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导与练】同步精品分层训练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卷版)
1.(2021年湖南衡阳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 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 反映出( )
A. 经济持续增长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B. 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 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2.(2020 年湖北黄冈) 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 中秋、 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 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还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B.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D.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巨大
3.(2020 年青岛) 20 世纪 70 年代, 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 灰、 军绿色的衣着, 所以有了“灰蚂蚁”“蓝蚂蚁”的形容。 80 年代, 中国人一直被忽视与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 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改革开放 C.港澳回归 D.中美建交
4.(2020 年安徽) 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 5000 多个新词条, 如市场经济、 超市、 电脑、 绿色食品、 下海等。 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 年 B.1978 年 C.1984 年 D.1996 年
5.(2020 年贵州黔东南) 2020 年暑假, 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 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穿现代服装 B.用粮票买米 C.住小洋楼 D.用微信支付
6.(2019·河南)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
1957年,东北纺管局员工缴回节余粮票 南京市民通过无人货架购买产品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7.(2018聊城)改革开放后,我国唱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政府注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休闲需求增加 ④法制体系健全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②③
8.(2019˙贵州铜仁)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裕,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
B.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1. (2021 年江西) 如图反映了( )
A. 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 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 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2. (2021 年山西) 下列两幅图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健全交通网, 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发展高科技, 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3.(2022年江西)下图反映了2013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A.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4.(2022年陕西)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国防力量的壮大 B. 教育事业的繁荣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5.(2022年重庆A卷)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6.(2022年内蒙古赤峰)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7.(2022年浙江宁波)如下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2年海南)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2019·湖北黄石)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2.(2022年广西贺州)目前,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尚未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3.(2022年广东)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4.(2022年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5.(2021 年北京) 巧克力生产、 消费的变化是一部浓缩的历史。
材料三: 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整理自《巧克力市场报告》(2016 年)
(4) 依据材料三, 指出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 说出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
6.(2021 年四川省南充)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辉煌成就】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7. 7039 171
2017 0. 3046 25974
2020 0. 0551 3218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
(4)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2022年湖北随州)阅读下列四幅图片,按要求写一段历史小短文。
请你从上面4幅图片中任意选取1幅或2幅图片,依据该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或两幅图片之间的联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60字以上。)
8.(2022年浙江绍兴节选)某校学生以“绍兴交通”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组:交通历史萧甬线(萧山至宁波)是通过绍兴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为堵阻日军南侵,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1953年7月,铁道部开始重建萧甬线,1957年萧甬线全线贯通。
——摘编自《绍兴市志》
第三组:交通发展
2022年4月,绍兴喜迎交通新时代。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通车,将绍兴、杭州两地的商圈、景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们跨市地铁换乘,可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边瞻仰岳飞,鉴湖畔怀念陆游……共享文化之旅。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导与练】同步精品分层训练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版)
1.(2021年湖南衡阳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 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 反映出( )
A. 经济持续增长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B. 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 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可知,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家庭财富标志越来越高档,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B 正确; 图片说明的是消费观念的变化, 不是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排除 ACD。 故选 B。
2.(2020 年湖北黄冈) 我国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 中秋、 国庆等,国家在一些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 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还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B.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大幅提高
C.礼仪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D.发展假日经济的需求空间巨大
【答案】 A
【解析】考查点: 中国节日文化。 解题思路: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传统节日还规定了法定假日天数”“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可知, 该题干主要表述的发扬中国节日文化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除夕、 中秋、 国庆等。 通过节日文化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还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 A 项符合题意; 而 BCD 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 排除。 故选 A。
