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18: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提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加之以师旅 B.由也为之
C.子犯请击之 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4.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阅读下面两则节选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选文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选文二: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吾与点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人不暇自哀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沛公安在 D.夫晋,何厌之有
8.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皙没有直接指出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其政治理想及高洁志趣。
B.孟子举了霸道的种种危害之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于是孟子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C.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不会犯的错误。
D.孟子认为,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9.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⑵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C.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后世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达到大治,展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
B.冉有和公西华看到子路被老师“哂”,担心坦言志向也会招致老师的批评,故而谦虚低调,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D.两篇选文中,孔子一为人师一为弟子,为人师时循循善诱,为弟子时精益求精,司马迁敬仰不已,尊其为至高至上的圣人。
14.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⑵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下列加点字句中“与”的意思是“赞成”的一项(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淘《六国论》
C.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6.文中(二)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7.下列对两篇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和文(二)都记录了不同的“志”,表明孔子尊重差异。
B.文(一)孔子评判了弟子所言之志,文(二)则没有评价。
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文(二)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D.文(一)标题用“侍坐”比文(二)标题用“侍”增添了孔子与弟子谈话宽松平等的氛围。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二、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天子很难约束他们,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四、语言表达
24.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中,你喜欢颜回、子路,还是曾参,或者其他的哪位?请选择孔子的一名弟子,结合《论语》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喜欢他的理由。要求:符合人物性格特征,100字以内。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你们各自的志向)。
②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装,跟五六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六七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 5.①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②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③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例句:之,代词,他。句意:孔子笑了笑他。
A.之,代词,它。句意:加上外国军队侵犯它。
B.之,代词,它。句意:如果让我去治理它。
C.之,代词,它。句意: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C.应是宾语前置句,“何如”,应为“如何”,“怎么样”的意思。句意: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分析有误,据原文“吾与点也”可知,这句话意思是孔子赞成曾点的看法。孔子让弟子们自由地发表意见,说说自己的志向,说明了师生关系融洽。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长”,年长。
(2)“莫”,通“暮”,暮春;“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咏”,名词作状语,唱着歌。
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曾皙描绘的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图景是怎样的安乐祥和,这是多少人所祈求的生活啊,没有战乱,没有忙碌,孔子一直提倡“仁政”,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曾经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曾点所描绘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逍遥自在,多么悠闲快乐。这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曾点不追求俗世的名利,教导青少年,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经国治世,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孔子为之赞叹。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治理国家,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过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的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6.C 7.B 8.D 9.C 10.(1)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2)老年人能穿上丝织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如果)这样做了却不能称王天下的,是没有的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希,通“稀”,稀疏。 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
B.莫,通“暮”,傍晚。句意: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
C.没有通假字。句意: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D.颁,同“斑”,夹杂。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哀”的宾语。句意:秦国人来不及哀怜自己。
B.状语后置句,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C.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
D.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应是“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知道满足的呢?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是推行王道、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表述有误。原文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施行仁政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成就王业,一统天下。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错,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冠者”,成年人;“童子”,指少年、未成年的男子;“浴乎沂”,在沂水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
(2)“衣”,穿、穿上;“黎民”,百姓、人民;“王”,称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是没有的事。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1.D 12.B 13.B 14.(1)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我的)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曰”后内容是孔子所说的话,故应在“曰”后断开,据此排除AC。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结构对称,都是描写人物形体外貌的,应该断开,“眼如望羊”是对眼睛的描绘,“如王四国”是对整体形象的描绘,应该断开。据此排除B。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说法错误。应该是“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理解错误。冉有和公西华谦逊低调地述志向,并非志向小。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居”,平时;“不吾知”,宾语前置句。
(2)“辟”,离开;“再拜”,拜两拜;“云”,叫做。
参考译文: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
孔子听后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
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增加学习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我的)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年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人,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15.C 16.A 17.C 18.(1)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打算怎么做呢?
(2)让子路(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光景,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而且懂得礼义。
(3)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与”,和。句意: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
B.“与”,结交。句意: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C.“与”,赞同。句意:我赞同曾皙的想法。
D.“与”,结交,结盟。句意:失去自己所结盟的诸侯国,不明智。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车马衣轻裘”是东西,是后文和朋友分享的对象,所以中间需要断开,排除D。
“敝之”是“用坏了这些东西”的意思,所以与“共”之间需要断开,排除B、C。
句意:(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错误,从文(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可知,孔子赞同了曾皙的想法,实则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曾皙的相同。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吾知也”,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吾”作宾语,宾语前置句;“尔”,代词,你;“何以哉”,以何哉,疑问句宾语前置。
(2)“为”,治理;“比及”,等到;“方”,规则,礼仪。
(3)“安”,使动,使……安乐;“信”,信任;“怀”,关怀。
参考译文:
(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晳,你怎么样?”(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二)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使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19.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 浴乎沂 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毋”“旅”“馑”“俟”“沂”“雩”“礼”。
20.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焉”“浴”“沂”“舞雩”“乎”“尔”“毋”“吾”。
21.C 22.A 23.D
【解析】2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层次分明”形容事物次序清楚,有条有理。“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根据下文“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可知,应选用“层次分明”。②“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事必躬亲”指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根据前文的“立身为范”可知,应选用“身体力行”。③“谨言慎行”指说话做事谨慎小心。“履薄临深”指战战兢兢地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谨言慎行”。④“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形容不顾困难危险,勇敢地站出来。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以身作则”。
故选C。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个人”“家庭”“国家”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排除B、D两项;此外,后两个分句间不是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据此排除C项。
故选A。
2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使用不当。
B项,“围绕……”和“以……为……”句式杂糅;“以致"使用不当。
C项,“实现”与“方向”搭配不当。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4.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我欣赏颜回,他可谓品学兼优。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地方,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抛弃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可谓安贫乐道,勤奋贤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经典阅读和微写作能力。
写作前,先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考生读了《论语》后,孔子的众弟子之中选择一位,说明选择他的理由。审题要点:关键词“孔子的众弟子”“选择一位“喜欢的理由”“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要结合人物的特点及言行进行分析,自圆其说。写作建议:要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有理有据。如,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他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尊重老师,以德行著称等。曾参生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这两个人都可以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