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导与练】同步精品学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原卷版)
……………情境导入 激发热情………………
视频导入:播放素材—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技发展如何?是否取得重大突破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18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课标呈现 清晰目标…………
【2022年课标】
认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2.掌握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和实现太空行走的时间。
3.掌握袁隆平培育出灿型杂交水稻的时间及其推广的意义。
4.掌握屠呦呦开创的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的时间及其推广的意义。
5.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6.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本课综述 明确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是我国不同科技领域的代表成果。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双百”方针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讲透知识 查缺补漏……………………
【知识梳理】结合教材,解析知识点,识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组成部分,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袁隆平和屠呦呦及其贡献,“双百方针”内容,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等基础知识。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的研制
(1)成就
①原子弹: 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为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1)1999年11月, 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 。
(2)2003年10月,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 水稻。
(2)荣誉:①国内: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②国际: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誉为“ ”。
(3)贡献: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 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国际:对解决 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 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发现: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意义: 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屠呦呦获得的荣誉: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1)提出时间: 年。
(2)内涵:艺术问题上“ ”,学术问题上“ ”。
(3)影响:“双百”方针提出后, 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4)主要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 》、话剧《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电影《 》《林则徐》等。
(5)作品的主要内容:描绘 时期的新风貌。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1)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 的时代风貌。
(2)典型代表: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剖析点拨 理解透彻………………………
【探究点拨】再次通读教材,深入探究、交流,教师剖析点拨、易错警示、拓展思维等;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教材知识点。
知识点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误区警示:
“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指的是核弹和导弹,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的“两弹”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等,并规定各国主权平等及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托管理事会等。安全理事会的决议有约束力,而中、苏(俄)、美、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例1】(2021·安徽中考)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解析】
【答案】
知识点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温馨提示: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培育出粗型杂交水稻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1.袁隆平能够成功培育出釉型杂交水稻的启示。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2)启示:
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例2】右图所示的农业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叙述,正确的
是( )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他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答案】
知识点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
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文学院评定的诺贝尔奖项,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奖金。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例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解析】
【答案】
【史料展示】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解读】:
【设问】:史料中的“当天”具体时间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答案】:
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有哪些?
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图示记忆法: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提示:
2.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提示:
3.我国分别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是神舟五号和天宫一号。( )
提示:
4.袁隆平的重大发明是青蒿素。( )
提示:
…………………一览无余 规范答题………………………
【效果检测】结合所学知识点,完成教材练习、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等习题,检查预习效果。
【材料研读】
提示:
答案:
【问题思考】
提示:
成就:
体会:
【课后活动】
1.提示:
2.提示:
3.提示:
4.提示:
…总结归纳 理解透彻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导与练】同步精品学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解析版)
……………情境导入 激发热情………………
视频导入:播放素材—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技发展如何?是否取得重大突破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18 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课标呈现 清晰目标…………
【2022年课标】
认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2.掌握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和实现太空行走的时间。
3.掌握袁隆平培育出灿型杂交水稻的时间及其推广的意义。
4.掌握屠呦呦开创的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的时间及其推广的意义。
5.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6.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本课综述 明确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是我国不同科技领域的代表成果。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双百”方针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讲透知识 查缺补漏……………………
【知识梳理】结合教材,解析知识点,识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组成部分,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袁隆平和屠呦呦及其贡献,“双百方针”内容,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等基础知识。
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的研制
(1)成就
①原子弹: 1964 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 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 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 五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1)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 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 飞天之旅 。
(2)2003年10月, 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翟志刚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 籼型杂交 水稻。
(2)荣誉:①国内: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②国际: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
(3)贡献: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 保障我国 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国际:对解决 世界性饥饿 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 疟疾 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发现:中国药学家 屠呦呦 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意义: 青蒿素类 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屠呦呦获得的荣誉:获得 201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1)提出时间: 1956 年。
(2)内涵: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
(3)影响:“双百”方针提出后, 文化 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4)主要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话剧《 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英雄儿女 》《林则徐》等。
(5)作品的主要内容:描绘 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的新风貌。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1)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 改革开放 的时代风貌。
(2)典型代表:2012年,中国作家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剖析点拨 理解透彻………………………
【探究点拨】再次通读教材,深入探究、交流,教师剖析点拨、易错警示、拓展思维等;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教材知识点。
知识点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误区警示:
“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指的是核弹和导弹,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的“两弹”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进国际合作等,并规定各国主权平等及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被称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托管理事会等。安全理事会的决议有约束力,而中、苏(俄)、美、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例1】(2021·安徽中考)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国拥有核武器不仅使日本官员承认中国为“亚洲第一大国”,还使英国媒体认为应该赶快让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说明核试验成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故选A项。
【答案】A
知识点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温馨提示: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培育出粗型杂交水稻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1.袁隆平能够成功培育出釉型杂交水稻的启示。
要培养刻苦钻研、埋头肯干、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科学研究要面向生产、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等等。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③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苦钻研。④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科技的发展。
(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可以富民强国。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为将来的科技创新打好基础。
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例2】右图所示的农业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叙述,正确的
是( )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他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正确,图中的农业科学家是袁隆平,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正确,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很多,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错误,袁隆平的成就不能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正确,袁隆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成功。
【答案】B
知识点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
“双百”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文学院评定的诺贝尔奖项,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表彰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奖金。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例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解析】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B
【史料展示】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解读】:史料反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表明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防御和维护世界和平。
【设问】:史料中的“当天”具体时间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答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有哪些?
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图示记忆法: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我国分别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是神舟五号和天宫一号。(×)
提示: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4.袁隆平的重大发明是青蒿素。(×)
提示: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粗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疾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一览无余 规范答题………………………
【效果检测】结合所学知识点,完成教材练习、问题思考、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等习题,检查预习效果。
【材料研读】
提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核武器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有核国家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答案: 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问题思考】
提示:成就: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提出了华氏定理,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即华一王方法等。
钱三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景润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体会:我们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严谨治学、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活动】
1.提示:通过上网查找、搜集报纸、阅读书籍等,整理与“走向太空”有关的故事、图片、报道等,按照时间顺序布置展报内容。
2.提示:高速铁路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技术等。
3.提示: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
4.提示:可上网查询,也可向长辈请教相关歌曲的创作背景,并与相应时期的史实相联系。如《翻身农奴把歌唱》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后农奴翻身的喜悦之情,《春天的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程,《英雄赞歌》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历史。
…总结归纳 理解透彻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