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 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 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2.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 军:驻扎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 失其所与,不知知:知道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 且贰于楚也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越国以鄙远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没有
D. 故愿望见太后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7. 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乙文燕后远嫁,赵太后思念她,并每次祭祀时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C. 乙文触龙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戒备心极强的太后心情有所缓和。
D. 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文本,内容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烛之武和触龙两位主人公出场的背景、形势各不相同,但都通过个人的努力达成了最终的目的。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9. 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
东周列国志(节选)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安能犯颜进说 B. ①行李之往来 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
C. ①敢以烦执事 ②欲烦子说退秦师 D. ①共其乏困 ②寡人将与子共国
11. 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 大王来何操?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12. 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 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 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D. 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13.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 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二、默写
15. 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________________,不武。
16. 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B、C、C、【参考答案】(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B.“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错误,根据第二段“公从之……公曰”可知,并非佚之狐前去劝说,而是郑伯前去劝说。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 “知:知道”错误,应为“明智”。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例句: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句意: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A.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句意: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B.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C.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D.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国家。句意: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故选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鄙”,把远……作为边邑;“远”,远方的国家;“焉”,为什么;“陪”,增加。(2)“因”,依靠;“敝”,损害;“所与”,同盟者;“知”,明智。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5~9.【答案】B、D、B、【参考答案】(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参考答案】两个角度:①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②晋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媪”是主语,“尊”是谓语,“长安君之位”是宾语,句意和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位”后断开。排除AD。
“多予之重器”,“多”修饰“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愿望”,愿,想、希望;望,看望。句意:所以想来看望太后您。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错误,由文中“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可知不能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故选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共”,通“供”,供给;“行李”,使者。
(2)“而”,转折连词,却;“挟”,拥有;“重器”,贵重的宝器。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分析,晋曾经背信弃义,烛之武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
根据“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分析,晋国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烛之武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
参考译文:
甲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师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10~14.【答案】C、B、D、B、【参考答案】(1)(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在两地加固城防工事,这是君王您所知道的啊。
(2)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句意: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说”通“悦”,高兴。
②句意: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说”,名词,谏言,言论。
B.①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句意: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之”,助词,的。
C. ①句意:斗胆用这件事情劳烦您。“烦”,劳烦。
②句意: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烦”,劳烦。
D. ①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②句意:我将与您同治国事。“共”,动词,共享,共有。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应为“夫晋,有何厌”。
A.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状语后置,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B.句意: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
C.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句意: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省略句,应为“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半推半就”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烛之武一开始的推辞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并非“半推半就”。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国别体”错误,《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许”,答应;“朝”,在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子”,你;“事”,侍奉;“见用”,被动句,被重用;“过”,过错。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选文二:
佚之狐说:“主公要是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秦公),就不怕秦公不听从了。”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烛之武下拜,上奏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情?”郑伯说:“佚之狐说您言辞过人,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勉强替我前往一趟。”佚之狐在旁边劝说:“大丈夫生不逢时,是命运使然。现在国君赏识您并且要重用您,先生不可再推辞。”烛之武于是接受爵位出城(劝说秦伯)。
15.【答案】(1)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解析】略
16.【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解析】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