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份阶段性诊断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2.请将第I卷题目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代号上;第II卷用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答题区域,答在试卷上作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 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 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 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 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直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C项正确;社会分工指的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只有农业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城市等,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出现阶级分化,但旧石器时代就属于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社会历史源于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 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 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处,各文明间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3.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 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进制是古代苏美人的文明成就,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人的发明,不是雅利安人的成就,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克尔白神庙位于阿拉伯麦加,并非印度恒河,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悬诗”是阿拉伯人的成就,并非是古希腊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4.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 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 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意“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排除B项;印第安人在东亚进入文明之前已进入美洲,排除C项;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做出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 拜占庭帝国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的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 疆域辽阔促进经济繁荣 B. 重现西罗马帝国的强大
C. 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D. 成为东西方的贸易枢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信息可以得出,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国已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和贸易枢纽,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疆域辽阔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一直没能恢复西罗马帝国时期辽阔的疆域,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拜占庭帝国的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 综合下图所示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 古代西亚的法治文明 B.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 古代美洲的宗教神学 D. 古代日本的幕府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题目属于说明类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吠陀时代、等级森严”可知,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西亚的法治文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代美洲的宗教神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日本的幕府统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这说明当时( )
A. 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B. 违约现象比较普遍
C. 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D. 奴隶主利益受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自由民如果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自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甚至处罚,保护主人对谷物的所有权,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违约现象比较普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排除C项;材料中法典相关规定面向自由民,并没有体现特别的保障奴隶主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8.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属于海洋文明向外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B. 欧洲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C. 欧洲扩大了对外贸易的通道 D. 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香料在16世纪以来与中世纪相比,香料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百姓商品,香料价格更加便宜,说明香料来源广泛,这是由于16世纪以来,各种贸易通道开通,世界之间联系更加密切,C项正确;材料反映由于新航路开辟,商业贸易中心变化,商业贸易方式比如公司、股份制等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欧洲人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彻底过于绝对,夸大事实,排除B项;香料涌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的主要是物质生活并非精神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131年列日宗教会议上,教皇英诺森二世头戴装饰华美的三重冠,骑着白马,以罗马皇帝般的盛大仪式进入会场,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为其亲自牵马。这一典礼活动反映了当时( )
A. 王权与教权矛盾有所缓和 B. 德意志分裂导致王权削弱
C.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 D. 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宗教会议上德意志国王为教皇牵马,教皇代表基督教神权,反映出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D项正确;王权为自己利益不断与教权斗争,排除A项;中世纪时教权本来高于王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2 世纪,自治城市政府成为北部意大利的典型,众多城市不再依附某些主教、贵族等保护人,而是变成了它们自己的“主人”,甚至“感觉创造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是市民,他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类似的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日益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是由于基督教会削弱了王权 B. 直接孕育了资产阶级革命
C. 标志着欧洲特权阶层的衰败州 D. 有助于权利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自治城市的发展,摆脱对封建贵族的依附,显示了市民自主意识的增强,产生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权利意识对近代民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D项正确;自治城市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材料中说主教、贵族都不再是依附的对象,排除A项;几个世纪后,欧洲才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直接”的说法不妥,排除B项;当时,特权阶层的力量仍然强大,在一段时间里封建专制还有所加强,获得自治权的只是部分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书的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借阅。这( )
A. 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 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C.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图书馆出现,图书馆功能变化,实用性、开放性增强,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此时并未打破教会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文化阅读的问题,并不代表普通民众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因此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观点 B. 得益于启蒙运动的发展
