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17: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B.何厌之有 厌:满足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C.夜缒而出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D.吾其还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
D.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国佐不辱命①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晋人许之。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乙)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
A.渡河 B.满足 C.救济 D.利用
(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A.迫近 B.刚健 C.聚集 D.坚固
7.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 子 布 大 命 于 诸 侯 而 曰 必 质 其 母 以 为 信 其 若 王 命 何 且 是 以不 孝 令 也
8.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9.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情景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很少见到他们______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心理 置疑 轻描淡写
B.不动声色 心灵 质疑 云淡风轻
C.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D.不苟言笑 心理 质疑 轻描淡写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B.《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C.《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凸显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D.《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转化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其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C 3.C 4.(1)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害处。
(2)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您)为什么使郑国灭亡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3)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第二句“于”,介词,在。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
B.第一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第二句“之”,代词,他。句意: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C.两句“而”均为连词,表修饰。第一句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第二句句意: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
D.第一句“其”,语气词,表商量,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第二句“其”,代词,指宫车。句意:不知道它(宫车)去到什么地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割让焦、瑕两地给秦国。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怎么;“陪”,通“倍”,增加。
(3)“利害”,利益与危害;“中”,合乎,符合; “若是”,像这样。
参考译文:
(一)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二)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时间很长久了,相互信任很深厚了,相互结盟很牢固了,(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5. 吝惜 使缺乏 6.(1)B (2)C 7.吾子布大命于诸侯/ 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 /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8.现在您替诸侯划疆界,辨地势,却说“全部要使田亩改成东西向”,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不考虑地势是否合适,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9.国佐以驳斥来求和成功,首先因为齐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其次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烛之武求和深知郑国作为弹丸小国处于大国之间的危险位置。因此他求和的方式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局势。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亡郑国无益于秦国国土面积的增加,反而是为晋国卖力罢了。第二,不灭郑国,郑国将与秦国结为一体。第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晋国作为秦国的盟友其实不可信任,离间秦晋结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爱:吝惜,舍不得,句意: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
(2)阙:使缺乏。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济:满足。句意: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
故选B。
(2)遒:聚集。句意:施政宽和,百福聚集。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
“于诸侯”是“布大命”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
“其若王命何”中,“其若……何”为固定句式,在“其若王命何”前后断开。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吾子”,您;“唯吾子戎车是利”,宾语前置,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顾”,考虑;“无乃……乎”,恐怕……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都是诸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国佐以驳斥的方式来求和,以保颜面,并最后取得成功。
其次,由原文“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可知,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
最后,由原文“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可知,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参考译文:
(甲)《齐国佐不辱命》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用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晋国就答应了他。
(乙)烛之武退秦师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0.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礼”“贰”“阙”“图”。
11.C 12.B 13.B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庄严崇高”,所以用“不苟言笑”。
②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根据所填词语前后语境“很少见到他们_____的变化”分析可知,此处表达是“内心、精神、思想”之意,故应填应选“心灵”。
③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原文横线前有“不容”二字,因此应用“置疑”。
④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从前面“闲情逸致”可知,应选“云淡风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具体分析,在结构上,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应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是对这种风格的解说,紧随其后。此题还要注意到括号后面的逗号。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病因有两处,一是介词“由”使用错误,一是“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
A.只修改了介词,但“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应改为“产生……审美转向”;
C.修改了搭配不当,但“《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介词使用错误,应把“由”改为“在”;
D.虽修改了两处,但“转化为……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新的病句。应改为“转化为……的审美标准”。
故选B。
14.(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关于左丘明的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一般论者认为其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详解】本题注重分析语段的具体意思,根据表述的内容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次意思。这一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人们对《左传》作者是不是左丘明的怀疑,列举了赵匡、姚鼐等人的观点;第二层,写人们对左丘明的名字的分歧;第三层,写左丘明的生卒行事不详。概括语段意思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