3.(2020 年青岛) 20 世纪 70 年代, 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 灰、 军绿色的衣着, 所以有了“灰蚂蚁”“蓝蚂蚁”的形容。 80 年代, 中国人一直被忽视与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 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 B.改革开放 C.港澳回归 D.中美建交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20 世纪 70 年代, 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 灰、 军绿色的衣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生活水平低的现象。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开始注重衣着的时尚性, 因此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B 项符合题意; A 项发生在 1953—1956 年,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排除; C 项发生在 1997 和 1999年, 与题干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不符, 排除; D 项发生在 1979 年, 是中国的外交成就, 与题干信息“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不符, 排除。 故选 B。
4.(2020 年安徽) 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 5000 多个新词条, 如市场经济、 超市、 电脑、 绿色食品、 下海等。 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 年 B.1978 年 C.1984 年 D.1996 年
【答案】 D
【解析】考查点: 时代变迁。 解题思路: 根据新词条判断时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题干的市场经济、 超市、 下海等词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故 D 符合题意; 与 1956 年有关的词汇是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八大等, 排除 A; 与 1978 年相关的词汇是改革开放等, 排除 B; 与 1984 年相关的词汇是国企改革等, 排除 C。 故选 D。
5.(2020 年贵州黔东南) 2020 年暑假, 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 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穿现代服装 B.用粮票买米 C.住小洋楼 D.用微信支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可用排除法, 根据所学可知, 用粮票买米, 说明米的匮乏, 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所以要限制供应;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到 20 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市场就已经放开, 粮票、 布票、 油票等票证先后退出, 所以 2020 年暑假, 黔东南不可能买米还用粮票这一现象, 所以 B 符合题意。
【点拨】 逆向选择题, 用排除法, 可以提高做题的时效性。
6.(2019·河南)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迀,决定这一变迀的根本因素是( )
1957年,东北纺管局员工缴回节余粮票 南京市民通过无人货架购买产品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答案】 C
【解析】题干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交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粮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开始出现用微信支付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18聊城)改革开放后,我国唱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政府注重民生 ②脱贫任务完成 ③休闲需求增加 ④法制体系健全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由此可知国家比较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假日天数增多有利于人民的休息生活,娱乐,休闲,消费,购物等。①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国家发展经济才能解决脱贫任务,②与题意无关;题干涉及到节假日天数的增多,与法律建设无关。④与题意无关,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衣食住行的变化。
8.(2019˙贵州铜仁)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裕,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A.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
B.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答案】D
【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领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辨,禁缠足,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跑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最合理的是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排除ABC,选项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与识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1. (2021 年江西) 如图反映了( )
A. 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 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 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的相关史实。 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 并取得巨大成就。 截至 2010 年底, 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据题干图片“主要城市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 可知, 我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题干图片内容不能体现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排除选项 A; 选项 BD 在题干图片中无法体现,选项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2. (2021 年山西) 下列两幅图呈现出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健全交通网, 改善民生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发展高科技, 巩固国防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青藏铁路和港珠澳大桥都是新时期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因此, 它们的建成都健全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各族群众生活, 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方便三地之间人员车辆经济交流、 有效吸引香港资金到珠江西岸城市投资、 可有力的促进澳门、 珠海乃至珠江西岸的经济发展。 因此, 它们的建成都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使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据此可知, 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健全交通网, 改善民生, 故 A 项正确; 青藏铁路的贯通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 港珠澳大桥将粤港澳紧紧连在一起, 是“一国两制” 伟大实践下新的里程碑,因此, BC 项不是二者的共同作用, 排除 BC 项; 青藏铁路和港珠澳大桥均未涉及到台湾地区, 排除 D 项。 故选 A。
3.(2022年江西)下图反映了2013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A.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2013—2017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在不断提升,这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项正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并不能证明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更不能说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排除ABD项。故选C项。
4.(2022年陕西)下列两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国防力量的壮大 B. 教育事业的繁荣 C. 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答案】C
【解析】前一组图片体现的是旧社会的交通,后一组图片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交通变化。前后对比说明社会生活变迁巨大,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交通巨变,不是国防力量、教育事业以及民族关系等,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5.(2022年重庆A卷)以下示意图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制作,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变迁。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生活方式的变化 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B、C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年内蒙古赤峰)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和“70年代的农村”“现在的美丽乡村”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排除A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B项;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7.(2022年浙江宁波)如下图是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它反映了我国( )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 ④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2017年和2020年发展教育等民生事业的财政支出柱状图可知,从2017年我国在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财政支出为3.42万亿、2.46万亿、1.45万亿;2020年我国在教育经费、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财政支出为4.29万亿、3.39万亿、1.92万亿。我国的这些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这说明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得到解决,无法从图示中反映出来,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8.(2022年海南)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答案】C