C. 继承了欧洲传统儿童观 D. 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因此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由“中世纪鞭笞、体罚儿童”转为“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A项正确;17、18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欧洲的传统儿童观是“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而材料强调的是“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未涉及具体实施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极少数到过中国的人,也多倾向于描述中国的富庶,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异域人眼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中国文化的神秘感在欧洲消散主要得益于( )
A. 启蒙运动的高涨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三角贸易的兴起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及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主要集中在物质文明层面,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广泛且较为系统地在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欧洲的神秘感得以消散,A项正确;工业革命使欧洲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经济文化优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从崇拜转向蔑视,排除B项;三角贸易的开展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及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6. 16世纪初的思想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道:“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这反映出伊拉斯谟( )
A. 改变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 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 对教会进行人文主义批判 D. 突破了文艺复兴思想的界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并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号召弱化宗教仪式,而要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间接的批判了教会的愚民政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伊拉斯谟著作中的主张,不可能改变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序幕是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伊拉斯谟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他的思想主张符合文艺复兴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17. 研究者发现,16世纪20年代以前,墨西哥地区真实工资(注: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水平很低。但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真实工资开始上升,并在17世纪中期上升至收入与最低生活开支大致相当的水平。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 墨西哥银矿发现与开采 B. 西欧的早期资本主义扩张
C. 拉美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 D. 商业革命推动了外贸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拉美地区遭到了欧洲的殖民侵略,本地土著人口大量死亡,因而真实工资逐渐提升,并迫使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B项正确;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使财富流入宗主国,并不能提升当地的真实工资,排除A项;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移植了本国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发展种植园经济,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拉美地区外贸繁荣,但其收入主要在欧洲殖民者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533年,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英王亨利八世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罗马教皇随即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会。作为报复,英国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由英国大主教克兰麦宣布亨利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这表明英国( )
A. 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B. 立宪政体奠定基础
C. 宗教改革更加彻底 D. 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运动中,英王亨利八世和国会趁机脱离罗马教廷,加强王权和本国教会的自主权,反映出王权高于教权的趋势,即世俗主权逐渐回归,D项正确;材料中遭到挑战的是罗马教廷和教皇权威,不是英国宗教神权,排除A项;为英国立宪政体奠定基础的是光荣革命后,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排除B项;材料只有英国的一个事例,不足以说明其宗教改革“更加彻底”,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
A. 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 推动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C. 扫除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 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欧洲国家给予贸易公司种种特权,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公司进行殖民扩张的热情,促进了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进程,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A项正确;这些公司是特权贸易公司,属于垄断贸易,不是自由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的过程,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标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0. 17世纪初,荷兰人对于“南方大陆(澳大利亚)”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远超之前西班牙、英国等国。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们却停止了探险,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当时荷兰( )
A. 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B.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C. 在争夺殖民霸权中失利 D. 海外扩张带有商业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荷兰殖民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世纪40年代,荷兰人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利可图,便停止贸易活动,这说明荷兰人的殖民扩张侧重于发展商业,D项正确;17世纪,虽然荷兰海外贸易最为发达,但它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当时西班牙掌握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故排除A项荷兰在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荷兰人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失利,事实上荷兰在17世纪殖民势力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据此可知,新教的兴起( )
A. 强化了对人性的束缚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C.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 否定了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可知,宗教改革后的禁欲主义鼓励消费,但又反对奢侈消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消费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要是消费,而且新教促进了对人性的解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旧贵族势力受到打击,排除C项;禁欲主义并不否定传统宗教伦理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8 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 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 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休谟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质疑“因果关系”,否定必然性,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肯定商业,肯定人的欲望,并将其视为正当权利,这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A项正确;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B项因果颠倒,排除B项;质疑因果关系,并非否定一切因果关系,与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欲望获得解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冲突,排除C项;肯定人的欲望,不是腐朽堕落,当时近代西方正是蓬勃发展之时,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恐惧来维持的,在这个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一切人都视同草芥;同时他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这说明了孟德斯鸠( )
