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①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了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亚洲的日本、朝鲜受儒学影响最深 ③隋唐时期,儒家思想传到了西欧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孔子的学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儒学出现危机 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道教突破发展 D.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3.明代的王守仁曾经在江西南部的南安县、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赣南的民风很差,为此他制定了《南赣乡约》,提出16条移风易俗的措施。《南赣乡约》的序言说:“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诉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4.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5.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地文明都独立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据此可知,中华文明具有( )
A.连续性和稳定性 B.先进性和丰富性
C.多元性和一体性 D.地域性和独特性
6.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7.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 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 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8.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由此可见罗马法
A.是罗马长期阶级斗争的产物 B.注意不断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C.以自然法为最高指导原则 D.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用性
9.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
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10.被美国人称为“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的铁路
A.是西伯利亚铁路 B.是中央太平洋铁路
C.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D.是美国对外殖民扩展的见证
11.下为《16—17世纪初美洲(墨西哥)地区印第安人人口变化表》(据齐世荣等《15世界九强兴衰史》改编)。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①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屠杀 ②欧洲移民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影响
③非洲黑人贩入对印第安人的排挤 ④美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518 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到 1825 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 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在此期间
A.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 B.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
C.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 D.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
13.1965年,美国《移民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体现实用主义原则 B.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
C.消除移民歧视观念 D.反映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14.二战后初期,美、英等国为了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银行
15.出土汉简“里程简”对长安到敦煌的驿置(馆舍、邸店、邮驿站点)有详细记录,其中所记载的驿置是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而不是一般的地名。该驿置的设主要是为了( )
A.传播农耕技术 B.畅通丝绸之路 C.发展民族文化 D.打击豪强势力
16.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A.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B.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C.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D.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17.青花瓷在元代迎来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蒙古人和穆斯林都喜爱白色、蓝色,青花瓷制作所需的钴料可以畅通地从波斯运到中国,其造型出现了西亚和东南亚居民喜用的大盘大罐。元青花瓷的发展( )
①得益于蒙古帝国版图辽阔和统治者的支持②反映了元代雇佣劳动兴起和工场规模扩大
③是中国先进制瓷技术同域外文化交流产物④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国际市场扩大有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有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句话有明显的阶级歧视。这种阶级歧视最有可能源自以下哪一制度
A.种姓制度 B.禅让制度 C.分封制 D.分化制度
19.到目前为止,《马可·波罗行纪》是外文文献中对蒙元帝国记载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虽然,有不少地方有夸大之词,记载有不实之处,但它的绝大多数的记载都可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行纪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蒙元史的一手文献,也为当时的欧洲展现了蒙古帝国的真实画卷。”对材料中的“它”表述正确的是( )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蒙元帝国的历史 B.记述了古罗马旅行家在东方的经历
C.最先向欧洲人介绍了指南针技术 D.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20.人们熟知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其中的核心部分来源于波斯故事集《赫佐尔 艾夫萨尔》(即“一千个故事”),其中还夹杂了一些伊拉克、埃及地区的传说。这说明阿拉伯人( )
A.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C.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D.缺乏文学创新精神
21.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抵制外来文化侵袭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2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古希腊时期的先哲们处于同一时代,他们所面临的相同政治环境是
A.工商业和航海业发达 B.社会经济生活丰富多彩
C.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 D.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自由
23.早期罗马法规定,所有的交易都以家族作为交易对象,从而使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到《十二铜表法》时,罗马至少已承认平民是主体,家长的男性子孙开始普遍地享有公权和财产权,妇女、拉丁人和部分外国人也逐渐取得了部分公权和私权。这一变化
A.有助于调节社会各阶层关系 B.使私法规范得到了完善
C.基于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 D.助推法律至上深入人心
24.在北美和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具有多元特征
B.拉美欧洲移民活动区域的主体文化是西班牙、葡萄牙文化
C.拉丁舞成为美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D.奴隶制的存在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下列属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是
A.埃及护宪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D.中国恢复对台湾的管辖
26.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的兴建和发展
A.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B.借鉴了东方各国的政治体制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D.导致希腊文化逐渐衰落
27.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加拿大补贴本国电影的发行,并规定电台要播放一定比重的本国音乐;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反映出各国( )
A.努力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B.不同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潮流 D.主动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成果
2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关于战争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下列理解准确的有( )
A.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财富的积累 B.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破坏
C.战争促进了疆域的开拓和帝国的形成 D.战争促进了文明的碰撞、交流与重构
29.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了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B.德国是欧洲的文化中心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0.扬州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在创业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们捐建、资助书院,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这种现象反映出
A.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重义轻利商业模式的成功
C.传统价值观下的家国情怀 D.财富增长下全民素质提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起自秦汉,后不断发展繁荣。宋太宗时,东南亚阇婆国进贡的物品中,有“杂色丝绞三十六段,吉贝织杂色绞布五十六段……杂色绣花销金丝绞八段”。 15世纪,意大利丝织作坊以仿造中国丝织图案为时尚。17世纪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记曰:“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到了清代,中国丝绸外销品适应欧洲华丽繁复、精巧柔媚的洛可可风格,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元素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定制产品。明清时期,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以中国丝绸、瓷器等物品换取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开辟出从中国东至日本、西至东南亚、印度、欧洲及经东南亚的菲律宾前往拉丁美洲,再转至欧洲等数条重要航线。
——摘编自王兰兰《海上丝绸贸易对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贸易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8分)
(3)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6分)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4分)
(3)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4分)
参考答案
1.D 2.B 3.A 4.A 5.C
6.B 7.C 8.D 9.D 10.B
11.A 12.C 13.A 14.C 15.B
16.A 17.B 18.A 19.D 20.B
21.B 22.D 23.A 24.C 25.D
26.C 27.A 28.D 29.A 30.C
31.(1)影响:促进了丝织品的双向流动;推动了各国丝织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多元审美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
(2)特点: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探索国家出路为目标,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学习欧美国家到学习苏俄。
(3)启示: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文明的创新;要注意传承与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
32.(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包容性。
(2)表现: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
(3)贡献: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及其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