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粮食安全 课时作业 (含解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粮食安全 课时作业 (含解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2 15: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粮食安全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但是却出现大量粮食无库可存、露天堆放,损耗率高的状况。为此,我国启用( )
A.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B.国家储备粮粮仓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冷链物流技术
2.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集约化
3.原始社会,人们用( )和地窖储存粮食。
A.陶器 B.瓷器 C.粮库 D.掩埋
4.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5.下图所示农用工具的使用,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 )
A.市场化 B.私有化 C.机械化 D.企业化
6.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7.《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 中谈到, 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已经逾10亿,这一事实使人们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期投资不足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雪上加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办法有( )
①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危机②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产水平
③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④加大力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 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
9.1945年某国际组织成立后将宗旨定为:提高成员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善所有食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进农村人口生活条件,由此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保证人类免于饥饿作出贡献。据此判断,该国际组织是( )
A. B.
C. D.
10.下面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上,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
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
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1.如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内涵与特征
20世纪50年代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
20世纪80年代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
20世纪90年代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
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12.据统计,20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口为205.6万人,仅占美国全部就业人口的1.4%。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07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由此可知,美国( )
A.推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政府重视大型农场的推广 D.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13.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14.在粮食储备技术方面,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美国和德国。下列技术对应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德国的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C.美国的谷物冷却机 D.德国的食物冷冻技术
15.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据此可知( )
A.世界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立 B.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保障
C.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D.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整体脱贫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问题尤为严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领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美国食品法律规制研究》
材料二 搞活经济的政策提供了致富环境,各类所有制经济企业追求商业利润的动机日益强烈,诱发变通、逃避、对抗监督执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1982年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其篇章结构总体完备,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初步搭建起现代食品卫生法制的基本框架。1995年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推动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新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耕地严重不足。自明中叶起,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自海外传入中国,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传入黔东北地区,促进了西南山区山地资源的开发。据统计,清顺治年间黔地耕地面积比明万历年间增加了16000项,黔地宣慰使每年进贡粮食高达三万石。据载铜仁地区当时的亚类已达二十种以上,高梁有五种之多。这些高产作物流入市场,成为酿酒的原料。高产作物还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者加工成各种饲料。当然山区主要以砍伐森林来种植,乾隆年间贵州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嘉庆年间,老虎等大型动物也成罕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的地区,山坡土层薄,地表土本来就容易大量流失。
——摘编自李锦伟(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对西南山区的影响-以黔东北地区为例》
材料二 1867~1937年中国大米、小麦、面粉分类进出口状况(单位:市担)
项别 时间 进口总量 大来进口 大来入超 小麦进出口 小麦出入超 面粉进口 面粉出入超 年均进口 年均入超
1867~1921 2.76亿 466万 461万 出口322万 出超311万 --- 1903~1914:入起204万 1915~1921:出超143万 502万 419万
1922~1937 5.20亿 1873万 1.861万 进口880万 入超828万 504万 入越475万 3250万 3168万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促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引进高产作物的背景,并说明对黔东北地区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重要经验。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对食物的储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储存技术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A项正确;国家储备粮粮仓扩大则是21世纪以来,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采用的存储技术,排除C项;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也是21世纪以来的存储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材料中的农业温室系统可以自动控制温室内的温度、湿度等,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智能化,B项正确;产业化、无人化及集约化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3.A
【详解】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由材料中“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等信息,可知该县农业正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由材料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等信息,可知该县出现了生产经营规模化,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有意识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B项正确;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食品供应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只靠农业产业化一点是做不到的,排除A项;由材料中“农户”信息,可知农户是直接的生产者,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规模,排除C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化生产并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中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铧式犁”到“播种机”再到“联合收获机”,反映了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C项正确;“市场化”指的是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用工具的使用情况,与“私有化”和“企业化”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威胁,认识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应该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产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快培养优产优质粮食,提倡节约粮食,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是粮食危机,不是气候危机,①错误;加大力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粮食质量,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可知,隋朝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准备与安全,以备灾荒,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粮食储备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与社会繁荣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隋朝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状况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FAO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的重要机构,宗旨是提高成员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善所有食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进农村人口生活条件。D项正确;A是世界银行,排除A项;B是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C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表明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A项正确;表格反映不出中西方所走城市化的道路,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排除C项;题干强调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没有体现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科技成分增多,可见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重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粮食安全,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用极少的人从事大面积的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建立在现代化大农场的基础上,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产业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是政府行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使用机械通风技术储粮技术,并推广至全世界,A项正确;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属于美国的发明,并非德国,B项排除;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谷物冷却机,C项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粮食储备技术,并非食物冷冻技术,D项排除。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可知,中国对外提供大量的粮食援助,在世界粮食总援助中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说明中国正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立的信息,排除A项;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整体脱贫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努力:政府中总统努力,主张干预;社会进步运动推动;新闻媒体揭发;出台食品安全法律。(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增进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努力:根据材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领球中存在的问题”可得出政府中总统努力,主张干预;根据材料“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可得出社会进步运动推动;根据材料“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可得出新闻媒体揭发;根据材料“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药品法》的出台”可得出出台食品安全法律。(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根据材料“诱发变通、逃避、对抗监督执法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根据材料“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其篇章结构总体完备,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初步搭建起现代食品卫生法制的基本框架。1995年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增进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任答三点即可)
17.(1)背景: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美洲作物耐旱高产;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政府鼓励垦荒。(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作物品种,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言之有理即可)
(2)主要原因: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生产;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获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销售。(任答两点即可)
(3)重要经验: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对粮食主产区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健全粮食储备机制。(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人口明显增长,耕地严重不足”可知,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的建立等角度分析。
影响: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可知改变了农业的种植结构:根据材料一“传入黔东北地区,促进了西南山区山地资源的开发”可知促进了西南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黔地宣慰使每年进贡粮食高达三万”可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根据材料一“这些高产作物流入市场,成为酿酒的原料。高产作物还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干粮以作备荒之用,或者加工成洛种饲料”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一“乾隆年间贵州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嘉庆年间,老虎等大型动物也成罕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這发育的地区,山坡土层薄,地表土本来就容易大量流失”可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原因: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等角度分析。
(3)经验:根据材料三“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促开发,保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可知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三“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顶利实施”可知注重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根据材料三“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可知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