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17: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枣儿》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quán) 伏簇(zú)新 断壁残垣(gèn) 吹毛求疵(cí)
B.阴霾(mái) 诘(jí)难 呱(guā)呱坠地 味同嚼(jué)蜡
C.看(kān)护 号(háo)啕 浑身解(xiè)数 不可限量(liáng)
D.凫(fú)水 趱(zǎn)行 文采藻(zǎo)饰 销声匿(nì)迹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时晨 囫囵吞枣 翘首远望
B.拉勾 喃喃自语 踌躇满志
C.算褂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D.蹲坑 心事重重 垂头丧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着。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_______,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_______,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_______。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但请记住,一定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A.枯萎 干涸 堕落 B.枯黄 干涸 堕落
C.枯萎 干旱 陨落 D.枯黄 干旱 陨落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6.下列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B.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新生活。
C.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7.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8.下列关于剧本《枣儿》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二、综合性学习
9.《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父母对子女亲情回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请你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三、语言表达
10.校戏剧社正在排练课本剧《枣儿》,小明只顾表现自己,总是抢别人的戏份,导致排练很不顺利。社长小刚觉得小明虽然热情很高,但应该学会与大家合作。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样委婉地劝说小明?请把劝说的话写下来。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12.“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等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1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1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1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6.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________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________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17.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18.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19.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20.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簇(cù)新、断壁残垣(yuán)、吹毛求疵(cī);
B.味同嚼(jiáo)蜡、 诘( jí)难、呱(ɡū)呱坠地;
C.不可限量的“量”是第四声;
故选D。
2.D
【详解】A.“晨”应为“辰”;
B.“勾”应为“钩”;
C.“褂”应为“卦”;
故选D。
3.D
【详解】D.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不符合语境,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
空一:
枯萎:用于表现植物的干枯萎谢的状态;枯黄:偏重于形容枝叶颜色的干枯发黄。
根据句子的主语“树木”可知,“枯萎”一词更符合语境;
空二:
干涸:用于形容河流池塘水量枯尽;干旱:指因缺水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根据“江河失去了源头”可知,选“干涸”更符合语境;
空三:
堕落:用于形容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陨落:一般用来形容物体从高空坠落,或作为伟人去世的婉称。
根据主语“灵魂”,可知偏重于形容精神上的状态,选“堕落”更符合语境;
故选A。
5.D
【详解】A.缺少宾语,末尾加上“的意识”;
B.搭配不当,删去“皎洁的月光和”;
C.两面对一面,可在“思考”后加“程度”,将“深度”改为“深浅度”。
故选D。
6.D
【详解】D对剧本《枣儿》的内容理解不当。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围绕“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
7.A
【详解】“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是疑问语气,故应把感叹号应改为问号,故A错误,选A。
8.D
【详解】D.这个剧本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形态的巨大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表述有误;
故选D。
9.示例: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
【详解】公益广告词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词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巧用成语、熟语,化为己用。巧用多音多义字,利用汉语词汇音义的相关性进行比附、暗示。内容上一定要围绕“亲情”这一主题进行构思。最好含有关键词“儿女”“父母”“爱”“思念”“牵挂”等。
10.(示例)小明,你的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你能和大家配合得再默契些,我们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更精彩。
【详解】这是一道劝说题。劝说时应该有称呼,劝说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首先要肯定小明的热情,然后说明课本剧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个人有个人的表演机会,要团结合作,尊重他人,并肯定小明一定能演好自己的角色,予以鼓励。注意劝说的语气要委婉。
11.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12.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体现男孩的纯真,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能够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 13.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4.与开头呼应,强化剧中的情景和内容,深化全剧的思想感情。 15.多与他们交流,提供一些帮助。
