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 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纹丝银镯子。煮热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 对选文两次提到“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镇旧习陈俗“年年如此”,“我”回到故乡面对的社会环境几乎一成不变。
B. “我”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他谈话不投机,他对“我”也不冷不热。
C. 与祥林嫂偶遇之后有关魂灵有无的对话,让“我”的惶惑不安之情难以排遣。
D. 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令人难忘,“我”觉得不可不吃,因而要进城。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述,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这种悬念式的笔法吸引了读者注意,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B. “间或一轮”精准地捕捉和再现了祥林嫂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类似的心理描写有效地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C. 祥林嫂对“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询问,贴合其性格特点,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这也是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的鲜明体现。
D. 小说注重展现社会环境,如对短工两次没有抬头看“我”的描写,暗示了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成为影响祥林嫂命运的因素。
3.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艺术,结合选文分析其艺术效果。
4. 选文两次写到雪景,分别简析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材料二: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节选)
材料三: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5.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 《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6.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7.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B. 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C.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D.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8. 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的人称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9.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祥林嫂又要重复她讲了多次的阿毛的往事,她这种反复的、近乎机械的讲述,是想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安慰。
B. 柳妈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
C. 柳妈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这番话足可说明柳妈是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
D. 祥林嫂听信了柳妈的话,非去庙里捐门槛,说明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
10.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B. 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祥林嫂的形象。如“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一句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遭遇。
C. 对于柳妈,作者用“蹙缩”“干枯的小眼睛”写出她的衰老和令人生厌的形象,“看”“钉住”则表现她内心的阴暗无聊,生动传神。
D. 故事特意安排在“祝福”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和祥林嫂的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
12. 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说是八碗,实际上主要是把各种形状和式样的肥肉块子装在八个碗中。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什么!
父亲吃了一老碗肥肉,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着烟雾,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享乐的神态使我高兴。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 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歪好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我赶忙跑到了肉食门市部,一看,门关得死死的。我来到后门上,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捣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了个好主意,哼,别看你老子是个笨老百姓,到紧火时,脑瓜子还聪敏着哩。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
“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肉食门市部的后门。门先是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还没等胖头开口,我就忙开口说是县上冯书记的亲戚。胖头问什么事?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这胖干部问我割几斤,我慌忙从怀里掏出了全部的钱——共四块。我问他一斤多少价钱?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不过,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你们母子一年几乎没喝一口肉腥汤哩。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她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眼下我想,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就只好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我正在街上走,一个叫化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化子,是和我一块当民工的高五,他老婆有病,他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没敢给他实说,就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摘自《祝福》)
13. 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D、A、【参考答案】①悲与喜的对比:文章的开头就描写了年节的喜悦气氛,不久,消息传来,祥林嫂死了。喜悦的年节气氛和祥林嫂的凄苦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②人物自身的对比:五年前的祥林搜头发是花白的,如今变成了全白,以前的祥林嫂脸上还有悲哀的神色,而现在确实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一样。③一个人物和另一个人物的对比:文中的“我”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并且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而鲁四老爷是冷酷的,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参考答案】第一处,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第二处,烘托“我”的心情。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孤寂的心情。因为“我”听到祥林嫂死后,表现出的雪一样冰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D.“我”想回城去吃价廉物美的福兴楼清燉鱼翅是自己对祥林嫂问题的逃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进城的原因。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间或一轮”属于神态描写,而不是心理描写。
C.“反映她对神权的否定与反抗”错误。祥林嫂一生经受了封建礼教、道德的摧残,临死前受着极大的精神折磨,怀着无法解脱的巨大矛盾和疑惑,所以反映了她对神权的疑惑。
D.“鲁镇浓重的礼教氛围”错误。短工在讲述祥林嫂的死时并没有抬头看“我”,体现出短工对祥林嫂的死的麻木。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这种艺术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把握能力。
