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4-21 12:17:59

文档简介

成都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下期高 2025 届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 70分)
第Ⅰ卷共 35 个小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每小题 2 分,共计 70 分。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纬度每隔 10°范围内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读图完成下面 1-2 小题。
1.图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C.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2.图中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纬度低,台风多发,人口稀少 B.②地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C.③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 D.④地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下图为中国贫困县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 3-4 题。
3.有关贫困县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主要集中在地势第三阶梯
C.主要分布在山区 D.集中分布在北方
4.图中有关甲、乙、丙三个区域贫困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甲地贫困人口数量大 ②乙地生态环境脆弱
③丙地地表崎岖 ④三地交通欠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人口性别比通常以 100 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值来表示,正常范围为 102-107。
下图示意四川省攀枝花市 1964-2020 年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而四川省在 2016-2019 年
有 3 年的总人口性别比都低于 100,成为我国人口性别比最低的省区,并且第七次人口
普查较前一次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口性别比仍呈下降趋势。读图完成下面 5-7 小题。
1
右图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 11-13 小题。
11.图中 ABCD 四点中对应人口合理容量最大的是( )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12. B 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13.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
A.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读“木桶效应图”,完成下面 14-15 小题。
由左至右依次是森林资源、土
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
14.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上图决定区域资源环
境承载力的是( )
A.森林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资源
15.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控制人口死亡率 ③发展新能源 ④鼓励生育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随著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上班
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图(等时线指去中心商务区所需时间相同的点的连线)(图中
数字单位为分钟)读图回答下面 16-17 小题。
等时线
1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下列交通方式,对缓解“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3
下图为浙江某一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
朝时期。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
行重构改造。据此完成下面 18-19 小题。
18.当地政府在对该村落进行改造时,计划修建一个小型公共活动的绿化区域方便全村
居民使用,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9.当前,我国乡村重构改造过程中,活力普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 )
A.建筑老旧 B.人口外流 C.污染严重 D.距城市远
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市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 1990-2020 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
空间比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 20-21 小题。
20.1990-2020 年图示城市( )
A.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 B.绿地比例不断减少
C.不透水面扩展速度不断上升 D.绿地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21.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反映当地( )
①城市化水平提升 ②后备土地充足 ③产业结构变化 ④绿地面积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
“半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
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
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我国在 2010 年前后进入了“半城镇化”阶段,
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 20 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据此完成下面 22-23 小题。
22.“半城镇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用地紧张 B.农业发展长期缓慢
C.老龄化程度加剧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3.在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过程中( )
A.城镇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 B.城镇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
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 D.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为解决大城市停车难问题,“智慧停车”悄然兴起。“智慧停车”是指将无线通信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服务,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
与导航服务一体化。据此完成下面 24-25 小题。
24.导致我国城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拥有量增长过快 B.城市土地供应不足
C.共享单车投放量过大 D.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25.“智慧停车”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GNSS、RS B.RS、GIS C.GIS、GNSS D.GIS、GPRS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
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 26-27
小题。
26.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7.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洪涝灾害频发 D.台风灾害频繁
201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该文化景观体现出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彰显了人与环境相互协
调的地域文化。在哈尼村寨上方是茂密的森林,下方是层层叠叠的千百级梯田。下图为
“红河哈尼梯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 28-30 小题。
5
28.该地维持“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 )
A.提供水源的江河 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
C.哈尼族的村寨 D.层层叠叠的梯田
29.下列关于村庄选址在森林带之下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提供生火的薪炭 B.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
C.为居民提供建筑材料 D.有利于防火防盗
30.哈尼人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农耕活动,主要是为了( )
①调节当地气候 ②扩大种地面积 ③保水保土 ④美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完成 31-33 题。
31.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植被丰富 B.河网密布
C.雨热同期 D.市场广阔
32.近三十年来,东北稻米种植界线不断向北推移,主要原
因有( )
①气候变暖 ②南水北调
③劳动力向北迁移 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3.与东南沿海优势区相比,东北稻米优势区的特点有( )
A.科技水平低 B.小农经营
C.机械化水平高 D.单产高,商品率低
20世纪 90年代开始,贵州省遵义郊区农业结构悄然改变,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
转变为以种植蔬菜为主。但近年来,遵义郊区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耕地转为非农业
用地,新鲜蔬菜主要来自距主城区上百千米的其他县镇。据此完成下面 34-35小题。
34.20 世纪 90 年代,遵义郊区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 B.气候变化 C.科技进步 D.政策支持
35.近年来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少是由于( )
A.城镇化的推进 B.农民个人喜好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结构调整
6
第Ⅱ卷 综合题(共 30分)
第Ⅱ卷共 3 个小题,共 30 分,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对应位置。在
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6.读“20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
回答下列问题。(8 分)
(1)图中人口迁移类型属于是____________(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1 分)
(2)从图中箭头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比较多的地区是有:__________(2 分)
①京津唐地区 ②四川盆地 ③珠三角地区 ④长三角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主要是从______向______迁移,从______向______迁移,
造成这种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因素。(5 分)
37.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别写出①、②所代
表的功能区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根据材料简析其布局合理的理由。(4分)
(3)a、b、c、d 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试说明原因。(4分)
7
3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下图为北京市农业分布图
材料二: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总面积 137 万亩(1 亩=0.067
公顷),平原面积占 95.7%,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
材料三:北京城区农产品的来源基本呈现郊区供应和外埠供应并重的格局。冬季北京市
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广西、广东、四川、海南、山东等地。为了丰富北京的“菜
篮子”,北京市政府大力扶持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的建设,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 5000
元、建一个大棚补贴 3000 元。
(1)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 分)
(2)目前北京人可以吃到更多的蔬菜,从人文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4 分)
(3)北京远郊山区主要种植防护林和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说明其主要意义。(2 分)
8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01—05:DBCDB 06—10:DBDAC 11—15:CBCAC 16—20:ACABA
21—25:BCBAC 26—30:DBBDC 31—35:CDCAA
36.(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国内人口迁移
(2)C(2分)
(3)农村 城市 内陆 沿海 经济
37.
(1)①住宅区(1分):用地面积最大(1分) ②商业区(1分):位于市中心(1分)
(2)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1分);盛行风下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1分);位于郊区,地租较低(1分);靠近铁路、公路和河流,交通便利(1分)。
(3)C(1分) 远离工业区和住宅区(或靠近文化区),污染小(1分);地势较高,位于上风上水地带,环境质量较好(1分);靠近公路,交通便捷(1分)。
38.
(1)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有灌溉水源;土壤肥沃。(4分)
(2)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冷藏保鲜设施提高;政府支持;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改进;市场需求量增大等。(4分)
(3)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经济收入。(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