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9《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1 22: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六上《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聆听了我刚才的这份试讲稿,接下来我就根据刚才的课堂呈现,围绕“厘清逻辑,多重实践,深入学习说明文”的主题,从五个版块进行说课。
第一板块,教材解读,要素统领
《只有一个地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是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这篇说明文和之前所学的说明文略有差异,之前的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的特点的,本文是三个方面来得出“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的,行文严谨,逻辑性强。因此本课的教学立足于之前说明文的学习经验,在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事物特点,并将事物的特点和结论形成联系,理清作者得出结论的逻辑思路。
再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能力是在六上第三单元的习作要素 “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从表述上看,是从“试着”转化为“把握”,能力上有提升,到了六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能力的铺垫,又指向了“表达”和“体会”。可见,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处在一项新能力形成又向下一段能力提升的阶段,不仅是在六年级上下册中需要勾连和螺旋提升,更是衔接初中甚至高中语文的议论文文体的学习,就需要老师在原有的学习说明文经验上厘清文章构篇,将“结论”和“观点”如何层层推进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接受表达的方法,而不是单调的名词灌输,囫囵吞枣地学习。
二、学情分析,明确学路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的熟悉度虽然没有像记叙文之类的文体那么高,但是统编教材也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阶梯,通过四上第二单元的《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四下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学习,虽然语文要素指向的提问和解决问题这一阅读能力,但是在授课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再经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对说明文完整的学习后,才真正真正了解了基本的说明方法,并且使用说明方法来把一样事物介绍清楚。
而借助关键语句来帮助概括一篇课文和一段话的能力是从三年级就开始培养起来基础的学习能力,大多数同学能够根据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目标确定,探究核心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对语文要素的考量,我将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通过预习会写“晶莹、摇篮”等词语,并会理解和使用“慷慨、枯竭、恩惠”等词语的意思;
(二)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理清课文结论和陈述的三个事实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由扶到放,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习课文1-4自然段,理解“地球的美丽及渺小”和“自然资源有限”,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方法,借助关联词语把意思说清楚的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结合关键句,理清课文结论和陈述的三个事实之间的关系。理解“地球的美丽但渺小”和“自然资源有限”,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方法,借助关联词语把意思说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借助关联词语把意思说清楚的方法。根据确立的学习内容,本课主要采用“课前学习单项目化导引+课中核心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这样的学教方式,让学生深究文本表达秘妙,实现深度学习。
四、实践贯穿,突破难点
我一直认为,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归根结底就是实践,所以我用以下四种学习实践,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第一重实践:预学和课堂连线,奠定基础,这里可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回家预学,是将基础的内容,在课前进行排查,解决一些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以便在上课时能够顺利进行深入理解;而自主预学又是学生在这五年多的学习中,积累的学习方式和经验,慢慢地由抄写等机械的方式,转变为我觉得难写的,难懂的,自主去解决一些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式。此外对于课文结构的梳理实践,是整体感知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思维实践的成果表现,可以是带着问题问题进课堂,带着目的去听课,发现自己和老师所教的差别在哪里,更专注地学习;也可以带着成果进课堂,可以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学,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第二步,课中勾连预学,教师通过预学单或者听写的反馈之后,在课堂上挑选有代表性的字词,以音形意三类最基本的学习形态,或选择、或辨别、或使用,让学生以往对基础内容从单个单个的掌握,到在具体语境中实践运用,既不花多少时间,又能将基础打扎实,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本课的第二重实践,便是文字和现实的联系,明确结论
本课还是在课后习题的引领下开展的,沿着编者所给的教学意图,结合我对这堂课的理解,发现“结论”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虽然光从文字上进行阐述也可以,但是如果不能理解结论如何产生的话,那么本课的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理解的。所以我这里在导入和揭题环节,对“只有一个”这个概念进行生活的联系,你生活中只有一个的是什么,并在追问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越稀有,越贵重的东西我们是越喜爱越珍惜的,从自己言语实践得出的结论这个概念,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效果。进而,找到这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结论,就更顺理成章。
进而再利用关键语句,去找课文讲的地球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我采取的是教师帮扶学习第一个方面、同桌互学第二三个方面,学生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板书在黑板三个方面和一个结论。
这样一来,第四个方面便是本课的结论,进行了这样一个调整之后,课文的脉络反而就更清晰了,因为前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并列关系,而第四个方面则是在前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更能好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第三重实践是,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各个击破
本课的文体虽说是说明文,但在语言上并不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一二两段,里面的用词用语还是非常有语文味的,所以对这一部分教学实践的时候,感觉不能将说明方法和课文语言割裂地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就是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让学生实践学习。
首先,用朗读感受美,用方法发现爱。
学生在原有经验的支撑下学习地球的美并不难,特别是“晶莹”“蓝色”“白色”“水蓝色”这样的色彩词,很能带来色彩的画面感,再配上及时的朗读,便能体会到地球的美好。
而从“纱衣”这个这个词来突破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也是水到渠成,但是从“纱衣”这种外表的美过渡到“母亲”和“摇篮”这种深层的情感美时,就需要老师的点拨,不仅要感受美,还需要理解到赞美的高度,这时候的朗读就可以适时地激发这种情感的升华,
其次,从关联词知不易,从转折词品严谨。
第三自然段的数字,已经表现出时间的久远和漫长了,加上“不是……而是……甚至”这组关联词后,这些矿产资源形成的不容易的程度就更深一层了,为下文埋下伏笔。
(四)课本和作业本的勾连,扎实掌握
每堂课需要有10分钟左右的动笔实践时间,这段时间是学生的在思维的过程。而本堂课又利用语文作业本62页的第4第5题,随着课堂的进行,作业也随之推进。之前预学单上的思考题是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只有尝试实践了方能开启思维之门;而课堂中对语文作业本中的相关习题的实践,则是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减少畏难的情绪,检验听课效率的法宝,一堂课上完,相应的作业也能差不多完成,更是减负提质的实践要求。
五、回顾亮点,回扣主题
本课的教学立足于之前说明文的学习经验,在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事物特点,并将事物的特点和结论形成联系,理清作者得出结论的逻辑思路。本课教学重点是结合关键句,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理解“地球的美丽及渺小”和“自然资源有限”,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方法,借助关联词语把意思说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借助关联词语把意思说清楚的方法。根据确立的学习内容,本篇课文主要采用“课前学习单项目化导引+课中核心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这样的学教方式,让学生深究文本表达秘妙,实现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