文中写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过年放炮竹本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在这种喜庆的氛围里已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一会就传来消息,祥林嫂死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文章开篇就制造了这样一种悲与喜的对比,这喜悦的年节气氛与祥林嫂的凄苦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原文写到“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文章将五年前的祥林嫂和如今的祥林嫂进行对比,如今的祥林嫂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我”很不自在,说明“我”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当祥林嫂成为乞丐时,“我”想拿出几个铜板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问题时,“我”支支吾吾,怕自己的一句话给祥林嫂带来不幸;当祥林嫂死后,“我”认为自己对祥林嫂的死富有责任。小说中“我”对祥林嫂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可见,“我”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所以每年都要祭祀。他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大骂康有为。他对于祥林嫂的死也要骂一声“谬种”。可见,鲁四老爷是冷酷的,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通过将“我”和鲁四老爷进行对比,展现了鲁镇这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可知,这处雪景是作者回到鲁镇,遇到祥林嫂后的一处环境描写,傍晚就听到了祥林嫂死了的消息。所以这里使用了“阴暗”“竟”“乱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由原文“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可知,这是“我”在听到祥林搜死的消息之后的环境描写。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的死,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而当我问起短工们有关祥林嫂的死时,短工连头都没有抬,从而可见短工们对于祥林嫂的死表现出来的冷漠。所以这一处写到雪时,写的是雪花落在雪褥上面瑟瑟的声音,让人感到更加的沉寂。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像雪一样的冰冷,亦是一种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5~8.【答案】C、D、A、【参考答案】同:都运用第一人称:
材料二:外部第一人称;材料三:内部第一人称。
理由:
《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错,曲解原意、夸大事实。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可知,应是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另外,选项中的“小说”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说所有小说如此。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D.“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兴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以及第5段中的“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可知,原文只是说“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而不是“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把推测说成既定事实,表述绝对夸大其词。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错,曲解原意。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述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可知,选项中“只有……才能……”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意思不符。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可知,选项中的表述扩大了范围。
D.“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中的“‘我’虽是故事的叙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可知,选项中“以旁观者的身份……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于文无据。
故选A。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材料并归纳概括的能力。
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和视角来写作(材料一),“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材料二),“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材料三)得出相同点——都运用第一人称。
结合“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材料一),看材料二中叙事视角“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可知材料二用的是外部第一人称。理由:《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结合材料一“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分析材料三“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可见《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所以是内部第一人称。
9~12.【答案】B、B、【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柳妈“干枯的小眼睛”一语,揭示了柳妈的年老与贫穷,也反映了她的“精明”。通过祥林嫂“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表现了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参考答案】(示例)柳妈是同情祥林嫂的,她的玩笑使祥林嫂露出了唯一的一次笑容,虽然这笑中含有悲哀;她告诉祥林嫂阴间的情况无非是想让祥林嫂想办法解脱,来生幸福。(或:柳妈是鲁四老爷的帮凶,她幸灾乐祸,她“不耐烦的”盯着别人的伤疤,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她恐吓祥林嫂,使祥林嫂唯一的一点财产和希望化为泡影,加剧了祥林嫂的绝望。)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同为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她的关心”错误,柳妈是以祥林嫂的悲伤取乐。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B.“运用外貌描写”错误,“恐怖的神色”是神态描写。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由“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可知,柳妈的眼睛小而干枯,“干枯”写出其岁数较大,且家境贫困;“小”“钉住”写出她为人精明,她此时以祥林嫂为乐,可见其为人不够厚道。
由“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知,祥林嫂在听了柳妈的“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话后,非常忧虑,以致“恐怖”“非常苦闷”,可见柳妈所说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同情:由“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知,柳妈看到祥林嫂非常害怕,于是给她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让祥林嫂得到解脱。从中可见对其同情。
帮凶:由“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可知,柳妈只是在拿祥林嫂取乐,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由“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可知,柳妈恐吓祥林嫂,加剧了祥林嫂的死亡。
13~14.【答案】本文:过年景象富丽欢乐有生气,赞美了富裕起来的农村,与过去的贫困形成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正富裕起来才能避免贫穷所导致的道德失范的主旨。《祝福》:过年景象虽热闹却也沉闷,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对比,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情节上:第一人称叙述;情节的推进合乎情理。环境上:通过收录机、肉食门市部等真实描写出特定的时代环境。人物上:细节描写,比如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人物形象的立体化,父亲既有家庭责任感,又有欺骗别人占别人便宜的市侩狡黠。语言上:多使用方言,有极强的口语化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小说场景作用的能力。小说的场景作为人物活动、故事发展的背景,可以是自然环境,可以是社会环境。故而,小说场景的作用可理解为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作用,可以按照“经过要素,到达主旨”的基本思路作答,即分析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从主旨表达角度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可知本文过年景象阐明了只有真正富裕起来才能避免贫穷所导致的道德失范的主旨。《祝福》过年景象与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形成对比,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特征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题目要求分析故事读来真实可感这一效果,即分析真实性在文中的体现,可从情节、环境、人物特征、细节描写等角度进行分析。如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真实性,情节的推进合乎情理也增强了真实性。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