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复习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04《尚书》第三
【内容梗概】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尚书》记事比较是间接的,记言比较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发展于记事文之先。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两周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
《尚书》称为经,始于《荀子》,到汉代普遍。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各自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
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负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
东汉初,杜林在西川的漆书《古文尚书》一卷,经贾逵、马融、郑玄作注,《古文尚书》才显于世。张霸作《古文尚书百二篇》伪书。
三国时王肃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及孔安国《古文尚书》,并带着孔安国的传,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与《尚书》原有“鬼治主义”相冲突。东晋梅赜献于元帝。伪《古文尚书》孔传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唐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尚书正义》便用伪《古文尚书》。
南宋吴棫、朱子,元代吴澄,明代梅鷟,清阎若璩、惠栋、丁晏证伪。
【古文今读】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尚书》是怎样一部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这些典籍穿越千年,重回世人面前。清朝末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如今,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
其“典”、“漠”、“训”、“告”、“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
关于《尚书》的编纂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礼、乐废,《诗》《书》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写了序。司马迁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尚书》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孔子收徒讲学时,还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他认为这六种教材,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这说明了“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范围,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并从孔宅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用蝌蚪文字(汉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写成的竹简,为古文《尚书》。当时的学者孔安国(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书》互相校读了一遍,多出了16篇。这部古文《尚书》一直没有被汉朝所重视,也没有列于学官,又没有人传授。到王莽时才把这部古文《尚书》列于学官。到东汉时,才逐渐盛行,当时的大学者马融、郑玄等人并为它作注释,于是才盛行于世。但它与今文《尚书》相比较,还是不如今文《尚书》被人重视。后来,它就逐渐散失了。
东晋元帝(司马睿)时,豫章内史梅曾经向朝廷献上25篇的古文《尚书》(它与汉代的古文《尚书》也不同),还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东晋政府把它列于学官,影响较大,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到唐朝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经正义,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和陆德明写《经典释文》时,都是根据梅所献的这个本子。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
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的古文《尚书》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们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尚书》是难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话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又如《尧典》中的“馨子”,《五帝本纪》中改作“盲者”。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
【原文呈现】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①,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③;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④。“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⑤;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却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⑦!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⑧。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⑨,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⑩。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並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⑾,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⑿,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⒀,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⒁。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⒂;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更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⒃,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⒄。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辩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注释:
①“雅言”见《论语·述而》
②《说文》言部:“谟,议谋也”。
③《说文》书部:“书,著也。”
④《论衡·正说篇》。
⑤《劝学篇》。
⑥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⑦《论衡·正说篇》
⑧《汉书》本传。
⑨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⑩《后汉书·杨伦传》。
⑾《家语》托名孔安国,《孔丛子》托名孔鲋。
⑿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汉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⒀见真德秀《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人心惟危,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伪《大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⒁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辩》第二册)。
⒂《晋书·荀崧传》。
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
⒄见《朱子语类》七十八。 [参考资料]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序例》及卷三十六《伪孔安国序》。顾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辩》第一册)。
【随文练习】
根据原文填空
1. 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 的。
2.今古文之争的实质即“ ”
3. “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 的。
