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原卷版)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受瞩目:②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著名国际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 )、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③令人欣喜的是,因为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使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④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度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了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⑤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____)精神、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____)国富民之志,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1.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倍 鹜 坚 抱
B.备 骛 艰 报
C.备 骛 坚 报
D.倍 鹜 艰 抱
2.下列序号所代指的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且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E.⑤
3.在高一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认识了循循善诱的孔子、能言善辩的孟子、解牛入道的庖丁、临危受命的烛之武,了解了自矜功伐的项羽、能屈能伸的刘邦、感动天地的窦娥、忧郁王子哈姆莱特,还知道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故事。请选择课本中的一位人物仿照波浪线处句子写下你对他(或她)的认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____①____,这届化学奖很化学。由于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所以一直被调侃为“诺贝尔理综奖”。尽管诺贝尔本人____②____,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却偏爱跨界。百余年来,化学奖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21世纪以来,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获奖更是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二。
这不奇怪。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学科相结合,____③____。诺贝尔化学奖关注以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和成果,并不超纲。
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最合理的变通办法。毕竟分子生物学是100多年前从化学届分出去的,生物化学也是60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就不用争了。
实际上,过去曾开创性地指导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分割式思维,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可能会慢慢淘汰。也许,自然科学的学科和门类之间其实不存在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吧。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5.请分析“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一句所使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答: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疟疾是受疟原虫感染或被蚊叮咬人体后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青蒿素可以用来治疗疟疾,其作用机理是青蒿素在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团与疟原蛋白结合,改变了疟原虫的细胞膜结构。自由基团与疟原蛋白结合之后会使线粒体的双层膜胀裂,最终脱落,导致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体外实验表明,一定剂量的青蒿素可以使肝癌细胞等多种癌细胞凋亡,明显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从而延长____①____。
青蒿素主要是从青蒿中直接提取而得到的,也可以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酸然后半合成而得到的。青蒿虽然____②____,但青蒿素含量在不同产地的差异极大。根据研究得知,除了中国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青蒿中的____③____,没有利用价值。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8.请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材料一: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9.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10.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文本分析青蒿素研发成功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答:
材料二: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B.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C.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D.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1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屠呦呦与加来道雄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科学上的成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②中医药学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地制宜、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在实践层面,中医药学强调养生“治未病”,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养德养生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医药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中医药。
③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事实上,科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的科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学,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也不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不能把西方科学当作衡量科学的唯一标准。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中医药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与其他中国本土科学一样,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辨证论治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了全球范围独树一帜、疗效确切、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科学。
④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与疫病斗争中产生《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经典著作,形成了系统的、独特的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屠呦呦研究员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频发流行,中医药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独特理论、技术体系和经典方药。
⑤而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在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⑥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先进性。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
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讲,只有大力发展中医药学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中医药学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融合统一了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医学科学。
C.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的背景下,1969年屠呦呦开始带领团队,从青蒿素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D.《肘后备急方》让屠呦呦研究团队意识到,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他们考虑改为低温提取。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具有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不仅将健康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相关联,还点明了培养自身良好品行和身体健康的直接联系。
B.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经典著作,形成的系统、独特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为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灵感和方法指导。
C.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成功获得了安全性高的中性青蒿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D.中医药的智慧果实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和先进性,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白血病及老年性精神障碍等方面都有明显成效。
15.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患者的体质而施以不同的治方。
B.广西巴马长寿村的形成与他们热爱生活、甘于平淡、乐于付出的人生境界有密切关系。
C.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此次疫情防控的最大亮点之一。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
16.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
17.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继续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提案。中医药博物馆不纯粹是一个文化设施,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意义。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
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然而,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或译为“自然志”)。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博物学(自然志)比数理科学更为常见。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而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自然志传统。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无奈之举。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活。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
