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阅读提升训练(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树郭橐驼传》阅读提升训练(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17: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阅读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思,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 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 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 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 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 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 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5. 这篇文章借助的郭素驼的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
伐 树 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注]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 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 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 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 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 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0. 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 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
(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
文本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逆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B. 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C. 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D. 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战/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辰朔”和“戊申晦”(《登泰山记》)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 “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 “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
D. “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太祖发现有的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生活,就让他们减轻赋税。
B. 明太祖下令,免除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的赋税,并且让官府发布文告,使百姓知晓。
C. 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
D. 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5. 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文本二: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B.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C.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D.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在汉代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官府差役,文中是后者,故有“官命促尔耕”之语。
B. “字而幼孩”中的“字”是爱护之意,它有时也指女子许嫁,如“邻女将字而孤”。
C. 河东是地域名,河在此指黄河,河东即黄河以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
D. 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关的酒器还有尊、壶、爵、角、觥、觚、疊、卮、缶等。
18.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结了种树的经验,“其本欲舒”等四句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从实践上总结种树方法。
B. 郭橐驼在介绍了自己的种树经验,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后,又从反面论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了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
C. 郭橐驼引述“吏来而呼”之言,把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表现得细致入微,这些官吏的扰民行为,与不善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仇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 柳宗元认为虽然老百姓是官吏的仆人,但官吏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他对当时那些不仅不为老百姓办事,反而贪污中饱、敲诈勒索的官吏十分愤恨,称之为盗贼。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20. 两个文本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C、C、【参考答案】(1)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树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
(2)早些织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参考答案】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
“不然”是作“他植者”的谓语,所以应在“然”后面断开,排除AC。
“也”为句末语气词,并且“若不过焉则不及”是在说“其培之也”的两个方面,所以在“也”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错误。从句中来看,“援玉枹”是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而“击”是动词,此处的“鸣鼓”应为名词,是指“很响亮的鼓”。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错误。由原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
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业”,意动用法,以……为业;“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凡是长安城里种树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迎取”,迎接和雇佣。
(2)“而”,你们;“字”,养育;“遂”,喂大。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由原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郭橐驼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
由原文“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可知,那些官吏治理百姓好烦其令,百姓不胜其烦。
所以本文借助郭素驼的话,说明了无论是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6~10.【答案】D、B、B、【参考答案】(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参考答案】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
“久茀不治”说的是园子的情况,“修至”是一个主谓句,“修至”前要断开,排除AC;
“十数畦”说的是“蔬圃”的数量,“蔬圃十数畦”共同作“为”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错误,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错误,应该是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而生疑。
故选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长”,统治、治理;“烦”,繁多;“怜”,怜爱;“卒以祸”,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2)“矜愍”,怜恤;“愚诚”,指自己的诚意、衷情;“听”,任从,指应许;“庶”,希望。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甲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
结合乙文“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可知,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
参考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
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伐树记
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臭椿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得不到养分滋养;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飘,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臭椿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
随后我有所醒悟,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臭椿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臭椿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确定吗?”
有一天,有位客人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够幸免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这有益于生的条件来保护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运呢!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脱斤斧砍伐的原因,是因为得利处正在于它的死,所以它们势必不能生存。它同杏树实在不同。现在臭椿树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确很合适。这与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说法又有不同啊。总之,事物的幸与不幸,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
11~15.【答案】C、D、C、【参考答案】(1)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
(2)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参考答案】①文本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②文本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
“犹”是如同,这里是比喻手法,“虞人反裘而负薪”是喻体,“反裘”作“负薪”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其毛”作“惜”的宾语,“其毛”后断开,“不知”是下一句的谓语部分,承前省略主语,“不”前句断开,“皮尽而毛无所傅”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断来,排除B。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意思和用法不同,“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动用法,“聚之咸阳”不是使动用法。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与文意不符。原文“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意思是,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曩者”,以前;“聚敛”,搜刮钱财;“纤悉”,细小;“耻”,意动用法。
(2)“害”,妨碍;“抑耗”,损伤;“其实”,它的果实;“早”“蕃”,使……多,使……早。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本一,结合“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可知,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
文本二,结合“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可知,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一,太祖命令户部减轻苏州、松江、嘉兴和湖州四地的赋税。太祖对他们说:“天地生育万物,是用来养育百姓的,官府向老百姓收取赋税,不能把他们生产的东西都拿走。老百姓就像树木,树木利用土地生长,老百姓利用粮食养活(自己)。治理百姓如果把他们所有的养活自己的粮食都拿走,就像种树而把泥土都拿走一样啊。苏州、松江的百姓连年衣食不足,都被沉重的赋税困扰。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那些沉重的赋税,应该都减掉。”六月戊寅这一天,太祖对户部的大臣们说:“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从今天开始像军民嫁娶丧祭、船车丝布之类的东西,都不要收税了。你们户部出榜告示天下,让百姓都知道。”
文本二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16~20.【答案】C、B、D、【参考答案】(1)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2)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参考答案】相同点:都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百姓充满了爱护和同情。不同点:文本一强调的是官吏们不可繁政扰民,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材料二强调的则是官员的职责,要求其做人民公仆,为民服务。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他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赶走、处罚他。现在天下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来责罚他们。
“货器”是一个词,指财物,不能分开,应在“器”后断开,排除BD;
“肆其怒”后面不应断开,“与”是并列连词,“黜罚”和“怒”都是“肆”的宾语,排除A。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错在“爱护之意”。“字”是养育之意。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错在“认为虽然老百姓是官吏的仆人”。柳宗元的话“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意思是官吏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莳”,栽种;“置”,丢弃;“天者”,天性,习性。
(2)“直”,钱财;“怠”,怠惰;“然”,这样。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结合“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可知,都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百姓充满了爱护和同情。
不同点:结合“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可知,文本一强调的是官吏们不可繁政扰民,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
结合“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可知,材料二强调的则是官员的职责,要求其做人民公仆,为民服务。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爱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文本二: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把肉放在盘子里,把酒斟满酒杯,追赶而送他到了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 (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甚至还盗窃老百姓的财物。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他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而赶走、处罚他。现在天下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来责罚他们,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情势不同而道理一样,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害怕吗?”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