影响到战后世界格局。
【分析】(1)同:从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法国戴高乐和苏联方面对《大西洋宪章》都抱有异议的角度可以分析出,双方虽对此有异议,但是都接受了它。异:英美法三国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和美国实现目标的目的方式基本一致。但是苏联不同,与他们之间存在者较大的分歧。
(2)对于评价《大西洋宪章》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首先要承认它的积极意义,即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联合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反对旧式外交和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强调“民族自决”。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隐含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影响到战后世界格局。
【详解】
16.(1)理由:其诗歌具有传统风格与新意境结合的特点(现实主义特点);开创了清末诗歌关注现实的新方向;借助诗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制度,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背景: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古典诗歌的衰落;黄遵宪个人历任外交使臣的丰富经历;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可归纳出其诗歌具有传统风格与新意境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景具新意境的手法”可归纳出其诗歌具有传统风格与新意境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可归纳出借助诗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制度,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背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的民族危机加深、西学的传播、古典诗歌的衰落、个人经历及情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7.1871年,在法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复杂形势下,法国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巴黎公社;工人阶级创建了自己的政府,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管理;建立国民自卫军;成立公社委员会,对选民负责;采取了“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变革措施,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推动了巴黎公社运动的发展。
没有与外省的无产阶级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对人民群众作用调动不够充分,是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社会经济没有达到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程度没有形成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先进理论指导和可供借鉴得经验,是造成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详解】关于评述“人民群众”与巴黎公社运动成败之间的关系,评述过程中务必紧扣两者关系进行展开。根据材料“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对付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可知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依靠了人民群众,但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对人民群众作用调动不够充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起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并颁布了具有工人政权性质的相关措施;但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工人阶级的力量没有强大到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缺乏广泛发动群众等。
【点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