【解析】柱状图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C项正确;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长并不能说明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排除A项;图示显示出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不能说明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排除B项;柱状图更不能看出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排除D项。故选C项。
(2019·湖北黄石)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也逐渐提高,D项符合影息;ABC三项不符合题息,故选D。
2.(2022年广西贺州)目前,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尚未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贺州市一些县区的农民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自己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反映了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不是安全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信息技术明显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排除C项;D中“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年广东)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形成,有利于加速区域协调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电信网络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军备无关,排除B项;材料三个城市圈都不位于西部,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年河南)近年来,“直播带货”“线上拼单”等热词频出,这表明我国商业领域( )
A.销售渠道单一 B.物资供应充沛 C.信息技术发展 D.市场监管规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直播带货”,直播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活动,表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销售渠道单一,物资,市场监管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C项。
5.(2021 年北京) 巧克力生产、 消费的变化是一部浓缩的历史。
材料三: 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整理自《巧克力市场报告》(2016 年)
(4) 依据材料三, 指出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 说出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
【答案】
(4) 趋势: 2011-2015 年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背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
(4) 根据材料三的柱状图可以看出中国巧克力线上市场规模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增长; 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进行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发展。 从时代角度来讲, 2011至 2015 年正是中国 4G 网络快速铺开的时候, 由此催生了互联网产业和线上市场的快速增长。 2011 至 2015年中国为了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大规模的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大的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同时这一时期一带一路战略提出,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6.(2021 年四川省南充)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辉煌成就】
材料四: 看中国数据——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7. 7039 171
2017 0. 3046 25974
2020 0. 0551 3218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网
(4)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4) 变化: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 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
【解析】
(4)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是: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 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1978 年 12 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 中国历史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 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7.(2022年湖北随州)阅读下列四幅图片,按要求写一段历史小短文。
请你从上面4幅图片中任意选取1幅或2幅图片,依据该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或两幅图片之间的联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60字以上。)
【答案】示例一:图片一和图片二。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可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
示例二:图片三
美丽乡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巨变的时代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农民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反映出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变,彻底摆脱了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选取1幅或2幅图片,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如选择图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图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炼观点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论证可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说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选择图三美丽乡村,提炼观点,美丽乡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论证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发生的变化,说明美丽乡村建设反映出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变,彻底摆脱了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等等。
8.(2022年浙江绍兴节选)某校学生以“绍兴交通”为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阅读各小组收集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组:交通历史萧甬线(萧山至宁波)是通过绍兴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37年初步建成,同年12月,为堵阻日军南侵,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1953年7月,铁道部开始重建萧甬线,1957年萧甬线全线贯通。
——摘编自《绍兴市志》
第三组:交通发展
2022年4月,绍兴喜迎交通新时代。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通车,将绍兴、杭州两地的商圈、景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们跨市地铁换乘,可享受“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的便利,西湖边瞻仰岳飞,鉴湖畔怀念陆游……共享文化之旅。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萧甬线“拆除”和“重建”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写出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3)根据材料,分析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答案】
(2)背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53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感悟是开放性设问,凡能结合本题材料和主旨即可,例如,萧甬线“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3)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解析】
(2)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萧甬线“拆除”的历史背景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重建”的历史背景是1953至1957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从中得到的感悟是萧甬线“拆除”和“重建”是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个缩影。
(3)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的开通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方便人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