A. 主张人民主权 B. 主张暴力革命 C. 力推民主共和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认为君主权力过大,给人民带来恐惧,说明其反对君主专制,D项正确;人民主权强调国家权力由人民掌握,而材料强调反对君主制,排除A项;暴力革命指用暴力推翻政权,实现大规模社会变革的行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孟德斯鸠对君主制的反对,未涉及民主共和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
A. 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 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 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及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理性精神,甚至强调理性精神对人类心灵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卢梭反对的其实是启蒙理性,即由启蒙哲人建立起来作为一切判断之最高标准的理性权威。卢梭看到了启蒙理性的局限:一方面,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相反,他强调,正是这样的怀疑精神使人类的社会情感变得衰弱,容易陷入信念迷失的困境。另一方面,认为理性不是人类的天性,因此,人们对理智之爱会弱于对其他自然事物之爱,他强调自然情感作为内心的良知才是人们形成自由意志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卢梭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理性精神,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卢梭的思想弥补启蒙理性精神的缺陷、纠正理性诉求的认知误区,并不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排除B项;卢梭试图弥补启蒙理性精神的缺陷,与“神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像北美原住民那样的群体,并没有运用理性来劳动的能力,因此他们生存的地方,就理应让当时具有充分劳动能力的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群体去占有。洛克的认识可以说明( )
A. 启蒙程度决定历史判断 B. 地域因素制约历史研究
C. 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D. 文明水平左右历史结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像北美原住民那样的群体,并没有运用理性来劳动的能力,因此他们生存的地方,就理应让当时具有充分劳动能力的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群体去占有”可知,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是站在殖民者的角度为英国对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解,这说明人物的身份立场影响他的认知,C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地域因素是历史研究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制约因素,排除B项;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与文明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例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的代表,并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
【答案】(1)时间阶段:大约5—15世纪左右。
文化特征: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关联: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
(2)代表: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促进: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权统治,冲击了封建秩序;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文主义,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宣扬个人主义伦理观);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注重实干,重视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一切都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征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第一问时间阶段,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时间阶段是5—15世纪左右。第二小问文化特征,由材料一“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可得出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第三小问关联,由材料一“……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可得出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第一问代表,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包括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第二问促进作用,由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可得出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权统治,冲击了封建秩序;由材料二“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可得出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文主义,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宣扬个人主义伦理观);由材料二“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可得出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由材料二“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可得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注重实干,重视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一切都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引发新旧大陆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疾病、文化,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烟草、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如巴西东北、东南地区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的垦殖热潮,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水灾频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阐释:(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使世界人口激增,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为了追求一些经济作物的商品价值,比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列强对外殖民活动加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殖民地种植作物成分单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的垦殖热潮,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日益突出。
总之,在引进新物种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防止不良外来物种的入侵,积极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准材料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单纯地从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出发命题论证,也可以从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出发命题论证,材料主旨更加侧重后者。找出观点后,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阐述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言之成理。
28.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是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一革命使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有可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发展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哪些辉煌的文化成就?
材料二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二,指出印第安文明难以“带到更远的地区”的原因。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撰写各种小册子,走上街头宣传演讲等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材料四 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当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时,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现代文明”的特征。