4.张霸,东汉大臣。字 ,蜀郡成都(今成都)人。七岁能通读《春秋》,后拜樊鲦为师,博通五经。东汉和帝永元中任会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实学之士,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会稽地区大治,“百姓歌咏之”。
4.尧舜十六字心传,又名中华心法。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 。
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5. 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 》;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
6.《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_的历史。
7.记事比较的是_____的,记言比较的是_____的。
8.《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9.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___________》;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
【参考答案】1.直接
2.利禄之争
3.一致
4. 伯饶
5.古文尚书疏证
6、记言
7、间接 直接
8、虞、夏、商、周
9、古文尚书疏证
【变式练习】
选择正确的答案
1.(2022春·山东滨州·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文体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B.《论语》与《大学》《中庸》《尚书》合称为“四书”。
C.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答案】B
【详解】考查对文体和文学常识的识记。
B.有误,“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故选B。
2.(2022春·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大书院中位于长沙的是岳麓书院,四大名楼中位于武汉的是黄鹤楼。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D.“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的习俗;故选D。
二、(2020春·广东茂名·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香港大学校徽上镌刻着“明德格物”四个字。明德,意为美德,语出《尚书 君陈》:“黍稷非馨,明德为馨。”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从宋儒起,一直众说纷纭,清末则有人将科学技术一类统称为“格致之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确实不可偏废。属于尖端科学的核能,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世界;同是电脑高手,有的在不断的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添砖加瓦,有的则成为制造麻烦的“黑客”。正如,发明了罗盘,知识变成看风水;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括上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仿照划线句子,续写句子。
【答案】(1)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废。
(2)例:发明了指南针,指向变成侵略。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中心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确实不可偏废”可概括为: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废。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围绕“有的则成为制造麻烦的‘黑客’”,用“发明了……,……变成……”仿写即可。示例,发明了印刷术,读书变成了物力耗费。
三、《尚书》中的名言翻译与赏析
1.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虞书·大禹谟》)
翻译:
2.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翻译:
3.(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虞书·皋陶谟》)
翻译:
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翻译:
5.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翻译:
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尚书·商书·盘庚上》)
【注释】纲:网上的大结。
翻译:
7.无耻过,作非。(《尚书·商书·说命中》)
翻译:
8.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周书·泰誓下》)
翻译:
9.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尚书·周书·武成》)
翻译:
10.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尚书·周书·洪范》)
翻译:
11.若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
翻译:
12.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尚书·周书·康诰》)
翻译:
13.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尚书·周书·君奭》)
翻译:
【参考答案】1.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受到补益。这就是“天道”。
【赏析】“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上经·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就是说,天的法则,满盈了便要使之亏损,使谦虚增益;地的法则,改变满盈的状态,使其流入谦卑的状况;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这是讲天、地、人都尚谦而恶盈,盈必招损,谦必受益的道理。“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自然界的法则,是“时乃天道”。
2.人心危险,道心衰微。只有用精纯和专一,才能真切地在内心里守住道心,区分开人心。
【赏析】人心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道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人心易私难公,故危险;道心难明而易昧,故隐微。但是,人心和道心可以互相转化,只要人一心向善,追求美德,爱好义理,普通人之心可向最高的道心转变。但是若丧德失善,有道心之人也会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只有用精纯、专一和诚实,才能守住两者的界限,使自己永葆道心。
3.(九德就是)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性情温和,又有主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虽有才干,但办事不马虎疏忽;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做事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刚正而不鲁莽;勇敢而又善良。
【赏析】皋陶认为君子要具有九种品德,即豁达而又谨慎,温和而有主见,谦逊而又严肃,才华横溢而认真,从善如流而又不迷惑,正直而温文,办事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入手,刚正不鲁莽,勇敢且善良。
4.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会安宁。
【赏析】当时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贪于逸乐,不理政事,百姓背叛了他,他被羿所逐,不得返国。他的五个弟弟埋怨太康,述说其祖父大禹的训诫而作歌,名《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意思,是说人君应当固民以安国。反之,民不固,国将不安。
5.任用官吏,只能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君左右的大臣及亲信随从,也只能是这样的人。
【赏析】这是商朝名相伊尹还政于商代第二任帝王太甲,将要告老还乡时,向太甲提出的告诫。他说,政府官员,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方可任用,不是德才兼备的人绝不能任用。而左右大臣及亲信随从,必是忠良之人,不是忠良之人,不可在王左右。
6.譬如把网结在纲上,有条理而不至于紊乱。
【赏析】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和重点,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次要方面和事物的表象。只有“提纲挈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主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7.不要羞于认错而文过饰非。