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正在给人类造成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已被西方人意识到。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未能为国人所意识到,国人也尚未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盛行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缺乏基本的反思。就此而言,追问什么是科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考虑面子,挖空心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技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部分科研人员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8.下列关于“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两者的代表不同,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
B.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
C.科学进入中国是出于民族振兴的功利主义动机,在中国生根还需国人探索科学的本源和精神。
D.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的力量,任其无约束发展可能摧毁人类,由此促使了科技伦理的兴起。
19.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
B.为了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难题,需要关注被边缘化的博物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
C.科技伦理的目标是使科学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只要目标是美好的,科学研究就是符合科技伦理的。
D.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此前缺乏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有关。
20.材料一是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一书的结语,总结了该书各章节内容,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该书章节标题的一项是( )
A.西方科学溯源
B.科技伦理研究
C.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D.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2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作者皆为科学哲学系教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
答:
22.你将代表班级在学校科技节学生论坛上发言,主题是“我国该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新的生存危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稿的要点。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 2020年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 186.82 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 1.73 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 4.11 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 172.97 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 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 1.72 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 10 664 8 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 954.28 1 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
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
材料二: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
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照明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
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
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亚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生活区域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跳动。
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给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近年来,青岛市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与此同时,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仅在近三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就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 284场次,惠及近500万人次。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腾讯网,2022年4月6日)
2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B.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较上年减少了三成多。
C.分析2020年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可以推测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中有一定比例是线上接待的。
D.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了1.25亿元。
2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保障了音视频信号稳定,“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展示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
D.此次“天宫课堂”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和一些科学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天地”的差异。
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说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升级带来的便利,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
B.青岛市近年在科普方面主抓创建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工作。
C.青岛市近三年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所使用的三个数据都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6.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答:
27.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第三单元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解析版)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会上,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受瞩目:②一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另一位是“凭黄牛风格、具赛马精神”的著名国际大气科学家曾庆存。时至今日,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单中,已有33名科学家。他们始终保持矢志不渝、赶超先进的报国情怀,始终坚守心无旁( )、严谨务实的科研品格,不仅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也在人们心中竖起矢志奉献的灯塔。
③令人欣喜的是,因为发达的人才根系、良好的成长沃土,使我国科技事业青蓝相继、人才辈出。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④与基础研究高度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019年度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比2018年下降了2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最具创新潜能,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⑤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____)精神、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____)国富民之志,中国科技创新就能不断筑牢强国之基。
1.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C )
A.倍 鹜 坚 抱
B.备 骛 艰 报
C.备 骛 坚 报
D.倍 鹜 艰 抱
【解析】 倍:加倍,如倍增、事半功倍。备:表示完全。“( )受瞩目”,很受别人关注。应写作“备”;骛:追求。鹜:鸭子。“心无旁( )”,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应写作“骛”;艰:困难。坚:坚硬、坚固。“攻( )”:比喻解决某项任务中最难的问题。应写作“坚”;抱:表示心里存有或用手臂围住。报:表示告诉、答谢、报复等。“( )国”,为国家效力尽忠。应写作“报”。
2.下列序号所代指的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且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E.⑤
【解析】 ①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应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注意: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②有语病:“著名国际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多层定语修饰不当,“国际”应放在“著名”之前。③有语病:“因为……,使……”,介词掩盖主语。⑤有语病和标点使用错误:“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攻( )精神、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 )国富民之志”,一是语序错误,应该是先激发后传承。二是标点使用错误,勇攀高峰和敢为人先是并列结构,中间已使用顿号,虽“传承……精神”与“激发……之志”也是并列关系,但是在短语中已使用顿号,“激发”前面就应该使用逗号表示并列。
3.在高一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认识了循循善诱的孔子、能言善辩的孟子、解牛入道的庖丁、临危受命的烛之武,了解了自矜功伐的项羽、能屈能伸的刘邦、感动天地的窦娥、忧郁王子哈姆莱特,还知道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故事。请选择课本中的一位人物仿照波浪线处句子写下你对他(或她)的认识。
答:【示例】屠呦呦始终保持对中医药学的研究热情,始终砥砺迎难而上、协同攻关的学术信念,不仅推动了征服疟疾治疗的“一小步”,也在世界医学领域高举了传统中医的火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____①____,这届化学奖很化学。由于诺贝尔化学奖总是不颁给纯粹的化学,所以一直被调侃为“诺贝尔理综奖”。尽管诺贝尔本人____②____,但作为诺奖“嫡传”的化学奖却偏爱跨界。百余年来,化学奖大约有三分之一花落生物化学领域;21世纪以来,化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获奖更是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二。
这不奇怪。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近百年来不断与不同基础门类学科相结合,____③____。诺贝尔化学奖关注以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所获得的重大发现和成果,并不超纲。
用化学奖来表彰非医学的生物学家,是最合理的变通办法。毕竟分子生物学是100多年前从化学届分出去的,生物化学也是60年前从化学界分出去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就不用争了。
实际上,过去曾开创性地指导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分割式思维,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可能会慢慢淘汰。也许,自然科学的学科和门类之间其实不存在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吧。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颁发给化学家____②就是化学家____③衍生出多门交叉学科