【答案】(1)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2)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任答一)
原因:地形限制。 (3)精神内核:理性。
理解: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4)特征:文明多样,文明平等、文明共存,人类共荣。
【解析】
【小问1详解】
成就: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如,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小问2详解】
列举文明: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主要有在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在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可以概括出,地形限制。
【小问3详解】
精神内核:结合所学课本上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精神内核是理性。根据材料三中的“蒙思想家们通过撰写各种小册子,走上街头宣传演讲等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可以得出,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小问4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四中的“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可以得出文明多样;根据材料四中的“当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时,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可以得出,文明平等、文明共存,人类共荣。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的宗教改革在当时绝不是单一、孤立的事件,它是欧洲宗教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教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检视自己的信仰,结果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认识到个性解放和信仰自由的重要性,逐步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迷信中解脱出来,英国教会也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这种结果对英国王权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加尔文主义等新思想、新观念的激荡下,人们在公开大声质疑教皇、主教特权时,也开始私下低声谈论诸如“君权的性质以及一切权利的性质”“国王是否可以像上帝一样任意统治国家,人民是否能够凭自己的意愿被统治”等话题。
——摘编自刘吉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
材料二起初,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对宗教改革思想颇感兴趣,甚至还准许路德教传入法国。但随着法王在1533年和教皇握手言和,加之法王已意识到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统治将是弊大于利的,法兰西斯一世开始对宗教改革运动进行镇压。1534年10月,新教徒在巴黎、奥尔良、图尔等城市到处张贴“告示”,揭发“教皇弥撒的不能容忍的流弊”,就连国王寝宫的门上也贴有类似的“告示”。法兰西斯一世龙颜大怒,下令严惩新教徒。一时间,火刑场在法国到处点燃。仅在半年的时间里,巴黎就有80名新教徒被处死。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对待宗教改革态度的差异并简析其成因。
【答案】(1)影响:强化了世俗王权;激发了民族主义;冲破了教会桎梏,解放了民众思想;动摇了君权神授观念;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答出三点)
(2)差异:英国宗教改革由国王领导,法国宗教改革最终受到国王镇压。
成因:英国资产阶级逐渐崛起,法国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英国宗教改革相对保守,法国宗教改革比较激进;英王借助新教对抗教皇,法王与教皇合作镇压新教。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这种结果对英国王权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国王是否可以像上帝一样任意统治国家,人民是否能够凭自己的意愿被统治”可知,强化了世俗王权;根据材料“人们开始重新检视自己的信仰,结果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认识到个性解放和信仰自由的重要性”可知,激发了民族主义,冲破了教会桎梏,解放了民众思想;根据材料“君权的性质以及一切权利的性质......国王是否可以像上帝一样任意统治国家,人民是否能够凭自己的意愿被统治”可知,动摇了君权神授观念,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2)差异:根据材料”法王在1533年和教皇握手言和,加之法王已意识到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统治将是弊大于利的,法兰西斯一世开始对宗教改革运动进行镇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宗教改革由国王领导,法国宗教改革最终受到国王镇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英法两国出现不同结局的成因,首先,英国资产阶级逐渐崛起,法国封建势力依旧强大;其次,英国宗教改革相对保守,法国宗教改革比较激进;第三,英王借助新教对抗教皇,法王与教皇合作镇压新教等。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份阶段性诊断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2.请将第I卷题目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代号上;第II卷用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答题区域,答在试卷上作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 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 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 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 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 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 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 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 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 )
A. 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 B. 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
C. 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 D. 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
4.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 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 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5. 拜占庭帝国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的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 疆域辽阔促进经济繁荣 B. 重现西罗马帝国的强大
C. 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D. 成为东西方的贸易枢纽
6. 综合下图所示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 古代西亚的法治文明 B.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 古代美洲的宗教神学 D. 古代日本的幕府统治
7.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这说明当时( )
A. 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B. 违约现象比较普遍
C. 农业生产较发达 D. 奴隶主利益受保障
8.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9. 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B. 欧洲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C. 欧洲扩大了对外贸易通道 D. 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10. 1131年列日宗教会议上,教皇英诺森二世头戴装饰华美的三重冠,骑着白马,以罗马皇帝般的盛大仪式进入会场,德意志国王洛泰尔三世为其亲自牵马。这一典礼活动反映了当时( )
A. 王权与教权矛盾有所缓和 B. 德意志分裂导致王权削弱
C.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国教 D. 世俗王权受制于宗教神权
11. 12 世纪,自治城市政府成为北部意大利的典型,众多城市不再依附某些主教、贵族等保护人,而是变成了它们自己的“主人”,甚至“感觉创造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是市民,他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类似的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日益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是由于基督教会削弱了王权 B. 直接孕育了资产阶级革命
C. 标志着欧洲特权阶层的衰败州 D. 有助于权利意识的增强
12.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书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借阅。这( )
