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没有早期的物质财富,就无法产生后来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首先要看看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在哪里。”
——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文明”释义
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践,学者们一般认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的城市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现等,应当作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文明时代的标志,则是氏族制度解体,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国家。在大量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多元一体的中国文明起源模式。
—— 晁福林《中国文明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1840
1949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目录
两幅展示出土的石器有什么不同?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过着群居的生活;
③已经学会使用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1)遍布南北,分布广泛。
(2)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良、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尤其黄河、长江流域。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
中期(距今约7千年——5千年)
问题探究:
1、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有哪些?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其生活生产的特征是什么?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距今 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
为主要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掌握了
养蚕缫丝技术
代表器物是黑陶,
被称为“蛋壳陶”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出土精美的玉器
出现祭坛和神庙
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
生产力发展
社会生产分工明确
社会组织扩大
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产生,
社会分化加大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相当于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出现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各种礼器,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红山玉龙
蛋壳黑陶杯
良渚玉琮
人面鱼纹彩陶盆
涡纹彩陶罐
双耳彩陶罐
姜寨遗址
仙人洞陶罐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说一说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哪些特征?
①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②多元一体:各具特色,交融汇聚。
③中原核心。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国家雏形——何为“国家”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教材第4页)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阶级或阶层的存在: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阶级分化为前提,借助于一系列公共事务发展起来——公共工程、祭祀礼仪活动、战争防御或扩张等。
国家形成的标志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占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建立:
2、地位:
3、政治:
4、文化:
夏朝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其子启继位)
实质: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历法—《夏小正》
继位方式:禅让制 →世袭制
国家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
夏朝觅踪: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未在遗址中发现当时文字记载,这一时期不能作为信史,等待着重大考古发现来证明。
◎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
——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二里头也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中心性城市、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国家机构:
国家管理: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前1600-前1046年)是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始于商汤,终于帝辛;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商朝
商朝的灭亡
材料一:(商纣)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史记·殷本纪》
商朝国势衰落
商纣王昏淫无道
臣民共愤
奴隶阵前倒戈
周武王伐纣
纣王自焚
商灭
问题:周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是?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利簋铭文》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利簋·国家博物馆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及特点有哪些?
王族(同姓亲族为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分封内容:
诸侯义务:
诸侯权力:
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再分封、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
大夫
大宗
士
大宗
天子
庶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宗法制
西周政治经济
分封制是西周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按血缘形成的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天子
始祖
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平民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诸侯
诸侯
诸侯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礼指贵族生活的行为准则,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周公制礼作乐,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礼乐相辅相成
周公制礼作乐深深影响了中国。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直到周公制礼作乐,中国人的视野才更多地由神转向人、转向伦理、转向礼仪……中国从此真正地成为礼仪之邦。——北京大学教授杜维明
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农业 (1)生产工具:
(2)土地制度:
手工业
商业 (1)商业初步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称;
(2)商品交易日益频繁,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
井田制示意图
“千耦其耘”——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业。种类繁多,为礼制的象征,多用于祭祀,代表权力与秩序。
“司母戊”青铜方鼎
井田制和青铜器
西周衰亡,平王东迁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是中国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西北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粟。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黑陶(蛋壳陶)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精美玉器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
奠定多元一体基础
部落时代:三皇五帝的传说,禅让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商:内外服制,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奴隶制国家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 会用火。
本课小结
1、2020高考全国卷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D
A
本课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