5.请分析“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一句所使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比喻不论是分子生物学,还是生物化学,它们本质上都是以化学为基础学科的。引用民间俚语,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修改后正确的句子是: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过去曾开创性地指导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分割式思维,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可能会慢慢被淘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疟疾是受疟原虫感染或被蚊叮咬人体后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青蒿素可以用来治疗疟疾,其作用机理是青蒿素在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团与疟原蛋白结合,改变了疟原虫的细胞膜结构。自由基团与疟原蛋白结合之后会使线粒体的双层膜胀裂,最终脱落,导致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体外实验表明,一定剂量的青蒿素可以使肝癌细胞等多种癌细胞凋亡,明显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从而延长____①____。
青蒿素主要是从青蒿中直接提取而得到的,也可以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酸然后半合成而得到的。青蒿虽然____②____,但青蒿素含量在不同产地的差异极大。根据研究得知,除了中国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青蒿中的____③____,没有利用价值。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①癌症患者的生命__②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__③青蒿素含量很低
8.请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因为青蒿素在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团与虐原蛋白结合,改变了疟原虫的细胞膜结构,所以青蒿素可以用来治疗疟疾。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材料一: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9.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解析】 “ 砒霜……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错。原文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可见砒霜不是植物提取物。
10.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文本分析青蒿素研发成功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答:①国家提供研究平台。为解决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的疟疾,国家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发起抗疟大规模合作项目,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②团队通力合作。在青蒿素研发过程中,“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攻难关。③中医文化深厚,文献丰富。历代医学相关文献尤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中医博大精深,为医治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
(二)
材料二: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B.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C.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D.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解析】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错,原文第一段“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说的是在开展实验前没有考虑到困难的因素,选项中的“无视”是不怕的意思。B.“确定实验方案”错,根据原文“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可知,他是一直研究科学文献,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准备实验材料,而不是先确定实验方案。C.“筹建实验室”错,由原文“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可知,“我”建造的是“云室”,而不是“实验室”,选项偷换概念。
1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屠呦呦与加来道雄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科学上的成就?
答:(1)他们都具有对科学执着探索的精神;(2)他们都具有不畏困难、坚定执着的奋斗精神;(3)他们都具有创新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②中医药学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地制宜、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在实践层面,中医药学强调养生“治未病”,并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强调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养德养生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医药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中医药。
③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事实上,科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的科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学,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也不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不能把西方科学当作衡量科学的唯一标准。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中医药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与其他中国本土科学一样,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辨证论治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了全球范围独树一帜、疗效确切、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科学。
④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与疫病斗争中产生《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经典著作,形成了系统的、独特的防病治病的理、法、方、药。屠呦呦研究员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汲取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频发流行,中医药在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独特理论、技术体系和经典方药。
⑤而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在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⑥对于人类健康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先进性。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
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讲,只有大力发展中医药学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中医药学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融合统一了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医学科学。
C.在疟疾重新开始肆虐的背景下,1969年屠呦呦开始带领团队,从青蒿素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D.《肘后备急方》让屠呦呦研究团队意识到,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他们考虑改为低温提取。
【解析】 A.“只有……才能”错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表示必要条件,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不止有一条;C.“从青蒿素中寻找并提取”错误。1969年其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D.“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错误。表述绝对,是也许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中医药学具有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不仅将健康与人们的饮食起居相关联,还点明了培养自身良好品行和身体健康的直接联系。
B.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经典著作,形成的系统、独特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为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灵感和方法指导。
C.屠呦呦及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成功获得了安全性高的中性青蒿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D.中医药的智慧果实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和先进性,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白血病及老年性精神障碍等方面都有明显成效。
【解析】 “还点明了培养自身良好品行和身体健康的直接联系”错误。无中生有,文中说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养德养生之间有联系,没有说直接联系。
15.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C )
A.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患者的体质而施以不同的治方。
B.广西巴马长寿村的形成与他们热爱生活、甘于平淡、乐于付出的人生境界有密切关系。
C.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此次疫情防控的最大亮点之一。
D.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
【解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错误。材料一主要强调中医药学对内对外的价值和意义,并未提及中西医结合。
16.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1)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中医药学的内涵,及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2)接着针对李约瑟的疑问,进一步阐述中医药学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多方融合统一的医学科学。(3)然后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具体阐释中医药学的贡献。(4)最后强调当前我们应如何大力发展中医药学。
17.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继续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提案。中医药博物馆不纯粹是一个文化设施,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意义。
答:(1)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可以充分展示中医学的成果。(3)可以彰显中医药的贡献(价值、意义)。(4)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