【解析】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爹不会回来了”“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等语句是男孩所说的话,男孩想带巧克力给爷爷吃,直言自己的父亲不会回来了,没有巧克力分享了;留着一颗枣儿给自己的父亲;男孩认为娘说得对,只要家里人天天喊,出远门的人就会回来,可见男孩是纯真活泼的,稚嫩可爱的。
1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等文字放在了文中括号里,是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的简要的文字说明,在剧本中叫作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根据“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联系“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爹不会回来了”“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可知,小男孩想和父亲团聚,想得到父亲给的巧克力后给爷爷,但是他又知道父亲在城里安家,不会回来了;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但是男孩还是给自己的父亲偷偷地藏了一颗枣儿,体现了孩子的纯真,渴望父亲能够回家;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根据“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联系“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可知,爷爷将枣儿都给孩子,紧紧搂住男孩,体现了对男孩的疼爱。
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作为家庭成员为何出远门会不认识回家的路呢?联系“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可知,不是自己思念的人真正的迷路了,而是不愿回来了,体现了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里的“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言外之意是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照应《枣儿》一文的“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首尾照应,强化剧中的情景和内容;
联系“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可知,翘首远望的,不断呼唤的人,是那些远离家乡的人,是男孩与爷爷这一群体所思念的人,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深化全剧的思想感情。
1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我身边是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的;我会多抽时间来陪伴他们,我会和他们聊天来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过节的时候将他们接到自己家,让他们不会感到孤独。
16. 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17.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18.“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19.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20.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解析】16.本题考查对线索及小说三要素的概括。解答此题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即“人线”;②以事物为线索,即“物线”;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即“事线”;④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即“时地线”;⑤以人物心理或情感为线索,即“情感线”等。阅读本文,标题中有“风筝”,整个文章中也是围绕“风筝”展开的:放风筝、回忆扎风筝、感叹“扎风筝”手艺后继无人、遇到小孩送“风筝”、最后“风筝”飞走……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本文是以物线--“风筝”为线索来串起全文。第二个空,在给出小说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说的背景,小说的背景有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通过阅读小说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的“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这些自然环境里暗含着社会背景,即城镇化建设(文中是建飞机场),正在逐步吞噬农村、吞噬土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家园,失去“根”,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园……联系这些因素,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及作用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找到相关段落,从第10段“鹞爷又想到过去”到第13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我们可以概括出想到的事情有三件,即幼时学艺成功、后来成为民间艺人、现在手艺失传,然后用具体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这段情节属于插叙,结合小说的内容,作者在这里运用插叙,是为了补充交代主人公以前的身份背景,暗示“风筝”曾带给主人公最光荣的历史,所以今天“风筝”被冷落,主人公才感慨不已,这样能补充故事的情节,使情节更完整,不突兀;另外,真是这段插叙的交代,我们才能理解主人公鹞爷能那么有耐心地指导小男孩放风筝,所以这插叙也是铺垫;另外,在小说的结尾,提到“根”的主旨,作者是通过风筝老艺人鹞爷教小孩放“风筝”来表达的,“风筝”就是传承的纽带,那根“线”连接着的就是“故乡”“国家”这个“根”。
18.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词语进行辨析,“掏空了身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村庄人去屋空的破败景象。第三联系上下文语境,明确村庄的未来走势--被“飞机场”取代,人们将失去家园的前景,暗示作者此刻低沉而无奈的心境。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风筝”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与精神。
20.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与拓展。解答此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文意,明确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多层次的内涵。“鹞爷”这一人物既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又是一名传统工艺的高人,他生活的乡村的破败,荒凉,既说明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又说明了他的手艺并没有传承下去,给村里带来财富。儿子去城里赚钱的残酷现实,暗示着落后的村庄最终会被现代化进程覆盖,“人”最终会像“飘逝的风筝”风筝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基于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思考解决这些现实的答案:控制人口流失,弘扬传统手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开展“最后的家园”教育等等,只要牵引“风筝”的那根“线”足够坚固,家园就会依旧,“根”就还在,“风筝”就不会飘逝。
【点睛】分析句子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