A. 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 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C.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13. 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儿童被视为父母的隶属品,并被认为生来俱恶,因此鞭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直至14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要求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观点 B. 得益于启蒙运动的发展
C. 继承了欧洲传统儿童观 D. 保障了儿童的合法权益
14. 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极少数到过中国的人,也多倾向于描述中国的富庶,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异域人眼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中国文化的神秘感在欧洲消散主要得益于( )
A. 启蒙运动的高涨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三角贸易的兴起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15. 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 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 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16. 16世纪初的思想家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写道:“神父们宣称‘草草背出祷告词,就算是合宜地履行了职责’;假如上帝能听到或听懂他们虚弱无力的祷告,我将十分惊讶。”他的著作《基督徒战士手册》号召弱化圣礼的重要性,并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指导。这反映出伊拉斯谟( )
A. 改变了基督教基本教义 B. 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 对教会进行人文主义批判 D. 突破了文艺复兴思想的界限
17. 研究者发现,16世纪20年代以前,墨西哥地区的真实工资(注: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水平很低。但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真实工资开始上升,并在17世纪中期上升至收入与最低生活开支大致相当的水平。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 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 B. 西欧的早期资本主义扩张
C. 拉美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 D. 商业革命推动了外贸繁荣
18. 1533年,在没有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英王亨利八世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罗马教皇随即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会。作为报复,英国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由英国大主教克兰麦宣布亨利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这表明英国( )
A. 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B. 立宪政体奠定基础
C. 宗教改革更加彻底 D. 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19. 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
A. 加速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B. 推动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C. 扫除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 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 17世纪初,荷兰人对于“南方大陆(澳大利亚)”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远超之前西班牙、英国等国。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们却停止了探险,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当时荷兰( )
A. 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B.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C. 在争夺殖民霸权中失利 D. 海外扩张带有商业特性
21. “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据此可知,新教的兴起( )
A. 强化了对人性的束缚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C. 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D. 否定了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
22. 18 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 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 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23.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恐惧来维持的,在这个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一切人都视同草芥;同时他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这说明了孟德斯鸠( )
A. 主张人民主权 B. 主张暴力革命 C. 力推民主共和 D. 反对君主专制
24. “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
A. 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 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 试图调解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25.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像北美原住民那样的群体,并没有运用理性来劳动的能力,因此他们生存的地方,就理应让当时具有充分劳动能力的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群体去占有。洛克的认识可以说明( )
A. 启蒙程度决定历史判断 B. 地域因素制约历史研究
C. 个人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D. 文明水平左右历史结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例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的代表,并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引发新旧大陆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疾病、文化,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烟草、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如巴西东北、东南地区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的垦殖热潮,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水灾频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是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一革命使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有可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发展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哪些辉煌的文化成就?
材料二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二,指出印第安文明难以“带到更远的地区”的原因。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撰写各种小册子,走上街头宣传演讲等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材料四 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当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时,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现代文明”的特征。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的宗教改革在当时绝不是单一、孤立的事件,它是欧洲宗教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教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检视自己的信仰,结果越来越多的英格兰人认识到个性解放和信仰自由的重要性,逐步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迷信中解脱出来,英国教会也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这种结果对英国王权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加尔文主义等新思想、新观念的激荡下,人们在公开大声质疑教皇、主教特权时,也开始私下低声谈论诸如“君权的性质以及一切权利的性质”“国王是否可以像上帝一样任意统治国家,人民是否能够凭自己的意愿被统治”等话题。
——摘编自刘吉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
材料二起初,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对宗教改革思想颇感兴趣,甚至还准许路德教传入法国。但随着法王在1533年和教皇握手言和,加之法王已意识到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统治将是弊大于利的,法兰西斯一世开始对宗教改革运动进行镇压。1534年10月,新教徒在巴黎、奥尔良、图尔等城市到处张贴“告示”,揭发“教皇弥撒的不能容忍的流弊”,就连国王寝宫的门上也贴有类似的“告示”。法兰西斯一世龙颜大怒,下令严惩新教徒。一时间,火刑场在法国到处点燃。仅在半年的时间里,巴黎就有80名新教徒被处死。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对待宗教改革态度的差异并简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