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然而,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或译为“自然志”)。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博物学(自然志)比数理科学更为常见。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而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自然志传统。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无奈之举。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活。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
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正在给人类造成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已被西方人意识到。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未能为国人所意识到,国人也尚未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盛行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缺乏基本的反思。就此而言,追问什么是科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最后,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考虑面子,挖空心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技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部分科研人员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8.下列关于“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两者的代表不同,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
B.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
C.科学进入中国是出于民族振兴的功利主义动机,在中国生根还需国人探索科学的本源和精神。
D.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的力量,任其无约束发展可能摧毁人类,由此促使了科技伦理的兴起。
【解析】 “数理实验科学主要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错误,原文材料一“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可知主要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
19.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
B.为了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难题,需要关注被边缘化的博物学,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
C.科技伦理的目标是使科学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只要目标是美好的,科学研究就是符合科技伦理的。
D.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此前缺乏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有关。
【解析】 A.“所以科学在中国无法拥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错误,因果关系不恰当。B.“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博物学”错误,因果关系不恰当。C.“只要目标是美好的,科学研究就是符合科技伦理的”错误,过于绝对。
20.材料一是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一书的结语,总结了该书各章节内容,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该书章节标题的一项是( B )
A.西方科学溯源
B.科技伦理研究
C.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D.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解析】 材料一讲了西方科学溯源、中世纪的科学形态、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以及中国古代的博物学,材料二讲了科技伦理研究,所以B不属于材料一章节标题下的内容。
2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作者皆为科学哲学系教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
答:(1)同:①都认为科学(科技的发展)既造福了人类,又引发了人类新的生存危机;②都旨在探讨我国应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新的生存危机。(2)异:①材料一强调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回归科学史,重新思考“什么是科学”的命题;②材料二强调解决危机的办法是着眼于科技伦理的研究和践行。
22.你将代表班级在学校科技节学生论坛上发言,主题是“我国该如何应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类新的生存危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发言稿的要点。
答:①反思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学习希腊科学精神;②改变出于功利主义的科学研究和应用;③以博物学(自然志)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技史;④重视科技伦理,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⑤保证我国科技人员践行符合科技伦理的、负责任的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 2020年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 186.82 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 1.73 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 4.11 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 172.97 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 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 1.72 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 10 664 8 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 954.28 1 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
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
材料二: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
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照明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
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
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亚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生活区域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跳动。
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给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近年来,青岛市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与此同时,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仅在近三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就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 284场次,惠及近500万人次。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腾讯网,2022年4月6日)
2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2020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B.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较上年减少了三成多。
C.分析2020年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可以推测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中有一定比例是线上接待的。
D.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了1.25亿元。
【解析】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错误,材料一只是“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表明,因此说,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减少与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没有因果关系。
2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因为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保障了音视频信号稳定,“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展示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
D.此次“天宫课堂”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的场景和一些科学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天地”的差异。
【解析】 “因为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保障了音视频信号稳定,‘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错误,原文是“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原因是两方面,选项以偏概全。
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为了说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升级带来的便利,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
B.青岛市近年在科普方面主抓创建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工作。
C.青岛市近三年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所使用的三个数据都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解析】 B.“青岛市近年……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工作”错误,原文是“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工作”是青岛“下一步”将要做的工作,不是近年的工作。C.“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张冠李戴,从材料三“下一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可知,所述内容是青岛“下一步”将要做的工作,不是“经验表明”的内容。D.“所使用的三个数据都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偏概全。材料三中,“256家”是为了说明青岛市科协科普基地建设水平的提升,而“1 284场次”“500万人次”是为了说明青岛市科协积极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26.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答:①技术支持:信号畅通保障了“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②设备升级:升级了仪表和照明分系统及“天宫课堂”“教室”等设备。③教学资源扩充: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扩员了,能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和文化。④团队合作: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为“天地”互动护航。
27.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①加强专职科普人员的培养,促进科普的专业化发展。②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③创新科普形式,提高科普普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