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家、道家非是“无生法”的解脱而是“生生法”的成全,儒家所强调的本心主体之自觉与道家注重的天地场域之自然,有利于我们克服现代化之后的困境。该观点旨在强调
A.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儒家“克己复礼”的自律
C.百家争鸣能解决现代化困境 D.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2.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大变革时代 B.统一国家建立 C.社会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
3.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D.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4.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5.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6.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中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A.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新觉醒 B.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C.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 D.已找到救亡图存新途径
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次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D.《论十大关系》
8.15世纪中期前后,一股奢靡之风在意大利弥漫开来,教皇克雷芒五世继位时的贺宴花费了1.5万金币;在城市贫民极少吃肉的情况下,佛罗伦萨每年要消费掉4千头公牛与牛犊、6万头羊羔和绵羊、2万头山羊、3万头猪。当时这股“奢靡之风”出现的思想根源在于
A.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B.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C.智者运动的庸俗化 D.人文主义的极端化
9.马丁·路德曾呼吁:“基督教的贵族应该起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A.恢复本民族教会的自主权 B.对德国教会组织进行改革
C.摆脱基督教对人思想的束缚 D.上帝面前基督教信徒平等
10.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蝴蝶泉》,以中国山水画的雅致秀美为基调,艺术地再现了白族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的忠贞爱情故事,此后这类艺术风格的作品相继出现。这反映出
A.对外开放孕育社会创新活力 B.民族平等政策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变革助推传统文化复苏 D.市场经济繁荣决定文艺风尚
11.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12.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 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官·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裴度,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登博学宏辞科,被委任为河阴县尉,后晋升为监察御史。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年幼不能管理军政,府营军官拥立魏博军衙内兵马使田兴担任留后。田兴安排心腹前往朝廷,奏请魏博遵守朝廷法令,由朝廷委任魏博的官吏,向朝廷缴纳法定赋税。唐宪宗派裴度出使魏州宣布解说朝廷旨意。田兴任留后时,拒绝享用逾越规制的车辆、服饰、住房,仍居住在原采访使的官厅。他请裴度在其居所的墙壁上写下题文,以记述自己的谦卑奉法,魏博人十分感激装度。田兴又请裴度遍行魏博所属的各郡,传达宪宗的诏书旨意,魏博人到郊外迎接,倍感欣悦。裴度后来升任宰相,坚持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并在反对藩镇割据势力方面取得巨大功绩,先后平吴元济、李师道之乱,最终实现了“元和中兴”。
——据《旧唐书·裴度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度的历史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裴度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6分)宜宾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D 6.C 7.D 8.D 9.A 10.C 11.D 12.D
13.(1)特点:历史悠久;地位高,受重视;用途广泛;种植范围集中在北方。作用: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提高了医疗健康状况;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民族独立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立法支持,西进运动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3)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生产要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14.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后,慈禧尝试通过立亲王为储的方式试探外界对于光绪废立的态度,结果引起各界的不满,于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灭洋,使义和团力量壮大,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清末“新政”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兴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所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
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列强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激化。所以推动民族复兴是冲击和改革改良反应的结果。
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太平天国运动为期十几年,对中国社会是个大破坏,土地大量荒芜,长江中下游人民死亡流离过半,经济、人口数十年不能够恢复;义和团焚烧紫禁城,劫掠北京,破坏文物,造成中国的巨大损失。农民阶级因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带来的破坏性从长远来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
15.(1)出使魏州,稳定局势,受到当地人的拥护;坚持与权奸等势力作斗争;反对藩镇割据,镇压叛乱,为维护统一作出贡献。
(2)科举出身,个人素质较高;朝廷的信任和支持;策略得当,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