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2 17: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慷慨(kǎi) 琢磨(zhuó) 缝隙(xì) 薄荷(bó)
B. 干涸(gù) 微薄(bó) 废墟(xū) 栋梁(dòng)
C. 溜达(liū) 酬劳(chóu) 坍塌(tān) 流淌(tǎng)
D. 趁机(chèn) 薄雾(báo) 水渠(qú) 嫌弃(xiá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 B. 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
C. 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 D. 水渠 流淌 帐蓬 不毛之地
3.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由于开展治沙工作,原来许多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B. 他虽然富甲一方,但行为处事一点也不张扬。
C. 在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六七个工人掩埋在废墟下,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解救出来。
D. 我们的老师得到的是微薄的酬劳,付出的是无悔的青春和汗水。他们是“育人的牧羊人”。
4.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 他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 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 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B.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C.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D.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6.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 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7.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勋在《蒋勋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⑤②①③⑥④ B. ②①⑥③⑤④ C. ⑥②①③⑤④ D. ①③⑤⑥④②
8.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诺贝尔奖桂冠,闪耀的不是黄金的光芒,是久远的芬芳,狷介自守,不骄不躁,这样_______的态度,让诺贝尔奖桂冠回归了它的_______。它_______着精英们不断向未知领域_______,永不失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动力。
A. 轻描淡写 本质 鼓动 探索 B. 轻描淡写 实质 激励 探测
C. 淡然处之 本质 激励 探索 D. 淡然处之 实质 鼓动 探测
二、语言表达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十八年来,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薪火相传,完成了封育管护37.6万亩,治沙造林21.7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为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典型事迹经媒体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他们不畏艰苦、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打动着千万人的心。
“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事迹引来网友纷纷“点赞”。网民“zqz山野村夫”说:“六老汉献了终身,献子孙,是真正的‘无我’,为三代人点赞!”
网民“陌霜剑痕”在微博留言说,一花一草皆不易,要懂得珍惜,更要传承六老汉的精神,带给沙漠更多绿色希望。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下图是中国植树节节徽。请结合图案和文字具体介绍该徽标的设计意图。
三、现代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守 山 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④“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⑤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起酒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⑥“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⑦“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⑧“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⑨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⑩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⑧段“老康似乎是哭了”是因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不舍;第 段的“哭”却是心酸之泪。
B. 文章首段描写了甘河镇的山,为守山人的故事提供了舞台背景,烘托了守山人的精神。
C. 文章第②③两段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D. 文章第⑥⑦两段的两句语言描写其实是两个人异口同声说出的话。
(2) 请根据提示,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4) 文章第⑩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火车上的见闻
许 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地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摇,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了,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 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 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 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 “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 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晚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 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接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 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2)“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划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解答】
A.“薄”应读bò。
B.“涸”应读hé。
C.读音正确。
D.“薄”应读bó。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纠正错别字一般有形旁分析法、声旁分析法、据义定形法、语境辨析法等。
【解答】
A项中“废嘘”的“嘘”应为“墟”,故A错误。
B项中“干躁”的“躁”应为“燥”,故B错误。
C项正确。
D项中“帐蓬”的“蓬”应为“篷”,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判断成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解答】
A项,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A正确。
B项,张扬:声张宣扬。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B正确。
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故C错误。
D项,酬劳: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用在这里符合语境。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否定有误,应删掉“没有”;
B.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
C.正确;
D.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故选C。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标点符号的考查,有两个特点:单项考查多集中在问号、括号、引号、书名号、顿号等易错、易混之处;综合考查多集中在引号与冒号、逗号、句号的混合运用,括号与书名号、引号、句号的混合使用,顿号与逗号、分号、句号的搭配编排等。学生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解答】
A“一千二三百米”是约数,应删去“一千二、三百米”中的顿号。故A标点使用错误。
B标点使用正确。
C“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是选择问句,应把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故C标点使用错误。
D转述句,应把冒号改为逗号。故D标点使用错误。
故选B。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答题时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区别,准确辨析。
【解答】
A.比喻;
B.比喻;
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比喻。
故选C。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
通过读全句段,可知⑥表达了一种观点是总起句,可作为第一句;
②结合上句的意思,引出分析,可作为第二句,而后从两方面进行,从“固然”和“更”可辨析①在③前;
⑤④句以名言为证然后引出结论,所以⑤在④前。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
【解答】
轻描淡写:意思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淡然处之:指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淡然处之”,排除AB。鼓动:指以言语或行为使他人有所行动,多含贬义。故第三空应填“激励”,排除D。
故选C。
9.【答案】(1)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引起热烈反响。
(2)①中国植树节节徽图案主体部分是五棵树,示意我国公民有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②五棵树(三棵针叶树和两棵阔叶树)可会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的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③“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既让人们牢记植树节的日期,又寓含中国人民年年植树,造福人类的坚韧不拔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答题即可。结合材料可概括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引起热烈反响。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常见的题型有描述(或说明)图画的内容,写出图画的寓意,发表读画的感想等。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
10.【答案】【小题1】A
【小题2】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小题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的从容、坚定,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无怨无悔。
【小题4】①交代老朱离开山林后人生最后的时光,补充交代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揭示并深化主旨,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
【解析】1. A.“心酸之泪”说法有误,应是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2. 略
3. 略
4. 略
11.【答案】(1)B
(2)吃苦耐劳;好学能干;服务态度好;关心亲人,重视亲情;爱乡恋乡。
(3)“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以第一人称叙事,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4)“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5)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赞女列车员。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解析】(1)可根据文本第一段“进站口‘前置’ ,几十个口子‘一’ 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 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归纳得知: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故B项错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