【赏析】这是商朝名相傅说向商高宗武丁进谏时说的话。意为不要像小人那样,有了过失,不敢承认,还要用一些虚假漂亮的言词来掩饰,这就会铸成更大的错。一个人承不承认错误,也需要有道德上的勇气。有了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不敢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
8.培植美好的德行,务求滋长;铲除邪恶,务求除根。
【赏析】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群体中,“除恶务尽”,这虽是美好的目标,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善有恶,要从根本上全部除掉恶人,很难办到。但“除恶务本”,即逐渐削弱产生邪恶的根基,让邪恶势力不能形成大的气候,这一点只要努力,应该说是可以做到的。
9.(武王伐商归来)于是停止战备,施行文教,把战马放归到华山之阳,把牛放回到桃林之野。
【赏析】武王讨伐商纣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据《尚书·周书·武成》载,是从一月出发,四月归来,战争历时三个月左右。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只经历三个月左右,严格说不算长,但战争是无比残酷的。同书记载:“(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杵者,重武器也。战死者的鲜血之多,可以使杵都漂浮起来,其惨烈可想而知。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是仁者之君,他发动伐纣之战,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但战争之惨烈,他也是目睹了的,所以能偃武修文,以示天下将不再有战争。
10.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合乎道理,观察要清楚明白,听取意见要聪敏,思考问题要通达。
【赏析】这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种治国大法,即“洪范九畴”中的第三种,叫做“敬用五事”,即容貌、言语、观察、倾听、思考。这五个方面都属于执政者在修身及处理国事方面应注意之处,要谨慎地对待,才能有好的效果。
11.应当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你的臣民,使其都能安康)。
【赏析】周成王时,周公平息了殷遗民的叛乱,成王年幼,周公便代行天子之权,封成王叔父康叔去管辖殷之遗民。这是周公代成王对康叔所作的诏诰。“若保赤子”,这是儒家从民本思想出发引用得较多的话。意为国君对待自己的人民,要像爱护婴幼儿一样,精心料理,要使之安定、康乐,而不要剥夺他们的衣食,使之啼饥号寒。
12.民怨的可怕不在大,也不在小。(如果认真对待,民怨虽大也不可怕;如果不认真对待,民怨虽小也是可怕的。)
【赏析】民众的思想是统治者决策的重要参考,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及时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制定的政策能很好地反映百姓的想法。他既引导百姓又顺从百姓,不会也不愿跟老百姓对着干。政策失当,出现百姓的抱怨时,他能认真对待,仔细调查,适时做出调整,积极化解民众的怨声。而不擅长治理国家的人当政,则一意孤行、唯我独尊,对民众不闻不问,也不能了解民众的疾苦,不知道国计民生的艰难。这样的人治理国家,即使民众怨声载道,他也只知道闭门造车地制定或执行政策导致国家覆亡。
13.上天不可以一直相信依赖,我们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光荣传统,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上天才不会舍弃文王所受的大命(即政权)。
【赏析】周朝在承继“天命”接替商朝后,王朝上下一致在思考如何把政权很好地延续。周公跟召公的这次谈话也不例外,他再次提出如何对待天命和德行的问题,即对待天和民的关系。周公从殷商的灭亡入手分析,一方面看到了天威难测,但更注意到天的不可相信,明白了守业的艰难。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百姓在王朝更替中的关键作用,极力强调人为。这样,周公就把着眼点从“天”转到了“人”上。重要的是修养仁德,推行德政,广播善行,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四.(2022·山东泰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就是告诚人们把心思定下来,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到极致,像庖丁解牛,梓庆削木。
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传习录》中王阳明弟子问。
王阳明答:“‘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精’的部首为‘米’就以米来作比吧,要使米纯净洁白,这便是‘惟一’的意思。如果没有春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纯净洁白。春簸筛拣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米纯净洁白。”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答案】例文
专注铸就成功
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做任何事我们都要以专注的态度去面对,让专注之花开满心房,如此,我们才可能铸就成功,笑傲在人生道路上。
唐代诗人李贺常常“瘦马驮诗”,肩背一只古旧的“锦囊”早出晚归,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注于写诗上。他的母亲都说:“你要把心呕出来才甘心吗?”正是由于他的专注,才吟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千古佳句,才有了“诗鬼”的称号。
书圣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练字。一天练得出神,忘记了吃饭,家人把他爱吃的馒头、蒜泥放到他身边,但他仍继续练字,竟把砚池当成酱碗,弄得满口是墨,尚不得知。直到家人看见道破,他才恍然大悟。正是由于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精神与态度,才使他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当她读书时,伙伴们在她的身后放了一摞凳子,只要她一动便会倒下来。伙伴们玩耍回来后,她依然在读书,对旁边的凳子丝毫没有察觉。正是由于她的专注,才使她在几吨材料中,提取出几克镭。正是由于她的专注,才使她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了属于她的辉煌。
诗圣杜工部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他的前期诗作大多是为了求官而作,当他仕途困顿,了解人民疾苦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作诗之上。此时他的诗作才变得更上一层楼,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凉。专注于做事使他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让他成为伟大的诗人。
牛顿错把手表当鸡蛋,陈景润致歉电线杆,王羲之把砚池当酱碗,这些古今中外的趣谈,都包含着一个专注的习惯,须知无专注,便无认真,无认真便无痴迷,无痴迷便无大发展。
在九年级的几次考试中,我的成绩总是不太理想,我沉下心来反思,是自己缺少专注的品质,学习的同时总是想着游戏,没有做到全神贯注地复习。后来,我给自己规定戒网一个月,不再想游戏,不再想上网。夜深人静时,灯下做题、背知识点,效率高了很多。终于在第二次模拟考试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看,天上太阳正好,携专注之花上路,铸就属于我们的辉煌与成功。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惟精惟一”,就是告诚人们把心思定下来,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到极致,像庖丁解牛,梓庆削木。这句话蕴含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调专注的意义,做事情应该集中精力;专注对于成功的价值;要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等。不管我们的先天条件怎么样,都要集中力量去做自己的事情,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收获。做任何事情不能三心二意。我们不需要对自己太苛刻,要有耐性,相信自己可以“修成正果”。
二、选材。本次作文是引导考生做事应有的正确“态度”。材料的共性是“专注去做事,就能表现得出色,就能走向成功”,如果写成记叙文,应当通过一两件事来感悟这个道理,或者是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总之,要有触动,对心灵有震撼,这样的事才会起到人生启迪的作用;也可以写成散文,围绕“做事要专注”这一主题,选取与之有关的材料,得出人生感悟,散文重点在于形散神不散,表达要逐步接近主题,避免太直接;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注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用名人事例做例证,引用名言来引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等,尽量做到论证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