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评估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
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3.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军汜南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替
B.①驻扎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扎 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③取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
C.夫晋,何厌之有 D.且贰于楚也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欲肆其西封 ②吾其还也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8.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9.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0.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称名是对人的尊称。
D.最后一段的“公”是指晋文公,晋国国君。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国佐不辱命①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晋人许之。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乙)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1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
A.渡河 B.满足 C.救济 D.利用
(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A.迫近 B.刚健 C.聚集 D.坚固
13.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 子 布 大 命 于 诸 侯 而 曰 必 质 其 母 以 为 信 其 若 王 命 何 且 是 以不 孝 令 也
14.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15.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四个题。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6.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不堪也 堪:忍受
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言于郑伯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竞周容以为度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D.郑伯愕然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20.把文中画线的句 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三、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句子默写
22.《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君之薄也。
(3)《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用假设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主动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
五、语言表达
23.为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拟写对联。
(1)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24.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时,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25.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其中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50字左右)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济:渡河。句意: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军:驻扎。句意: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②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句意: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③易:取代。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
④为:给予。句意: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为“于晋无礼”,状语后置句;
B.言于郑伯,正常语序为“于郑伯言”,状语后置句;
C.何厌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D.贰于楚,正常语序为“于楚贰”,状语后置句。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古今都是对人的尊称;
D.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本题中,①中的“其”是代词,指晋国;②中的“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作“还是”;③中的“焉”是副词,可译作“哪里”;④项中的“焉”是代词,可译作“何”。所以,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故选D。
8.D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以乱易正,不武”为判断句,意思是“用混乱相攻来代替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故选D。
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
“国”在此处指“晋国”,不是“秦国”,排除CD。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而不是“国君”,排除AC。
故选B。
10.C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和“称名是对人的尊称”错误,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称字是对人的尊称。C错误。
故选C。
11. 吝惜 使缺乏 12.(1)B (2)C 13.吾子布大命于诸侯/ 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 /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14.现在您替诸侯划疆界,辨地势,却说“全部要使田亩改成东西向”,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不考虑地势是否合适,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15.国佐以驳斥来求和成功,首先因为齐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其次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烛之武求和深知郑国作为弹丸小国处于大国之间的危险位置。因此他求和的方式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局势。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亡郑国无益于秦国国土面积的增加,反而是为晋国卖力罢了。第二,不灭郑国,郑国将与秦国结为一体。第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晋国作为秦国的盟友其实不可信任,离间秦晋结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爱:吝惜,舍不得,句意: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
(2)阙:使缺乏。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济:满足。句意: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
故选B。
(2)遒:聚集。句意:施政宽和,百福聚集。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
“于诸侯”是“布大命”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
“其若王命何”中,“其若……何”为固定句式,在“其若王命何”前后断开。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吾子”,您;“唯吾子戎车是利”,宾语前置,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顾”,考虑;“无乃……乎”,恐怕……吧。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都是诸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国佐以驳斥的方式来求和,以保颜面,并最后取得成功。
其次,由原文“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可知,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
最后,由原文“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可知,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参考译文:
(甲)《齐国佐不辱命》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用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晋国就答应了他。
(乙)烛之武退秦师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6.A 17.D 18.D 19.B 20.(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堪:能,能够胜任。句意为:我不能(胜任)。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对。/介词,比。句意:向郑伯说/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B.以:介词,用,凭借。/介词,把。句意: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
C.乃:副词,表判断,是,原来是。/指示代词,这样。句意:是烛之武的兄长烛之文/在空房中长叹不已,他的决心就这样定下了。
D.然:形容词词尾,……样子。/形容词词尾,……样子。句意:郑伯很惊讶/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
“入朝”的主语是“烛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见其须眉尽白”承前省略主语“郑伯”,“见”为谓语动词,“其须眉尽白”为宾语,主谓宾齐全,意思完整,前后断开;“伛偻其身”“蹒跚其步”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C两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原文只说“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能力。
(1) “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功”,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况”,再说;“说”,劝说;“数”,多次;“方”,才;“为之”,做这件事,指烛武劝退秦军这件事。
参考译文:
【甲】大夫叔詹进谏说:“秦国和晋国合兵攻打郑国,他们的锋势很盛,不可以和他们争高下。只要得到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前往秦国游说秦穆公,就能使他们退兵。”郑伯问:“谁可以前往游说秦穆公?”叔詹回答说:“佚之狐可以。”郑伯命令佚之狐前去游说秦穆公。佚之狐回答说:“我不能(胜任),我愿意举荐一个人来代替我。这个人是一个口若悬河,言辞能撼动山岳的人。主公如果加封他官爵,派他前往游说秦穆公,不担心秦穆公不听啊。”郑伯问:“是什么人?”佚之狐说:“这个人是考城人,姓烛名武,年龄超过70,担任郑国养马的长官,三代没有升官。希望主公用厚于常规的礼仪对待他,派遣他前往游说秦穆公!”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
【乙】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史官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21.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礼”“贰”“阙”“图”。
22.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贰、焉、陪、敝、知。
23. 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内容上看,出自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应该联想这篇文章中涉及到哪些人物,什么事件,联系上下联内容来写。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仄起平收”的要求。拟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词语尽量保持词性一致。
(1)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上联,先写人物,然后是举动,用主谓结构。下联可以写人物烛之武,形式为国难当头,举动为临危受命或尽释前嫌等。
(2)分析下联内容,“雄辩救郑”为人物的品格,“烛之武”为人物,“受命退秦师”为背景和成果。那么,下联可以写人物“郑伯”“晋文公”“佚之狐”等。然后分析人物做法,如郑文公在国家危急之时听了大夫佚之狐对于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建议,并立即采纳,可见他能知人善任。晋文公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的,合情合理的。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积极推荐勇士。
24.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古稀的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本题中,要求补写“夜缒而出”的情景,注意要求是描写性的,这就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本题可以描写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景物、地点,烛之武“缒”后的动作、神情。比如: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古稀的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5.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展情境的能力。
考生注意关注前面“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这一前提条件,考生在描写“夜缒而出”的时候要体现出烛之武的勇气。
题干要求学生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描写“夜缒而出”的情景,考生可以展开联想,如怎样的烛之武在怎样的情境下如何“缒而出”,当时的环境如何,这些都可以进行描写,然后针对烛之武的勇气抒发感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